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體現出高科技含量、高效能運作和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契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全新形態。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作為“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平臺,持續深化改革,穩步健康發展,吸引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科技成果豐碩的中小企業,不斷提升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能力,助力構建新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本文旨在探討北交所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北交所支持創新型企業的實踐,最后提出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門更好服務于這些企業的工作建議。
北交所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特征
北交所通過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資本市場服務,降低上市門檻,優化上市流程,為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供更大的便利。
創新能力 北交所在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中,著重強調企業的創新能力,并通過多項具體要求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根據北交所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具備一定的創新投入和產出能力,涵蓋研發投入、知識產權成果和參與標準制定等方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北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具有較強的研發投入能力,即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在3%以上,或最近三年平均研發投入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達到10%以上且最近一年研發投入金額達到1500萬元以上。同時,北交所還強調了知識產權成果和參與標準制定的重要性,要求上市公司擁有Ⅰ類知識產權3項以上或軟件著作權50項以上,并將其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此外,北交所還要求上市公司參與制定2項以上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顯示了企業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領導地位。通過這些創新性量化標準,北交所不僅推動企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還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評價依據,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推動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作用。
市場表現 北交所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其對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要求。上市公司需具備穩定的盈利能力與市場價值增長潛力,這不僅反映在財務數據上,還體現在企業整體質量與市場預期的提升上。根據2024年中報,超八成北交所上市公司實現了盈利,顯示出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在市值、交易量的持續增長上,這些公司也有較好表現。其次,北交所注重通過提升信息披露效率和優化市場預期,促進上市公司整體質量與投資效益的提升。通過嚴格把控入市門檻,基于中小企業發展特點,持續優化創新評價體系,實現創新投入、產出和市場認可的統一。明晰創新類型與潛在風險,提升了市場的透明度和市場預期的準確性。這不僅有助于落實國家相關產業政策,還推動上市公司在延鏈、補鏈和強鏈等方面實現突破,助力優質創新型科技企業上市,并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此外,北交所通過制度建設和多方舉措,確保市場生態的健康發展,推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在資本市場制度設計中,北交所不僅打破證券公司“保薦+投資”的禁止性約束,還通過引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吸引更多專業機構深度參與,進一步促進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和標準化運營,打造“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且良性發展的資本市場生態。
政策支持 北交所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促進上市公司的創新性發展。這些政策涵蓋上市機制優化、融資并購支持以及完善的服務體系,旨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廣泛的資本市場資源和政策保障。
在發行上市方面,北交所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設立了多元化的上市標準,拓展服務范圍,提供了更靈活的上市路徑,提升市場包容性,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在融資并購方面,北交所優化融資并購安排,豐富產品工具體系,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快速發展。通過靈活的融資安排,企業能夠利用資本市場快速擴大規模,提升核心競爭力,并在并購重組過程中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加速其市場擴展與技術創新。
北交所上市公司創新驅動的實踐
研發投入驅動創新 北交所上市公司通過持續研發投入,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249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92.37%,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48.19%,最近三年平均研發投入為3,175萬元,最近三年平均研發強度(剔除虧損企業)為5.97%,最近三年平均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為16.44%;平均每家公司擁有90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7.52%;平均每家公司擁有22項發明專利。多家公司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氫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藥、商業航天等領域均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不少公司已成為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或獲得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認定,展現出在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上的突破性進展。
并購重組促進發展 北交所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功能,通過收購或合并同行業或上下游企業,實現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優化。2024年以來,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計披露了107單購買資產公告,交易金額平均為5700萬元。其中,有2單重大資產重組案例,均為現金重組,交易金額分別為4.68億元和4498萬元。這表明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活動較為活躍,實現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優化,從而加速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
政策利用加速成長 北交所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北交所提供的政策支持,如自然人分紅和轉讓所得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小額快速融資等,加速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后續,北交所還將針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特點,積極開展政策解讀、制度培訓等活動,并強化指數化產品及投資端建設,促進北交所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門的工作建議
證券公司是資本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橋梁,需要深刻理解北交所作為新興市場的運作機制。結合作者的工作實踐,本文從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門視角出發,提出新形勢下北交所服務工作的建議。第一,投資銀行部門應注重強化內部機制適應性,以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北交所掛牌企業的多元化需求。北交所上市公司來源于新三板,而新三板公司覆蓋了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創新型中小企業。因此,投資銀行部門應深化改革,打破傳統“打獵”式的單一展業模式,形成“高新及專精特新培育—推薦掛牌—做市投資—保薦上市—并購重組”的全生命周期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幫助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獲得更精準的金融支持。第二,投資銀行部門應強化行業研究能力,不斷完善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機制。建議積極推動所在證券公司成立北交所研究中心,形成“投行—投資—研究”聯動協同機制,通過全面的產業研究為企業的戰略發展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通過金融服務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措施,確保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三,投資銀行部門應深化并購重組儲備與戰略聯動。在并購重組方面,建議投資銀行部門在新形勢下,形成短期現金流與中長期戰略布局相結合的聯動業務模式,通過上市公司持續督導等綜合金融服務獲取短期現金流,同時,做好優質并購標的儲備工作,助力服務企業在市場機會來臨時快速推進并購擴張,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布局,進而獲取較大的業務現金流。
總之,投資銀行部門應積極加強與北交所、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形成內外聯動機制,共同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這不僅包括推動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各項服務,還應涵蓋掛牌前后的長期服務與支持,幫助企業在上市后保持穩健的市場表現,進而助力新質生產力培育,實現投融雙方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