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們公認的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研究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首先需要確定這個城市最早的城址,而后才能去探討這個城市之所以在這個城址上發展起來的原因。有些古城不僅遺址尚存,且從它的發展伊始一直保留到今天,都具有明顯的地理特征。因而,研究起來并不困難。而有的城市因早期發展的地理條件已在歷史的進程中日趨泯滅,以致這個城市最初在這里發展起來的原因,在今天竟成了無法解釋的難題。這就需要借助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復原古代城市最初在這里發展時的地理面貌。
侯仁之先生正是以歷史地理學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北京原始聚落的產生的。
他說:北京最早的城址在今天城區的西南隅(從白云觀到廣安門一帶)。約在3000多年前,從這里成長起來的第一個城市叫做“薊”。我們在復原薊城開始發展時的地理面貌中可以發現,在薊城故址的西面是太行山山脈,北面為燕山山脈;而其東南一帶淀泊沼澤星羅棋布,原是北京小平原和華北大平原在交通上的嚴重障礙。那時,從華北大平原北上,只有沿著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經過今日以盧溝橋為代表的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才能順利地進入北京小平原。這個小平原的西部和北部都有群山環繞,形如海灣,所以有“北京灣”之稱。如果從小平原繼續前進,就必須穿過環抱小平原北面和東面重山疊嶺之間的天然峽谷,才能到達山后地區。這些峽谷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今日北京西北的南口、東北的古北口,以及遠在燕山山脈東端的山海關。因為,通過南口、居庸關、八達嶺,然后穿行一系列寬窄不等的山間盆地,可以徑上蒙古高原;通過古北口,越過高低不同的丘陵、山地,則是通向松遼平原的捷徑。這樣,北京小平原就成了山后地區和廣大平原之間南北往來的必經之地。換而言之,沿太行山東麓北來的大道,在進入北京小平原之后,便開始分歧為至少三條繼續北進的道路。而這個分歧點本來就應該在盧溝橋所代表的永定河的古代渡口上。如果永定河的河水流量穩定,這個渡口上的大路分歧之點,由于是往來行旅的匯聚之處,就為一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或者說,古代北京城本來就應該在這個渡口上開始成長起來的。但是,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強烈影響,華北地區的降雨集中,洪水泛濫。那么,本應該盧溝橋所代表的古代渡口上成長起來的城市,只好再去渡口最近而又不受洪水威脅的地方開始成長起來。這便是古代的薊城。(見附圖)
不僅如此,這一城址的選擇恰好位于古代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的背脊上,而且是地下水潛水的溢出帶的邊緣。清澈的泉水匯為小湖,小湖的下游又流成小溪。這條小溪繞行薊城城址的西、南兩側。這就為薊城的早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源。
這個小湖就是現在的蓮花池,也就是《水經注》中所記的“西湖”,下游的小溪,就在蓮花河,別稱“洗馬溝”。
侯仁之與北京
一代宗師侯仁之先生,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地理學家與學界泰斗,奠定了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礎,被人們稱為“北京通”“中國申遺第一人”。本專欄由朱祖希先生撰寫,以追念侯仁之先生的學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