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中寫:“荇尾靡波,魚頭接流。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這是對明時期高梁河繁華勝景的描述。
自明中后期,京城人興起京郊游,那時西山諸景雖讓人垂涎,但苦于車馬勞頓,人們更愿意相攜結伴近郊游。那時的高梁橋是京城城內與郊區的分水嶺,因此近郊高梁橋以西至紫竹院廣源閘河道兩岸風光,成為京城人網紅打卡地,也成為諸多名人士子的郊游首選。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必然也喜歡高梁河景致,寫有《游高梁橋記》和《極樂寺紀游》等游記小品。袁氏三兄弟將高梁河美景視為“京師最勝地”,從他們的美文中可見,時下高梁河水清洌可鑒,以至讓人看著河水,會產生魚在天上飛、鳥兒在水里游的錯覺,就連水中魚的魚鱗和魚鰭都看得真切。河道兩側綠柳茂盛,人們可以在樹蔭下鋪好幾張席子乘涼,馬可在綠蔭下愜意前行。
明清時期高梁河兩岸寺院星羅棋布,綿延幾十里,如萬壽寺、鎮國寺、極樂寺、大佛寺、五塔寺、廣通寺、正覺寺等鱗次櫛比,不少佛殿前有數人方能合圍的粗壯古松。明代高梁橋北有座娘娘廟,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時,眾多女子便攜帶樂器、吃食來此游玩,采擷花枝柳條做飾物裝點身姿。這一日熱衷來此游玩的不只是女子,實則無論高官富賈,還是士子酒徒各色人等都熱衷光顧此地,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寫詩描述了此景:“人天皈佛日,風土紀皇都……誰識逃虛者,高陽混酒徒。”
高梁河兩岸風光以呈現一派江南氣象為勝,柳條夾岸舒垂水面,蝶舞鳥鳴、魚翔碧波,滿目草色翠青、眾多荷池稻田。明代書法家顧起元所寫“路轉柳橋曲,河連杏渚長。半天分樹色,匝地起花香”,不過是道出景致一二。
有文獻記載,尤在清明時節,人們會在春意闌珊暗香疏影之時,或騎馬或徒步,相約赴高梁河一帶尋花問柳沐浴春光。趕上天氣晴好的日子,這里云集著多達上萬人,綿延有三四里。此時的高梁河沿岸,酒肆茶樓賓客如云。這些人和美景,共同生動地繪就了一幅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清明上河圖”。
有明人作詩《清明日過高梁橋》,更是寫出了清明時節高梁河兩岸的繁華景象:“高梁河水碧彎環,半入春城半繞山。風柳易斜搖酒幔,岸花不斷接禪關。看場壓處掉都盧,走馬跳丸何事無。那得丹青傳好手,清明別寫上河圖。”
人們春日來此踏青,會在風景好的地方搭個簡易棚子,或尋樹蔭下席地而坐,小憩觀景、聞琴書鼓曲、笙歌短笛;抑或盤坐在古樹根上,品茗啜飲、酣暢酒飲。還有閑散人河畔垂釣,或是提籠遛鳥消磨時光。各種沿岸售賣的小販,在他們身邊來來回回走過。河道兩岸樂聲、雜耍聲不斷,有可供游人觀賞的娛樂項目,如唱曲、放空筒、耍猴、賽馬等。人若是游蕩得饑腸轆轆,還可去附近茶社買些點心吃。
由上述可見,明代時高梁河一帶不僅是人們踏青游玩的好去處,也成為展示民間藝術和傳統習俗的重要場所。
清代時,高梁河成為皇家去往西郊的御用水道。清康熙年間在京西郊建成供皇帝“避喧聽政”的暢春園后,為方便皇帝來往紫禁城和西郊御園,在修建好從皇宮出西直門經高梁橋到達暢春園的陸上御道后,又營建了從高梁橋到昆明湖的長河御道,其中高梁河道便是一段重要的御用水道。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新設“長河工程處”,拓寬了廣源閘到白石橋一帶河道,并加固泊岸。同時增建了倚虹堂、樂善園、紫竹院、萬壽寺等處的泊船碼頭,對沿岸寺廟建筑、園林景點進行整修。據傳,乾隆帝常在倚虹堂登舟經高梁河去往西郊昆明湖,一路欣賞美景之余留下不少御制詩,如由倚虹堂泛舟至樂善園所寫:“橋畔數間屋,于斯可換舟。長河夏水足,兩岸樹陰稠。”
乾隆喜愛長河景致,還在河道南仿江南水鄉風光仿造蘆花渡一景,被世人稱為“小蘇州蘆花蕩”。他還將南岸明代所修萬壽寺下院,更名為“紫竹禪院”,交由內務府管理,并在寺院西側修建了紫竹院行宮。乾隆帝從紫禁城經水上御道去往昆明湖游幸時,會在紫竹院行宮停駐小憩,然后到廣源閘從萬壽寺乘舟沿水路繼續前行。乾隆年間,尤在崇慶太后七旬、八旬萬壽時,在高梁河兩岸更是增設諸多景點,如自西直門至紫竹林景點有:瀛海仙山、萬國來朝、線法山景、瑞雨和風、白猿獻壽、鳳儀獸舞、羅浮仙境、九獅呈瑞等。
倚虹堂在清代時的利用率很高,慈禧常去頤和園游玩閑居,也會在倚虹堂船塢乘船,經高梁河道去往昆明湖,這條水道也因此被百姓戲稱“慈禧水道”。相傳,慈禧太后在倚虹堂行宮用膳期間,看到窗外一棵槐樹的葉片形似飛舞的蝴蝶,便賜名此槐為“蝴蝶槐”。如今,“蝴蝶槐”依然長勢繁茂。慈禧太后來往于紫禁城與頤和園途中,還常在紫竹院行宮駐蹕休息,所以這里也有了“小寧壽宮”的美譽。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雖然不常去往昆明湖,但也都經此河道游賞過。
晚清人士孫寶瑄對高梁河景致也有過記述:“日西斜,乃共乘車出西直門,繞御河長堤而行,水清漣作深碧色,高柳如云,遠山明媚,所謂江南景物,竟自有之。”高梁河兩岸勝景,隨著清朝的沒落漸漸風光不再。河道沿岸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受損,四周宮殿和寺院建筑也諸多荒廢。歲月流逝中,高梁河水源日漸減少、樹木多被砍伐,京師最勝地的風光也漸漸隱匿于歷史云煙中。
慶幸的是,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隨著河道治理,高梁河沿岸眾多古跡得到保護修葺。如今,若想感受高梁河兩岸的綺麗景致,也可步入白石橋西的紫竹院公園。紫竹院公園總體園林風格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江南風韻,尤在夏日,這里竹林茂密、小橋流水、荷花滿池,并依舊可見乾隆筆下“柳蔭深處是蓬萊”的長河觀柳意境。
編輯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