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其現實邏輯,具備供給、需求和制度基礎,也是應對國內外矛盾及挑戰的必然舉措。構建新發展格局應當突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并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這一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貢獻了力量。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1;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2(a)--04
在我國經濟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1]?!皹嫿p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關鍵時刻,我國展望“十四五”,立足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這一戰略選擇充分彰顯了穩健、理性且長遠的發展理念,其目的在于保障我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并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繁榮貢獻力量。以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進行籌劃,加快實現內外良性循環,我們要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勇挑重擔,深刻領會其重要意義,在分析我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時,明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從而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國家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
1.1 新發展格局的時代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與諸多國家展開了交流與合作。以往的發展格局和發展方式可以概括為以國際大循環為主,通過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出口本國產品,以此來發展經濟社會。而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大循環應占據主體地位,且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一方面,國內大循環是國際循環的基礎,只有在國內大循環得到穩定發展和運行時,國際循環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2]。另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要置國際循環不顧,而是應當統籌“雙循環”,讓內循環和外循環構成一個整體循環,為經濟的穩健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1.2 新發展格局的現狀分析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如果想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就要改變發展格局,轉變發展理念,以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其次,經過社會主義建設的奠基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快速提高,我們有基礎、有底氣去改變當前發展現狀,良好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保障。最后,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一方面,西方國家的經濟實力正在下降,東亞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面,保護主義及單邊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面臨較大風險和挑戰,全球治理體系也陷入了困境。在此背景下,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旨在把握世界經濟轉型的契機,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建設,主動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系,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貢獻力量。中方堅持推動以尊重國際規則和多元文化,促進更加均衡、普惠和可持續的全球性發展,加強中國與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道路,為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2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
2.1 供給基礎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已邁入新常態。基于當前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國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企業技術的革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使社會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多人民所需要的產品,為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這些技術的應用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的創新和變革。其次,互聯網的廣泛運用與持續進步為產品供應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社會能夠更為便捷、精確地掌握用戶的需求動態,從而有效規避供過于求與產品過剩等不利于社會進步的問題。最后,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許多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得到一定的限制,綠色產業在產業占比中有所上升,綠色產業的崛起,不僅代表著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還體現了我們對未來的期許和承諾。這些產業注重環境保護,追求低碳、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
2.2 需求基礎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求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轉變和新機遇的出現。近些年,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性的發展已經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建立新的發展思路和新的發展模式。當前,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使經濟社會面臨著新挑戰:勞動力人口的持續下降,產業結構的升級,對于人力資本的價值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于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嚴峻要求。隨著全球化和經濟多極化的推進,各種國際合作和國際供應鏈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可以通過擴大在若干領域中的特長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并向其他國家提供技術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具有高質量、經濟結構升級、創新驅動、促進內需、加強國際化合作和持續發展等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加快轉型和升級,轉變舊的發展方式,推動創新,推進技術變革和系統創新,調整增長方式,加強內需,開放門戶,助力全球經濟發展,方可確保實現未來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導的新發展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解讀為以刺激與滿足國內需求為核心要點。近些年來,我國為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需求,著實投入了諸多努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主要聚焦于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達成人民群眾基本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求已出現顯著改變,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當下普通的產品和商品,而是轉而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與精神追求。鑒于此,黨中央準確把握時機和形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全新判斷,并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在于創制出契合人民群眾偏好、易于為他們所接受的高品質產品,進而有力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且健康發展。
2.3 制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歷經多種場合與事件的考驗,已充分彰顯其獨特優越性,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亦能在世界舞臺之上盡顯大國風范。直面新的歷史契機,構建新發展格局亟待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進,在此過程中,以國內大循環作為主體的戰略布局,決然離不開制度所給予的堅實支撐與有力保障。就社會建設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致力保障并改善民生,借由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推進教育公平等舉措,我國的社會建設已收獲顯著成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營造了優良的社會環境。盡管未來之路充斥著挑戰與困難,但在制度的引領之下,我們必定能夠成功開創經濟發展的全新局面。
3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路徑研究
3.1 促進市場消費,重視農民消費能力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促進國內市場消費是關鍵,不僅可以帶動內需的發展,激發國內市場的消費潛能,還有助于優化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不是目的,以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增長新動力才是最終目的。雖然我國人口眾多,但并不是所有地區居民的消費潛力都已被激發,總體消費水平與消費能力有著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農村地區以及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有待挖掘,農村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但長期以來受制于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消費潛力難以充分釋放。因此,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地區的交通可達性和市場流通性,是促進農村消費的關鍵,只有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才能讓農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進一步激發農村消費潛力,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需求從基本的物質需要轉向高質量、高水平、多樣性的變化,這就要求“供給側”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為農村地區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消費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農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提高居民消費能力,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3.2 推進產業升級,持續優化經濟結構
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推進產業升級,對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與繁榮意義重大,亦對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的全面進步有著直接影響。一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具體體現為產業結構偏重、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故而,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以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產業升級乃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且全球經濟競爭愈發激烈的情形下,傳統產業的競爭力逐步弱化,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制造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在推進產業升級并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中,必須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能源結構的調整,發展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達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5]。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去產能、去庫存,經濟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穩投資杠桿,管控好消費杠桿。只有產品過了“質量關”,居民的消費水平才能提高,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才能高效。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家要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監管,通過宏觀調控的力量保證改革的持續進行,社會以及企業要積極響應政策,不斷促進技術革新,在保證產品數量的同時追求高質量,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持。
3.3 加快科技創新,形成更大競爭優勢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的對比競爭也發生了深刻的調整,全球供求關系面臨著重塑問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也明顯增加,科技創新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將成為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法寶。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主要看科技創新能力,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國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才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掌握發展主動權,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乃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構進程中,科技創新能力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于全球價值鏈所處的位置。當下,我國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依舊存在“卡脖子”的問題,這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產生了嚴重制約。加強自主創新,以國內大循環作為主體,掌控核心技術,能夠破除技術壁壘,增強我國在全球市場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特別是在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化學工程等前沿領域,加速科技創新的步伐,有利于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獲取領先地位。加快科技創新需強化弱項,針對當前呈現的各類“卡脖子”“瓶頸”現象,應抓緊進行突破,培育并壯大新興產業,塑造新型產業鏈。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極為重要,應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形成創新合力。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可有效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強化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通過創新獲取新出路與新技術,促進各類信息的平等流通與共享,切實做強做實實體經濟,筑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從而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無盡動力。
3.4 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動能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需堅定且持續地深化改革,破除對高質量發展形成制約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激發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同時,也要不斷擴大開放,促使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態勢,以開放推動改革、促進發展、激勵創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逢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呈抬頭之勢,世界經濟復蘇呈現乏力之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正能量,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國際分工地位和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
例如,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既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有利平臺,以平臺來推動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4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遠影響
4.1 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將在很大程度上拉動內需,從而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需求不足,針對此,我國展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這毋庸置疑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通過強化國內市場建設,能夠切實滿足多方面需求,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從而提升經濟的自主性與穩定性。與此同時,構建新發展格局會帶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使眾多企業獲得發展與進步的機遇,擁有更安全、更高效的經營環境,這些新要素的融入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很大程DaffmTgqN0kbPa51zNgDSPxm9VFUH4HMpgTnoW7UQb8=度上拉動了內需,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然進入新常態,亦遭遇了新問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融合的新發展格局,乃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4.2 有利于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新發展格局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創新環境,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實現技術自立自強。解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就中國來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清醒認識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6]發展經濟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核心是以人為本,具體來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不動搖,堅持改革和發展目標絕不動搖,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國際大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新的發展階段應當有適應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格局和模式,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是對經濟發展方向的確定。當前發展強調國內市場的深度開發和優化,通過擴大內需、提升消費水平,增強國內經濟的內生動力,從而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總之,經濟發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當前世界和國內發展形勢,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來確定發展目標和格局[7]。
4.3 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消費升級,也為全球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帶來了機遇,有利于促進全球經濟的平衡發展,通過擴大內需,中國可以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增強全球經濟的韌性和穩定性。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的發展會對世界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樣,一國經濟的衰退也會使許多國家牽連其中[8]。在此背景下,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開始積極尋求新的經濟發展策略,以期能夠逆轉這一趨勢。一些國家開始注重內部市場的開發,推動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以此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
4.4 有利于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向世界所供給的發展與建設思路持續涌現,之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至當下的新發展格局,皆對世界上遭遇與我國相同問題的國家形成助力,且有越發增多的國家依憑中國的思路和方式探尋出了契合自身國家的發展道路。這些思路和方式的給予,不但凸顯了中國身為大國的責任與擔當,還展現了中國對于全球發展的深刻思索與獨特見解。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形下,怎樣達成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通過提出新發展格局,著重強調了內需的重要性,倡導以創新為引領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思路的提出,為全球經濟發展賦予了新的動力和方向,也為各國摸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給予了關鍵參考。
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備顯著優勢,新發展格局亦具合理性。在此過程中,我們務必堅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會持續與世界各國協同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達成共同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崔凡.“雙循環”格局推動開放進入新階段[J].中國外資,2020(21):18-19.
李泉,韓鵬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闡釋與現實選擇[J].社科縱橫,2021,36(1):51-60.
張建軍,孫大尉,趙啟蘭.基于供應鏈視域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框架及實踐路徑[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1(8):5-15.
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邏輯和基本原理[J].閱江學刊,2024,16(1):5-21+171.
郭克莎.突破結構性制約的中國探索與創新[J].中國社會科學,2022(10):78-98+205-206.
蒲清平,楊聰林.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實施路徑與時代價值[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6):24-34.
熊麗.構建發展格局 贏得競爭新優勢[N].經濟日報,2024-06-18(009).
賈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和現實基礎[J].蘭州學刊,2024(6):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