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目前我國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的深化,各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越來越趨向專業化、精細化和現代化。其中財務收支管理作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環節,在確保財政資金的合規使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以及防范財務風險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诖?,本文首先論述了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管理的重要性;接著以審計視角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此為各事業單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提升在財務收支管理方面的整體水平。
2023年,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334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稅收收入117531億元,同比增長14.5%;非稅收入21803億元,同比下降2.3%。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849億元,同比增長11.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75485億元,同比增長11.8%。財政收入增長,除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帶動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集中退稅較多,拉低基數。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管理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事業單位要加強財務收支管理重要作用的認知,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不斷進行優化和改善。
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管理的重要性
財政資金作為事業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進一步加強財務收支管理工作,有助于更大程度上確保財政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對于提高事業單位管理運行的穩定性有著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通過不斷強化財務收支管理,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將會更加詳細、精準,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進而切實提升事業單位資金使用效率。此外,要想不斷提升財務收支管理水平,還要積極做好財務審計工作,事業單位便能夠及時發現存在或者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問題,有助于增強事業單位的風險管控能力。
審計視角下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管理存在的問題
預算編制不完整 部分事業單位的預算沒有涵蓋本單位所有必要的開支項目以及所有可以預期的收入來源,這會導致事業單位在分配資源的過程中存在不均衡的情況,一些關鍵的、必要的支出可能會因資金不足而影響到單位的長期發展。與此同時,預算編制過程中沒有做詳盡的前期調研工作以及數據分析工作,編制的預算計劃與單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并且預算編制不完整,導致事業單位在執行預算時無法做到有效的監控,增加了產生財務風險的概率。
此外,隨著新政策的出臺以及外界社會環境的變化,事業單位的在運營過程中的實際資金需求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果執行預算過于僵硬,就導致事業單位在面對變化時無法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項目立項不科學 部分事業單位選擇項目時以及立項之前,對項目沒有充分做好調研和需求分析工作,導致選定的項目不符合單位的長期發展目標。與此同時,部分單位項目評估過程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無法準確預測出項目潛在的風險,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產生這些風險,這樣容易在項目制定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增加項目成本。
此外,項目僅依賴于有限的信息或者單位管理層單方面的決定,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各相關方的意見和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項目可能并非單位當下的最的選擇,也無法充分發揮出單位自身的優勢。
內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些事業單位在財務收支管理過程中缺乏詳細的內部控制制度,使得單位的財務人員在日常執行各項工作時沒有相應的標準,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出現操作失誤或者違規行為,增加了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而有的事業單位雖然目前的內控制度較為完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評估機制,這會導致內控的執行效果將大打折扣。另外,事業單位由于內控管理制度不完善,會導致單位內部責任劃分不明確,各崗位職工對自己的責任缺乏清晰認識,不利于職工積極主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未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 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根據《政府采購法》及相關法規規定,事業單位在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時,應當執行政府購買服務制度。但從審計情況看,部分事業單位未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主要表現在:未按規定編制政府采購預算;未按照規定履行審批程序擅自開展政府采購活動;未按規定簽訂合同或協議;未按照規定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等情況。這些情況不僅使事業單位增加了過高的支出或不必要的浪費,如果還存在私人利益輸送等情況,也會嚴重損害單位的聲譽和公共的利益。
違規配置使用固定資產 有些事業單位在財務收支管理存在違規的配置和使用固定資產等情況,例如:超出預算范圍的采購或未經批準的資產購置,可能導致其產生資金浪費和財務壓力,這種情況往往是由于事業單位缺乏透明的審批流程或對資產需求評估不充分造成的。再例如,將資產單位用于非官方目的或未經授權的個人使用,不僅損害了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還可能導致其產生法律責任,同時也對單位的名譽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以外,有些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使用的缺乏嚴格的監控和記錄,而且沒有準確記錄資產的使用狀態和維護過程,導致資產管理混亂,并增加了后期審計的難度。
對績效評價缺乏重視 目前有些事業單位未能充分認識到績效評價的重要性,在財務收支管理過程中沒有制定有效的績效監督和反饋機制;有些單位也缺乏明確的、可量化的績效目標,使其財務活動難以按照具體的標準進行評估;有些單位雖然設立了績效指標,但缺乏系統的評估流程,這樣績效指標也會形同虛設。此外,做績效評價過程中,往往需要在單位內部各部門信息共享并協同工作,但在某些事業單位中,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較為嚴重,其績效評價無法做到全面和準確。
審計視角下事業單位財務收支管理的優化策略
確保預算的全面性與精確度 首先,事業單位需要開展詳盡的前期調研,包括收集和分析歷史財務數據、預測未來的收入和支出趨勢,以及詳細分析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因素等。接著,應組織單位內部跨部門的討論,確保預算符合單位的整體戰略的同時涵蓋了各個部門的需求和目標。在預算編制時,需要細化到具體項目或活動,設置清晰、可量化的預算目標,并且考慮潛在的風險因素,為可能的變化留出余地。此外,為了提高預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事業單位也可以利用現代財務管理軟件進行預算編制和模擬,以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完成預算編制后,應通過內部審查和批準流程,確保預算的合理性和合規性。最后,事業單位還需加強財務收支管理,定期監控和評估預算執行情況,對于任何顯著偏差,應及時調整預算以反映實際情況的變化,確保預算始終與單位的實際運營狀況以及財務狀況保持一致。
強化項目的科學性立項過程 事業單位為了進一步保障項目立項過程的科學性,應建立詳細的項目評估流程及審批流程,全面收集行業發展趨勢、目標群體需求、競爭環境分析的相關數據,評估項目收益,并詳細分析項目的潛在風險,確保所有的新項目在立項之前都能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需求分析和風險評估。項目立項不僅要基于財務方面的可行性,同時也能夠在技術、社會需求以及具體實施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單位需要在內部有關部門共同對項目進行評審。同時,事業單位應公開項目的決策過程,確保所有相關利益方都能參與到決策過程中,提高項目立項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外,對于每個項目,事業單位應制定清晰的時間表和預算計劃,并定期跟蹤項目的進展,及時對運營不佳的項目進行調整。
完善內控管理制度 事業單位要對現有的內控制度進行全面的審查,在內控五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中找出是否存在不足之處。根據審查結果,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例如重新制定內控制度或者內控執行程序。同時,事業單位要建立有效的跟蹤機制,定期對內控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事業單位在完善內控管理制度的同時,還提升職工對于內控重要性的認識,并確保所有相關職工了解內控制度的要求,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嚴格的遵守。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事業單位要建立開放的內控反饋渠道,鼓勵職工報告內控中出現的問題,單位的領導層也需要對這些問題給予及時回應,并據此不斷完善內控管理制度。
嚴格實施政府采購政策 事業單位需要完全了解并嚴格遵守《政府采購法》及相關規定,確保所有采購活動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法、合規執行,對此,需要定期組織采購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采購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國家的最新規定。然后,事業單位應建立透明的采購流程,公開制定預算、分析需求、簽訂合同及后續的合同審計等環節;同時,要加強對供應商管理,包括對供應商的資質進行審查、對供應商以往的業績進行評估,以確保采購的產品和服務既符合質量、性能能方面要求,也要具有一定的性價比。
在招標過程中,單位應公開競標過程,強化采購活動的工作監督;后期,還要通過內部審計機制來檢查采購流程的合規性,對發現的任何違規行為及時予以制止。
最后,事業單位建立有效的投訴機制,允許內部職工或各供應商對單位在采購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問題進行報告,進一步確保單位對外采購的公正性。
規范固定資產的分配與使用 事業單位應建立詳細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做好資產再獲取、登記、評估、維護、處置和審計等方面的流程。
在資產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一項工作是要進行全面的需求分析,確保資產的分配基于單位的實際需要以及效率最大化的原則,避免后期出現資源浪費和閑置的情況。對于資產的使用,事業單位應制定明確的使用規范以及監督機制,通過使用記錄和定期檢查,確保資產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此外,事業單位應在固定資產的維護和管理方面加強投入,定期對重要資產進行技術評估,最大化延長其使用壽命。另外,事業單位在管理固定資產方面,可以引入先進的資產管理系統,這樣其資產信息能夠做到動態跟蹤、實時更新和高效管理,進一步提高資產管理工作的成效。
建立健全績效管理機制 事業單位首先應確定財務收支管理績效評價的具體目標,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財務透明度等。根據這些目標制定可量化的評價指標,例如預算執行率、成本節約率、財務報告準確性等。然后,再設計一套綜合的評價體系,包括財務數據分析、過程評估和財務健康狀況評估等,這套體系應該能夠全面反映單位財務收支管理的各個方面。接著,單位根據設定的時間表(如每季度、每年等),使用預先確定的評價指標,結合收集到的數據,評估財務收支管理的績效就,并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單位各級領導和財務部門。一方面,通過相應的獎勵機制激勵職工在財務收支管理工作中的優異表現,另一方面,通過集體共同的溝通和討論,找出財務收支管理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此不斷提升財務收支管理的水平。
從審計視角分析,目前,我國部分事業單位在財務收支管理方面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對此,有關單位需要采取確保預算的全面性與精確度、強化項目的科學性立項過程、完善內控管理制度、嚴格實施政府采購政策、規范固定資產的分配與使用、建立健全績效管理機制等措施予以優化。通過這些優化策略,事業單位可有效地提升財務收支管理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其對公共資源的管理能力,以此為社會、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作者單位:阿壩州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