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歷史上,曾被稱作檀州,轄區內南北朝時曾有白檀縣寄治,明清時有聞名京師的白檀書院,如今區內仍有檀營、白檀社區、檀州家園、檀西路等地名。被人們津津樂道了300多年的“密云八景”,其中亦有“白檀晴光”一景。以上這些均與“白檀”相關,或者說與密云舊志中記錄的那座長滿了美麗白檀樹的白檀山有關,因為白檀縣、檀州等名字均因此山而得名。
然而,時至今日,被《大明一統志》《方輿匯編》《順天府志》《畿府通志》《日下舊聞考》《密云縣志》等古今多部志書明確記載過的“白檀山”,卻像謎一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那么,這座和密云歷史息息相關的“名山”到底在哪里?還有因此山而得名的“白檀縣”又在哪里?
漢代白檀縣屬漁陽郡
白檀縣因白檀山而得名,對于白檀山的記載,明代最早見于《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均記載為“在密云縣南二十五里,其山之陽,古有白檀樹,故名。魏曹操歴(古同歷)白檀,破烏丸(又稱烏桓)于柳城,即此。”此后,萬歷年間纂修的《順天府志》以及清代纂修的《明史》《順天府志》《密云縣志》等基本沿用了以上記載。
對于“曹操破烏丸”一事,《魏書·武帝記》中記載為:“(曹操)將北征三郡烏丸……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三國志·田疇傳》記載:“(田疇向曹操獻計)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烏丸首領)之首可不戰而禽(擒)也。”
盧龍口,即今潘家口一帶。“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一句,可分析出當時的“白檀縣”轄區內山地多而險。至于其位置,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業新在其論文《秦漢時期燕薊地區交通地理研究》中認為:“白檀之險”乃盧龍塞外平岡、白檀間大片“空虛之地”。平岡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甸子鎮黑城古城,西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據《漢書·李廣傳》載:“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且當時李廣任職為右北平郡太守,故很多學者認為白檀在右北平郡。其實,彌節一詞,意思雖為駐節之意,但在古時多指官員巡視途中停留。也就是說,白檀在李廣至右北平郡的途中。另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漁陽郡,秦置,屬幽州。縣十二: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設鐵官)、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樂、厗奚、獷平、要陽、白檀、滑鹽。”該志中另有“洫水,出漁陽郡白檀北蠻夷”一語。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其一,秦漢時期的漁陽郡轄區面積非常大,北至塞外,東南至海;其二,漢代的白檀縣在漁陽郡轄下,且出白檀以北即為蠻夷。所以,李廣是經此以御蠻夷(匈奴)。而曹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應是經過白檀縣的轄區。
那么,漁陽郡白檀縣或者說漢代的白檀縣縣治又在哪里呢?
在《大清一統志》“密云故城”詞條中記載:“漢白檀縣在今古北口外。”另據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記載:“濡河……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徑漁陽白檀縣故城。”“要水又東南流,逕白檀縣,而東南流入于濡。”濡河即現在的灤河,而要水是現在的灤平縣興洲河(俗稱牤牛河,舊稱興州河,后演化為興洲河)。根據以上資料推斷,白檀縣即在今灤平縣。酈道元編著《水經注》(約成書于515年至524年)時,新置的白檀縣作為密云郡(北魏皇始二年<397>置)郡治,其城已不在漢白檀縣原址(見下文),故,酈道元所指的“白檀縣故城”當為漢時的白檀縣城。據《辭海》“白檀”詞條記述:“(白檀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省灤平東北興洲河南岸,因白檀山得名。”2023年4月,筆者曾至灤平縣興洲河畔的大屯鄉小城子村考察,該處確有一座漢代古城遺址,其西北十公里左右有山,名為四棱山,原有大量白旃檀樹分布,當地舊稱白檀山。
在明代志書和清代密云舊縣志中,均稱白檀山在密云縣南二十里,當為后人附會之說(見下文),或以東魏南遷寄治漁陽(今密云)之后的白檀縣為依據,而不是以最早的漢時白檀縣為依據。因為,漢代時就因白檀山之名而有了白檀縣,所以,白檀山應該在漢時的白檀縣之旁。且,另據《灤平縣志》(1997年)記載:“金,置白檀鎮,在今河北灤平縣東北十五里小城子。”也就是說漢白檀縣和金白檀鎮均在同址,均因其旁之白檀山而得名。
在康熙《密云縣志》的“白檀山”詞條中記載:“懷柔縣亦有檀子山,在縣東三十里,或即共處。”而《方輿匯編》亦記載:“白檀山:在懷柔、密云二縣境內。”以上資料說明這些志書的編纂者亦不知白檀山在何處,才有了懷柔檀子山之說。而《方輿匯編》等史料認為在懷柔,則是因明清時,黍谷山(密云城南二十里左右)已屬懷柔轄下,故認為“密云城南二十里”的白檀山亦在懷柔,均屬推測和附會而已。
北魏白檀縣曾是密云郡治
漢代的白檀縣在東漢時被廢,至北魏時重置。據《方輿匯編·坤輿典》記載:“密云郡,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領白檀、要陽、密云三縣。郡治在白檀縣。東魏時轄境南移。北齊,省郡,白檀、要陽二縣并入密云縣。”據《燕地古城考》考證,北魏時重置的白檀縣“原當仍在西漢時期縣城址”。而之后的“東魏時轄境南移”指的是移入當時的漁陽縣(今密云區境內)。據《密云縣志》(1998年)記載,東魏(在北魏之后)元象元年(538年),密云郡、安樂郡、廣陽郡和白檀、要陽、密云、燕樂、安市等8縣寄治于漁陽縣境(今密云區境內),至北齊年間3郡8縣經合并只剩下安樂郡及密云、燕樂、安市3縣。也就是說,北齊時,漁陽縣廢,改為了密云縣(隋大業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縣,此漁陽縣非密云歷史上的漁陽縣),白檀縣也自此消失在歷史的記錄中。不過,既然3郡8縣都是寄治于漁陽縣境(今密云區境內),也說明白檀縣已融入了密云的歷史長河中。那么,北魏時置密云郡,郡治白檀縣,它的位置在哪里?東魏時轄境南移,白檀縣又“移”到了哪里?
首先,我們來看看北魏時的白檀縣。在清《欽定四庫全書·水經注》中記載:“要水又東南流入于濡(案:白檀、要陽在今密云縣,并非灤水所經。酈氏此條舛誤殊甚。御制熱河考灤源考證,特加辨正,一破千古傳訛。謹附訂于此。)”書中之所以出現這條注釋,是因為纂書者將漢代漁陽郡轄下的白檀縣和東魏寄治漁陽(今密云)之后的白檀縣相混淆,以至出現了認為酈道元記錯的觀點。另外,酈道元即北魏時人,其編著的《水經注》約成書于515年至524年,即便按照其卒年527年算,白檀縣寄治漁陽縣(密云)也是9年后的事情了,所以其《水經注》所記“濡水(灤水)所經之白檀故城”指的是漢時位于灤平的白檀故城,而非北魏時重置之白檀城和東魏寄治漁陽(今密云)之后的白檀城。另,酈道元為涿州人,歷史上涿州(涿郡)與漁陽郡同屬幽州,所以,其記述的漢時“白檀故城”在今灤平(要水河畔),當不會有錯。另,《水經注》之所以未直接說白檀故城在灤平,是因為當時沒有灤平縣建置,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正式建灤平縣,當時的灤平地區在白檀縣轄下。
不過,北魏時重置的白檀縣也并非在灤平的漢代原址,而是在今密云區的高嶺鎮田莊村一帶的北厗奚城舊址。據《密云縣志》(1998年)記載:“厗(傂)奚縣治所:西漢時在今(高嶺鎮)上甸子鄉田莊村南大道兩側,又名北提攜城。《水經注》‘鮑丘水’條中有‘大榆河又東南出峽……又南逕厗奚縣故城東’即指此。”在《水經注疏》中載:“《地形志》(指《魏書·地形志》),密云郡,皇始二年置,治提攜城。又云,白檀,郡治。提攜,即虒奚,是后魏(北魏)密云郡白檀縣治虒奚故城矣。在今密云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中的記載更加明確:“魏收《志》(指《魏書》,纂者北朝北齊人魏收):皇始二年,置密云郡,初治提攜城,即厗奚之訛也。”《大清一統志》記載:“漢白檀縣在今古北口外,后魏(北魏)密云郡白檀縣治漢傂奚城,已非故治。”
以上史志中所記載的提攜、虒奚、厗奚、傂奚等均為同一地名,但不在一地。舊《唐志》云:“燕樂縣舊治白檀城,謂即古傂奚,后魏之白檀也。”另據《大清一統志》記載:“厗奚故城,在密云縣東北口外,獷平城東北,漢置厗奚縣,屬漁陽郡。后漢(東漢)曰傂奚……北齊郡縣俱廢入密云。”也就是說,北魏重置的白檀縣作為密云郡的郡治,位于北厗奚城舊址,按照《密云縣志》(1998年)記載,至東魏元象元年(538年)密云郡及白檀縣等3郡8縣南移寄治漁陽縣(今密云),至北齊時白檀縣廢入密云縣。
白檀縣南移與檀州
那么,白檀縣南移,又移到了哪里呢?
據《北京地區的漢代古驛道粗探》(作者王春)一文記述:“厗奚古城遺址有南北二遺址。北厗奚城遺址位于密云縣城北部60公里田莊村南大道兩側的高坡臺地上……經1988年考察,此遺址當為西漢時的厗奚故城。南厗奚城位于密云縣城東南4公里的提轄莊村北,面積2萬余平方米……1984年文物普查時,收集到十幾枚漢五銖錢和灰陶罐。遺址周圍發現有大量的漢代繩紋磚和碎陶片。后又考察,證實此處是東漢厗奚縣故城,亦稱南厗奚城。東魏時密云郡遷于此。”
對于南厗奚城,《密云縣志》(1998年)記載:“東漢時位于今河南寨鄉提轄莊村北,又名南提攜城。《水經注·鮑丘水》條中有“泃水又西南逕平谷故城東,南與洳河會。水出北山,山在厗奚縣故城東南”。洳河即錯河,北山即銀治嶺,銀治嶺西北即今提轄莊。東漢時改厗為傂,傂奚縣即厗奚縣。”
綜合以上兩段記載,說明東魏元象元年(538年)密云郡及郡治白檀縣南移到了南提攜城。此城距離黍谷山大約五六里左右,而密云城(今址)至黍谷山大約二十里左右,故,自目前可查到的史料特別是明清的史志均稱“白檀山位于密云縣南二十里”,蓋源于此。
北齊之后,白檀縣雖然消失了,但密云人對“白檀”非常有感情。據乾隆《熱河志》記載:“隋唐之檀州,即今密云縣,皆從白檀取義。”足見“白檀”在密云影響之深遠。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