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飛機上俯瞰北京城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那一片巨大而波光瀲滟的“六海”水面。它們從北京城的西北角蜿蜒而來,像一串碩大無朋的翡翠,鑲嵌在北京城的西北,與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王朝映照,給北京平添了無限的情趣和勃勃生機。“六海”是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和南海的總稱,六海之間以橋相隔,互相連通。其中,德勝門內大街以西的一片水域稱“西海”,也稱“積水潭”;德勝門內大街以東至銀錠橋的水域稱為“后海”;銀錠橋往南到地安門西大街的水域則被稱為“前海”。上述三大片水域及鄰近地區在歷史上位于皇城北墻之外,習慣上又稱之為什剎海或“外三海”。
外三海寬闊的水面既給北京城平添了無限的生機,也使得什剎海周圍的街巷、胡同隨形而影,出現了前海南沿、南官房胡同、大小金絲套胡同、后海北沿、鴉兒胡同、羊房胡同等,形成獨特的,頗具中國古典園林中那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韻味的斜巷胡同。與東側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南鑼鼓巷形成鮮明的對比,是保護老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系客舟。”這是元代著名詩人楊載所寫的詩句,詩中的金溝河指通惠河,海子橋是萬寧橋的俗稱。“海”原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后引申為形容某事物之大,也把天然湖泊稱之為“海”。常有人誤認為積水潭稱“海”源自元朝,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就說過,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漢書·蘇武傳》載:“乃徙武北海(今貝加爾湖)上無人處。”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海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游移湖,漢時曾稱其居延澤,唐代起稱居延海。可見,把陸地上大的水域稱之為海是漢語,起碼在漢代就開始了。
名人匯聚白米斜街
從地安門到鼓樓,路西邊能通河沿的有3條胡同:靠近地安門的叫白米斜街,靠近鼓樓的叫煙袋斜街,中間只能走一個人的小胡同叫義溜胡同。前海南沿,因什剎海水域收縮成巷,清代始稱河沿。過去什剎海周圍有一圈小河,將什剎海圍住,用來調節什剎海及北海等三海的水位,稱套河。故什剎海環湖胡同泛稱河沿。1911年后,為區別什剎海周圍同名河沿,以其位在什剎海東南岸,稱前海南河沿。建國后填平套河,1965年將“河”字去掉,稱今名。胡同南北彎曲走向,向東傾斜,北起地安門外大街,南至白米斜街,中與馬良胡同、白米北巷相交。稱前海南河沿。南端有街頭花園,稍西即著名的荷花市場。清乾隆時在胡同西口有冰窖,后稱冰窖胡同,今名白米北巷。帽局胡同和揚儉胡同皆為東通地安門外大街的死胡同,長不過50米,帽局胡同始稱于1911年;其北揚儉胡同,原名羊圈胡同。馬良胡同在前海南沿北側,東西彎曲走向,均寬僅2米,原稱馬家大院,后以諧音改今名。
白米斜街在前海南沿的東南側,是一條呈S形的胡同,東起地安門外大街的后門橋南側,西口在地安門西大街與北海公園北門隔路相望,中間與白米北巷、樂春坊相交。明初此地處于什剎海南岸,只有一些坐南朝北的房屋面水而建。以后,什剎海水位下降,水面縮小,什剎海南岸的建筑不斷向北擴張,逐漸建起后山墻背對水面的成片房屋。以后在斜街西口路南建白米寺,寺坐東朝西,由山門、前殿、正殿、偏殿等建筑組成,明萬歷年間以寺名稱白米斜街。
白米斜街是一條名人匯聚的胡同,演繹了許多興衰往事。走進白米斜街東口,一座與眾不同的深宅大院映入眼簾。門牌11號為廣亮大門,門前的八字門墻、上馬石,以及大門對面矗立著的高大影壁,昭示著昔日院落主人的輝煌,這就是晚清洋務運動領袖張之洞和大哲學家馮友蘭的故居。張之洞是清末重要的歷史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1907年張之洞奉旨進京,住進了當時是白米斜街3號的院子里,正門即今白米斜街11號,7號院是張府的花園,兩院內部相通,幾乎占據半條胡同。張之洞還在院子里新建了一座氣勢不凡的二層磚木結構的觀景樓,站在樓上可以眺望鐘鼓樓、什剎海美景。據說張之洞曾有自書聯:白云青山圖開大米,斜風細雨春滿天街。聯文既是寫景,前后又嵌“白米斜街”四字,頗為精妙。宣統元年(1909年),張之洞在家中病逝。因張的后人不恒居此,房屋逐漸破敗。
1930年,哲學家馮友蘭以低價購得這處房屋,攜全家從清華園搬到了白米斜街。同時搬來的還有馮友蘭的堂妹馮蘭和妹夫張岱年(著名哲學家),以及老友徐旭生、常維鈞等。聞一多先生被暗殺后,清華不再為其家屬提供住所,馮友蘭不收房租,誠約聞一多一家老小入住院內。有學者認為,張之洞故居是乾隆年間便已存在的老宅,對于研究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白米斜街23號,文繡隱姓埋名在院內住了5年。1945年,文繡經人介紹,與劉振東結婚,在白米斜街租下三間南房安了新家。婚后夫妻感情融洽,衣食無憂,文繡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據老鄰居們回憶說,當年經常看到文繡出門買菜,衣著極其樸素。人們稱呼她劉太太,并不知其真實身份。后丈夫到清潔隊當工人,文繡夫婦便搬到清潔隊附近的辟才胡同。1953年,文繡因患心臟病去世,終年45歲。
樂春坊胡同,北起白米斜街,南至地安門西大街,南北彎曲走向。據傳清代有人在此建一小園,名樂春坊,專門飼養奇鳥、金魚,供人欣賞。清道光年間成書的《閑窗錄夢》記載,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初四,作者穆齊賢順便到東安門外樂春坊聽郭棟兒說書。清末民初,震鈞所著《天咫偶聞》亦載:“余髫年時,如泰華軒、景泰軒,地安門之樂春芳,皆有雜爨,京師俗稱雜耍。其劇多魚龍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話、嘌唱之類。”說明早年間樂春坊是一處可以喝茶聽曲兒的娛樂場所。據當地老北京人回憶,胡同里過去還開過樂春坊澡堂子,內設雅間,經營小吃、表演等項目。幾百年間,從私家花園,休閑茶座再到大眾浴池,樂春坊成了這里的一塊招牌。
煙袋斜街飛樓倒景
義溜胡同,東西向窄巷。胡同西口高于前海東沿,傳說明代奸相嚴嵩被罷官后來此乞討,曾從西口一“溜”滾入什剎海,故名。清代始稱義溜河沿,1911年改稱現名至今。民國時在前海東沿有小市,胡同內多舊式店鋪,舊有北京八大書館之一的同和軒(后改名廣慶軒)。清代規定北京內城不得有戲園,那些王府顯貴、八旗子弟們想聽戲找樂子只能到前門外。那時候圍繞天安門、地安門還有皇城的城墻,必須繞道走。再加上出入前門門洞的車多,所以在北城居住的人,若去趟前門也不容易。但久住這里的旗人們生活中要有娛樂,又想就近消費,這樣茶書館便在鼓樓一帶應運而生。廣慶軒裝修講究,又專請評書名角,為此名聲大噪,據說,大阿哥溥儁,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的溥心畬都來這里聽書。
煙袋斜街東北西南走向,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進胡同東口處北通鼓樓西大街,中部南抵前海東沿,西口西南即著名的銀錠橋。清時主要經營煙具,裝裱字畫和販賣古玩玉器,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乾隆時期的吳長元在其所編纂的《宸垣識略》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今鼓樓斜街內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樓西大街;西出沿湖至銀錠橋者,乃昔時西涯。不知何年列居市肆,使幽清之地,變為囂塵也。”他告訴我們在乾隆時代,煙袋斜街已由幽清之地突然變為商鋪林立櫛比了。直到今日,煙袋斜街仍然是進出什剎海的最佳路線。
煙袋斜街在歷史上多有變遷。2011年,對什剎海東岸古地貌和元代湖岸位置展開調查,發現元代海子東岸的位置,延續了古高梁河東岸的位置,在今地安門外大街西側,地安門商場門前的南北一線。從調查結果還可推測,都火神廟的建筑年代不會早于元代,且最初的位置應更靠近地安門外大街,今天的廟址應是明代形成的。可見,煙袋斜街在元代曾為海子的水面所覆蓋,其形成與什剎海水位下降有關。成書于乾隆四年(1739年)的《八旗通志》的附圖中,此街被標為斜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師全圖》稱“鼓樓斜街”;《光緒順天府志》記作“煙袋斜街”。
據傳,煙袋斜街的定名,與胡同內以經營煙具著稱有關。當年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由于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開起了不少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在高臺階上,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現在從煙袋斜街東口一路過來,商鋪還都是高臺階,雖然都已經不再經營煙袋,但是高臺階依舊留下了印記。真實的情況是,民國年間,東口北側高臺階上的確有兩家煙袋鋪,一家是恒泰號,另一家是雙盛泰,在門口擺放著大型的煙袋招幌。據說,作為招幌的煙袋大約高1.5米,十分引人注目。
煙袋斜街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37號、51號的廣福觀,始建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三清殿和三官殿。西跨院名曰白云仙院,有山門、前殿和后殿。觀內存明天順四年(1460年)《重修廣福觀碑》,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錄司曾設于此。 茶陵詩派的代表人物李東陽頌詠這里的景致:飛樓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時有步虛聲,隨風渡湖水。李東陽詩中的“飛樓”當是指廣福觀內凌空聳立的樓閣。
“老字號”吳肇祥茶莊,在煙袋斜街胡同口北邊,安徽歙縣昌溪村人吳肇祥創辦,始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歙縣人吳姓做茶葉生意的人很多,北京曾有吳裕泰、吳德泰、吳恒瑞、吳瑞春等茶莊,以吳肇祥最為出名。《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景春茶色極純潔,而香味不濃。以香味而論,當數齊化門北小街之富春茶莊,及鼓樓前之吳肇祥為上。……景春,富春皆久已歇業,惟肇祥獨存耳。”老北京人喜歡喝花茶,吳肇祥拼配的花茶基本上是大眾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興隆。而后創造了聞名北京的小葉茶、茉莉大方、茉莉毛尖、茉莉毛峰等,使幾代北京人享受了中國茶葉的香、美、樂,在北京茶行中獨樹一幟。
前海南沿恭親王府
地安門路口往西,路北過了荷花市場的第一條胡同就是前海西街。前海西街呈倒L形走向,南起地安門西大街,東至前海北沿,西折至柳蔭街和龍頭井街北口,中部與三座橋胡同、氈子胡同、千竿胡同相連。東西段原為玉河故道,因北側為清代恭王府,河邊道路稱恭王府后身。前海西街南部東側原有一小湖泊叫西小海或西小池,為前海的一部分,湖邊道路稱前海西河沿。1916年注冊為臨時市場,后改為荷花市場。20世紀50年代初,填平了河道和小湖泊,在西小海處建什剎海體校。1965年兩段合并,改稱前海西街。
前海西街17號為恭親王府,是北京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王府。恭親王府原系乾隆重臣和珅建造,后為清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的府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薨,溥偉襲恭親王。20世紀20年代,溥偉將恭王府及其花園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37年德國人得到恭王府產權,建立輔仁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由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使用。
郭沫若紀念館原為西河沿8號,1965年北京市調整路名和門牌號,現為前海西街18號。紀念館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靜心齋,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0平方米,大門坐西朝東,門匾“郭沫若故居”為鄧穎超1982年9月題寫。紀念館原址是清乾隆朝寵臣和珅的府邸花園,后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時,恭親王的后人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修建成中西式結合庭院。
前海北沿會賢堂
前海北沿,西南——東北走向,中部形成一個“灣子”,元代尚為湖面。清宣統年間稱“前海北河沿”,1965年改今名。18號、19號為清末京城餐飲業“八大堂”之一的會賢堂飯莊舊址,建筑格局保留基本完好。舊時前海北沿有三大亮點:會賢堂飯莊聽戲觀景、河沿賞荷、響閘橋聽瀑。會賢堂飯莊南側有臨湖而建的二層小樓,系觀望什剎海景致絕佳位置。東跨院舊時有戲臺,梅蘭芳、余叔巖、李萬春、王少樓等名角都曾在此登臺獻藝。荷花市場北門西側是月牙河進入前海的入水口,河水入湖時瀑聲如雷,稱 “響閘煙云”,為“西涯八景”之一。
南官房胡同,在前海北沿北側。西至氈子胡同,東與前海北沿、銀錠橋胡同相連,北側與大金絲胡同、前井胡同相接,呈東北——西南走向,中間有明顯彎曲。官房胡同,名稱來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剎海統一建設官員住宅,主要解決外省官吏進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為北京西城胡同游的必到之處。清乾隆《京城全圖》稱“南官府胡同”,宣統年間改名為“南官坊口”,1965年改今名。
南官房胡同7號院被稱為“白家大院”,主人祖上為清末時期承包什剎海水域的“荷花白”;11號、13號房主都姓王,祖上曾是清宮中的御醫;20號原為清宗室溥堯臣宅院,后家道衰落,以繪畫為生。從老門牌號20號(今45號)向西,一直到西口,占四個門牌,曾為清康熙帝第十子敦郡王愛新覺羅·胤?的府邸,稱“十王府”。61號、63號為什剎海環湖“九庵一廟”之一的圣泉庵舊址。
胡同溯源
王越,北京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原秘書長。北京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著有《人文北京》《胡同與北京城》《走讀大運河》《胡同——守望相助》《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胡同——歲月留痕》,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跟著地名游北京》《胡同里的北京》等。
北京的胡同,承載著鮮為人知的歷史,豐富多彩的胡同名兒,蘊含著北京不同的地域文化。胡同里蘊含著很多文化記憶,胡同文化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