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王府星羅棋布。特別是當年關外的滿人建立清廷后,清朝皇帝分封功臣,有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爺,他們的王府面積大、房子多,大都在中軸線兩側。
北京王府,活的歷史文化
比如最早的順治皇帝的叔叔多爾袞的王府,就在清朝的紫禁城東側幾百米遠的南池子大街內,多爾袞死后被順治皇帝削爵,該府改成喇嘛廟普度寺,當下成為旅游景點。普度寺是典型滿族風格古建筑,全天開放供游人參觀。再有,多爾袞弟弟的多鐸府,位于東城帥府園,這位也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多鐸宅邸,建筑級別也極高,占地面積廣大,府邸分三路,而且院墻比一般王府都高,故有“豫王府的墻”之說。
如今大名鼎鼎的大喇嘛廟——雍和宮,當年也是一座馳名的王府即雍王府,地址在北京中軸線的東側,市區的東北角的雍和宮大街上。這是清朝時期一所規模巨大的王府建筑,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它原為清康熙皇帝賜給其子胤禛的府邸,即雍親王府。雍正繼位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和宮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一個王府出了兩個皇帝,尊貴無比,成了“龍潛福地”。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同規格。雍王府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漢族和滿族建筑的特色,整個建筑群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其中,花園內的建筑和景觀設計獨具匠心,既有漢族傳統的園林風格,又有滿族園林的特點。如今,雍王府已成為全國規格極高的佛教寺廟,深厚的歷史和佛門文化遺產,吸引著廣大游客參拜和游覽。
此外,北京的重要王府不一而足。位于西城區大木倉胡同內的鄭親王府:是清廷鐵帽子王濟爾哈朗的王府,占地800余畝,現為教育部所在地;禮親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是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的府邸,后為禮親王所有;醇親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后海北沿44號,醇親王府出了兩個皇帝,光緒和溥儀都出生在這府中;孚郡王府: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曾為怡親王府,后成為孚郡王府,現為中科院自然科學研究所辦公地點;慶親王府在西城區定阜街3號,是清慶親王奕劻府邸,現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恭親王奕?的女兒和碩大公主府,在北京西城寬街,占地廣闊,現為北京中醫醫院。西城石駙馬大街上還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克勤郡王府,結構緊湊、建筑精美,現在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咖位最大恭王府
以上并不是北京所有的王府,還有一個王府沒有講,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王府——恭親王府。恭親王府在什剎海北岸,前海西街17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之一。北京史專家侯仁之曾慨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在這座王府身上,沉淀著大清朝中晚期的全部歷史。其前身為清朝乾隆皇帝寵臣和珅的宅第,以其富甲天下金碧輝煌著稱,和珅因貪腐被嘉慶皇帝賜死并抄家。它見證了和珅“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的歷史沿革,后被咸豐皇帝賜給其六弟恭親王奕?;它又全程目睹了洋務運動的初興、發展和破滅。當然也經歷了這位恭忠親王對王府的拓展和修繕,故此才得名恭王府。
恭王府由王府及花園兩部分組成。建筑風格融合了北方建筑形式與江南造園藝術,占地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府邸建筑高雅凝重,花園山水相依、園藝超凡,體現了皇室輝煌富貴和民間清致素雅。特別是王府花園,以環山銜水、古樹參天為特色,是中國園林建筑的典范。王府內最有名的建筑,除府邸和花園外,著名的景物還有福字碑:這是恭王府的又一有名景點,碑上刻有一個大大的福字,字體渾厚、有力,充滿著神秘感。這塊碑是清朝康熙皇帝書寫的,寓意著“多子、多福、多壽”。西洋門也是恭王府中一處獨特景觀,它是中國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這座門洞呈圓形,門洞上鑲嵌著精美的石雕,給人以典雅、莊重的感覺。恭王府中的長廊長達150多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室內長廊。長廊兩側畫滿了精美的壁畫,每一幅都充滿了歷史的氣息。漫步在長廊上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其他還有銀安殿、后罩樓等等相當璀璨耀眼的古建筑,然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王府的室內大戲樓。
王府堂會戲規模之最
這是我國現存獨一無二全封閉式大戲樓,也是中國最大的室內大戲樓,是恭親王奕?所修,整個大戲樓是純木結構,采用三卷勾連搭式屋頂。戲樓內廳堂很高大,觀眾席沒有一根柱子,舞臺有柱子,上面繪滿紫藤蘿花,古樸清雅。還有奇特處,戲樓廳堂雖大,但音響效果非常好,處在大堂最邊遠的角落,戲臺上的演唱雖然沒有擴音設備,卻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在設計上確實到了絕妙的境地。這是把舞臺下都掏空,放了九口大缸,有一點聲音就能擴送出去,相當于現在的音響,展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
大戲樓不僅建筑上是天花板級別,而且在這個戲樓的舞臺上還演出了許多頂級的京劇劇目。早年,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及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這兩年的農歷八月初三,恭王府大戲樓都舉行慶壽大堂會戲,共演出了近百十個劇目,成為王府堂會戲規模之最。
第一個堂會戲,邀請的班社是四大徽班中的四喜班。當時一些京劇名伶如京昆十三絕中的楊月樓、譚鑫培、余紫云、時小福、張奎官以及孫菊仙、王九齡、周春奎,陳德霖、孫怡云、楊小朵、侯俊山(十三旦)、王楞仙、朱素云、德珺如、金秀山、何桂山、錢寶峰等都出現在舞臺上。演出的劇目除一些吉祥喜慶戲外,諸名伶都演出了自己的拿手劇目,如《惡虎村》《打金枝》《奇雙會》《孝感天》《搜孤救孤》《胭脂判》《海潮珠》等。當時已經很享名的譚鑫培,還演雙出:《戰太平》和《八大錘》。此時四喜班班主梅巧玲已逝世,但是他的最拿手戲《盤絲洞》,還由他的次子梅竹芬(二鎖)來完成演出。由此可見當時演出的盛況。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初七的堂會戲,改由四大徽班中的春臺班擔任。叧一批京劇名伶參加了演出:春臺班班主俞菊笙是唱武生的,所以這天的堂會戲,除慶壽吉祥戲外,武戲比較多,同時還增加了玩笑戲,如《背凳》《小放牛》《打面缸》,昆曲戲《喬醋》等。名伶除春臺班的俞菊笙、張淇林、德子杰、董鳳巖、姚增祿、朱文英、余玉琴等武生武旦外,老生名伶有汪桂芬、許蔭棠、雙闊亭,花旦有田桂鳳,楊朵仙等,還特別邀請了三慶班的一些京劇藝術家:楊月樓、朱蓮芬、陳德霖、王楞仙、錢寶峰、何桂山、穆鳳山、黃潤甫等。這一天,共演出70多個劇目,開堂會戲之頂峰,尤其是大軸戲的《戰宛城》,由春臺、三慶兩大班社的班主俞菊笙和楊月樓分飾典韋和張繡,頂級的兩位武生藝術家精誠合作,為恭王府大戲樓在歷史上記錄下厚重的一筆,成為一段梨園佳話。
大戲樓
——文藝人才的大櫥窗
然而歷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奕?的洋務運動并沒有挽救腐朽末日的大清朝。經過百年滄桑,恭王府已經成為幾個單位占用的大雜院,改開以后,為了保護文物遺產,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大力氣對恭王府進行了騰退和全面修繕。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恭王府已煥然一新,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瞻仰和旅游的勝地。
1987年7月,恭王府修繕完成,臺簾幕布、天花板上的諸多吊燈,觀眾席內的桌椅,全部新制。一進門來,便給人一股清新雅氣的感覺。從7月7日到17日,為紀念大樓戲重生,共唱了八場戲。首演是楊派(小樓)名票朱家溍與刀武旦藝術家宋丹菊合作演出的梅派名劇《霸王別姬》,之后便是由北方昆曲劇院的藝術家洪雪飛、蔡瑤銑、李梅、馬玉森、滿樂民等演出《長生殿》《奇雙會》等。觀眾覺得大戲樓的音響好,暑天還不熱,穿堂風很涼爽,既不用擴音器,也不用空調,古人的智慧真是難以盡說。
我和大戲樓也有些淵源:2001年央視戲曲春晚,導演是謝桂昌、李純博。我是晚會撰稿,有較多的新創節目,其中的《慈禧看戲》,地點就選在恭王府戲樓,特請央視的主持人孫小梅扮慈禧,朱軍扮李蓮英。看的戲是老戲《安天會》,由北京京劇院的著名武生藝術家楊少春扮演孫悟空,按老扮相,悟空扎黃靠,后面有四桿靠旗,悟空與天兵天將的開打,還上了哮天犬,盡量恢復當年的情景,為當時皇宮的戲曲文化和當代影視文化的結合,做了初步的嘗試。
幾年后,我又參與了北京電視臺的元宵戲曲晚會,任撰稿,地點也選在這個大戲樓,導演由青春婧靚麗的甄梅女士擔任,技導是國家京劇院的著名導演孫桂元。節目多有新創,還特別搭了一個“花道”,特制的帶包裝的木板,從舞臺的臺口一直延伸到觀眾席中間。許多演員是從“花道”上下,增強了與觀眾的交流和互動,晚會反響甚好并最終獲獎。只是又一個數年后,意想不到的是女導演甄梅英年早逝。時光如梭,此文再次對她致以無限的追思。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