




摘 要 數智時代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要體現時代特征,兼具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就需要創新課程體系。結合物理專業優勢,融入項目式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的“物理科普勞動教育與實踐”課,強化親身實踐,注重“知行合一”,能有效提升育人實效性。課程以成果為導向,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實施方法和評價模式等都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自制科普視頻,生動直觀地詮釋各種物理知識,并依托網絡平臺發布視頻,實現其向公眾科普的目的。
關鍵詞 勞動教育;項目式學習;課程建構;科普視頻
馬克思認為: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人性至美至善、徹底自由的必由之路。202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①。但目前高校勞動教育的科學系統性還有待提高,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缺乏時代性和創新性,對勞動觀念和服務意識培養關注度不高;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勞動素養;缺乏教學資源,器材場地條件有限,無法滿足實踐需求。為此,有學者研究分析了新時代勞動教育在高校層面的落實情況[1],也有學者將產學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納入高校勞動教育體系[2],或從四重維度構建了勞動教育體系[3]。但勞動教育在實施時仍面臨諸多困境,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打造更健全的人才培養環境,還需不斷探索。本研究將項目式學習融入《物理科普勞動教育與實踐》課,通過具體實踐探尋可借鑒、推廣的勞動教育新途徑。
1 項目式學習融入勞動教育課程的可行性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成果為導向,注重探究合作和學生能力素養的培養。將項目式學習融入勞動教育,可改善勞動教育淺表化的問題[4]。
1.1 適應教育改革趨勢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高校勞動教育的改革進程,使高校勞動教育呈現多元化、信息化的趨勢。而項目式學習強調實踐、探究和創新,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將項目式學習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強化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價值觀。
1.2 豐富勞動教育形式
傳統的勞動教育課程多為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以勞動技能學習為主,內容單一。而項目式學習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內容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更適合新時代的勞動教育。
1.3 有效推進五育融合
學校教育是由無數具有教育功能的元素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要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深度關聯,實現“育心”和“育體”的融合[5],需選擇合適的方法。因學習方式會塑造特定的價值觀,引導智力發育,影響審美素養,造就特定的勞動方式[6]。以勞動教育為載體,采用項目式學習,在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過程中,跨學科整合知識和技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在團隊中學習,改變人際交往的方式,能增強分享和服務意識;而分工合作提高了勞動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可見,通過項目式學習融合“五育”,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較高可行性。
2 物理科普勞動教育與實踐課程的建構
數智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征。我們依托網絡和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的《物理科普勞動教育與實踐》課,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勞動教育課程① 。
2.1 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結合物理專業特色,從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和社會責任感,如表1所示。
1) 掌握各種勞動知識和技能
勞動教育要規范化。在“互聯網+”時代科普,我們要確保發布科普視頻的內容真實、科學、合法,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知識產權。普法是必需的,學生要了解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要完成科普視頻,學生還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勞動安全知識,以及一定的實驗技能和視頻剪輯技術。課程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學以致用,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育人的綜合實效性。科普視頻制作是一個知識技能綜合運用的過程,其間會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這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尋找解決方案。嘗試對實驗方案、剪輯技巧等進行創新,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科普作品。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 立德樹人,提升勞動素養
課程以“立德樹人”為基石,把握育人導向,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品質。讓學生在不斷試錯中激發奮斗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實踐中認識勞動價值、學會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并用所學服務他人,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2.2 課程教學模式
高校素質教育變革下,需要探尋更有效的實施途徑來解決勞動教育淺表化的問題。下面介紹本課程的具體做法。
1) 教學內容和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從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大學物理知識和CUPT 賽題三個層面入手,根據個人物理基礎和興趣選定項目主題。學生根據主題構思、拍攝、制作成一段不超過5分鐘的視頻,通過視頻向公眾詮釋物理知識,達到科普的目的。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選課學生來自各院系,按學科、年級的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不同物理基礎的同學都能在這里找到展示自己的舞臺,基礎薄弱但對物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日常生活領域找到發揮自己創意的主題;基礎好且愛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體現高階性的物理競賽賽題。主題雖不同,但對每個學生來說,項目的完成都是具有挑戰度的,如圖2所示。
課程采用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團隊合作模式。教師運用騰訊會議、QQ 群等信息化手段,組織學生開展靈活的跨時空教學。
2) 教學組織和實施
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在介紹教學目標、內容及相關勞動知識后,逐步引導學生開展具體工作。于實踐中感悟“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具體實施步驟如圖3所示。
第一步:學生自由組隊,選定項目主題,根據自身特長進行分工。自主選擇實驗項目的方式,更適應個性化需求,還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7]。
第二步:構思設計視頻方案。各小組根據項目主題,選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常見物品或簡單器材設計物理實驗,自主學習相關物理知識和勞動技能。構思視頻制作腳本,在創意無限的作品中融入詩詞、藝術等美學形式來展現科技的傳承和創新,強調作品要傳遞正能量。學生將設計方案做成PPT,便于師生間交流討論。
第三步:小組匯報,師生探討。教師針對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理論基礎和設計思路等給出修改建議,起到引導作用,學生根據反饋優化改進方案。
第四步:開展實驗,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案。在實踐中反復試錯,找尋最佳實驗效果。這一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勞動態度。根據最佳實驗方案,拍攝成視頻,并運用視頻剪輯軟件進行后期制作。視頻制作是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過程,學生們自學了剪輯技術、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為視頻添加音效、字幕、配色、動畫等,使視頻更具觀賞性。每個頗具創意作品的完成,都能見證學生們在勞動實踐中的成長。
第五步:注重成果導向。考慮到作品的科普特性和觀看者的需求,要確保作品能清晰準確地傳達科學知識,還要精美有趣吸引觀眾注意力。這就要教師和學生反復探討,多次打磨,使每個作品都通俗易懂、獨具特色。作品必須經教師嚴格審核后,方可上傳至網站,進而成為公眾了解物理知識的一種途徑。通過網絡平臺的傳播,達到科普的目的。
第六步:采用多元化評價。根據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設定相應評價內容,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外部評價,力求評價的合理有效性。
2.3 課程評價模式
高校勞動教育的評價考核多為考查,缺乏量化考核機制和評價反饋。本課程采用多元化評價模式,避免了評價單一化,使評價結果更科學合理。
課程從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外部評價四個維度進行全面評價,如表2所示。
學生通過自我評估和反思,促進自我認知的提升。其中,“反思收獲”部分作為附加評分項,由教師根據學生填寫內容進行評價。生生互評由小組成員評定,因成員間較熟悉彼此的平時表現和完成貢獻度,結合小組匯報時的表現,相互評價更客觀合理。教師則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表現,從知識技能、能力運用、價值情感三方面,對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態度、作品完成度等做出評價。其中,難以量化評價的勞動觀念、勞動素養,可采用問卷來評定。
課程還加入了外部考核,提高評價的公信力。根據科普視頻發布在嗶哩嗶哩等網絡平臺的點贊收藏好評情況進行評價,激勵學生的進取心,于勞動中體會成就感。
2.4 課程特色
高校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體現時代特征①。
1) 勞動項目梯度設計,評價多元化
本課程結合學生實際,設定分層次項目任務,學生自主選題,教師因材施教。過程性多元化評價和外部評價的組合更科學合理,彌補了評價機制欠缺的問題。
2) 跨學科深度融合,強化勞動素養
項目式學習以選定主題為主線,在視頻制作中有效融合所需的物理知識、實驗技能、攝影剪輯技術和藝術審美,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作品,實現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知行合一”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勞動素養。
3) 突破時空局限性,整合教學資源
從空間上看:因實驗設計選材多為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和簡單器材,項目的選題、完成過程不再拘泥于教室。實驗室、校園、宿舍都可以開展實驗,彌補了實驗器材和實踐活動場所缺乏的問題。從時間上看: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課程打破時空限制,上課時間不再受限,學生教師均可利用部分課余時間開展項目學習。師生間的探討可用騰訊會議同時異地進行,也可線上線下同時進行,有線下集中探討,也有線上分散溝通。不再受限于場地時間,體現了勞動教育的跨時空靈活性,也使教學資源整合更易實現。
3 科普視頻案例
課程致力于引導學生自制生動有趣、直觀易懂的科普視頻,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制視頻的過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學生作品從多角度、多形式呈現科學知識、傳統文化、生活現象和科技成果,代表性案例如圖4所示。
制作科普視頻的過程點燃了學生的創新熱情,這些各具特色的作品也展現出學生的創意和精巧構思。下面就具體介紹圖5中的兩個案例:
視頻①“穿墻的小球”趣味性較強,作品先通過表演小球穿墻魔術引起觀看者興趣,再結合道具“偏振片”揭秘,解釋其物理原理的同時,進一步科普現代科技3D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理。
視頻②“公道杯的秘密”文化氛圍濃厚些,作品從明朝徐達的故事引出“九龍公道杯”,用一次性杯子自制公道杯,展示實驗現象,并結合“虹吸原理”解釋漏酒的原因。介紹公道杯的發展史,也彰顯出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
為改善觀看體驗,增加趣味性,還有作品運用了時下流行的AI配音技術。這些構思新穎、獨具創意的科普作品,以不同于書本的鮮活形式,成為知識傳播的新載體,部分作品如圖6所示。
我們還采用問卷的方式對科普視頻的傳播影響力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數據顯示學生自制的科普視頻具有一定的影響深度和廣度。
4 總結與展望
本課程將項目式學習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數智化技能和勞動素養。力求學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整合了個人、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的資源,有助于提升教育實效性,適應數智時代的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鑒推廣價值。
若將所有作品集中分類,就可以建立科普視頻案例庫。這不僅便于教師分析介紹經典案例,讓學生了解“做什么”“怎么做”。也便于學生借鑒以往案例中的概念、實驗及視頻剪輯方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制作出更好的科普視頻[8]。接下來,我們還可以搭建一個科普視頻的展示平臺,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作品的科普作用,實現其勞動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劉向兵,黨印.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推進的多元與統一———基于80所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5):54-59.
LIU X B, DANG Y.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xt analysis of 80 labor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lan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2, (5): 54-59. (in Chinese)
[2] 劉柏巖,任增元,李一博.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定位及實施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2):27-31.
LIU B Y, REN Z Y, LI Y B. Pos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new era[J].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24, 42(2): 27-31. (in Chinese)
[3] 蘭州財經大學勞動教育研究課題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的四重維度[J].中國高教研究,2021,(9):72-76.
Research Group of Labor Education in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our dimensions of labor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in the new era[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9): 72-76. (in Chinese)
[4] 高巍,高艷.項目式學習:勞動教育實施的創新路徑[J].教師教育學報,2022,9(2):85-92.
GAO W, GAO Y.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 Innovative Pat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2, 9(2): 85-92. (in Chinese)
[5] 楊志平,謝翌,程雯. “五育”融合視域下勞動課程研制的邏輯基點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23):9-15.
YANG Z P, XIE Y, CHENG W. The logical foundation and path of lab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Educating Five Domains”[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23, 43(23): 9-15. (in Chinese)
[6] 劉長海,孫偉.五育融合式學科教學何以可能———教育元素分類解析與整合利用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23,(2):27-34.
LIU C H, SUN W. A study on the possibility of five-domain- integrating subject i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gle of educational element analysis and use[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Science, 2023, (2): 27-34. (in Chinese)
[7] 查建峰,邵曉婷,方愷,等.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的教學方式對其學習態度的影響[J].物理與工程,2019,(z1):73-75.
ZHA J F, SHAO X T, FANG K et al. The influence of self-selected experimental items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J].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2019, (z1): 73-75. (in Chinese)
[8] 王思慧,王燁飛. 彌合與超越———基礎教育階段物理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普及化路徑構思[J].物理與工程,2021,31(4):3-7.
WANG S H, WANG Y F. Integration and transcendence—On popularization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physics curriculum during elementary education[J]. Physics and Engineering,2021, 31(4): 3-7.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