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非遺的傳承面臨諸多困境,如創新力度不足、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從歷史角度來看,非遺主要通過師徒傳承,缺乏社會傳播,于是諸多優秀的非遺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甚是可惜。因此,如何傳承和發揚非遺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未來的世界是數字化的世界,所有人都身處其中,只有適應才能生存,不適應就會自然消亡,非遺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借助數字化技術,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采用“非遺+科技”“非遺+數字”的形式,普及非遺、宣傳非遺、改進非遺、傳承非遺。
虛擬仿真技術傳承非遺
虛擬仿真技術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一種技術,最早用于醫學、工業及相關領域的教學,其原理是將每一個部件和工序拆分至最小的單元,通過3D掃描建模,研究者可以任意拆解和研究其工序和原理,理解其構造和關聯。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比傳統教科書式教學更加直觀、簡潔明了,并且操作簡單,讓人記憶深刻。
近年來,虛擬仿真技術更多地應用于文博領域。當下許多文化館、博物館等場所紛紛應用虛擬仿真技術。
虛擬仿真技術在非遺領域的應用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南京云錦便是其中之一。南京云錦出現于一千五百多年前,早在東晉年間,建康(今南京)錦署正式設立,標志著官辦云錦織造正式出現;逮至元朝,南京云錦正式成為皇家的御用品,為上層所壟斷;清朝的“江寧織造府”標志著南京云錦的大成;晚清時期,云錦出口創匯,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更好地展示南京云錦的材料、制作流程和工藝,首先將提花木機、金線銀線、蠶絲、孔雀羽等云錦織造的全部材料進行數字化掃描建模;其次依照既定程序設定一套標準的數字化制作流程,以供科普和學習,如制作工藝“通經斷緯”,先將畫稿和輪廓繪制于經線上,然后根據色彩和紋樣進行緯織。經線相通,緯色相絕,故稱“通經斷緯”,學習者需要按照流程操作和學習。
通過數字化的方式,無論是云錦工人、學徒還是想要了解云錦織造工藝的愛好者,都可以學習云錦織造,這樣既有助于理解創新,也有助于文化傳承,可謂新質生產力。
金陵科技學院是最早將這一技術用于實踐的單位之一,他們運用虛擬仿真技術拆解云錦織造的每一個原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具備“可回溯”“非線性”的優點,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增強動手能力,即便是青少年,也能真正了解非遺的制作工藝。這種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學體驗趣味橫生,可以激發青少年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愛,真正做到非遺的數字化傳承和創新。
人工智能技術傳承非遺
未來是屬于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在非遺中的應用程度決定了非遺的生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下文從兩個方面介紹人工智能對于非遺傳承和創新的作用。
首先是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生成式語言模型具有海量的知識儲備,能夠持續自我更新和學習,并且從不感到疲憊,堪稱人類學習的最佳助手。我們可以調用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盤古等大數據語言模型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通過云計算、生成式對話進行非遺教學。例如,它能告訴我們某一項非遺工藝的歷史、文化、技藝、傳承現狀和發展前景,這些信息不僅有利于非遺科普,還有利于對非遺愛好者進行職業選擇和確定創新研究方向。
其次是圖片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借助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文心一格等工具進行AI繪畫創作,生成海量非遺IP、樣式新穎的非遺文創產品。對于精通上述工具的使用者而言,他們可以通過“投喂”具備地方特色、特定風格的數據,生成能達到預計效果的地域特色IP,從而盡可能地避免AI創作的隨機性,例如當下許多設計者用這種方式制作出剪紙、舞龍、玩偶等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
增強現實技術傳承非遺
前文所說的虛擬仿真技術是虛擬現實技術,那么增強現實技術則是另一個領域。增強現實技術的優點是并非完全虛擬,而是可以與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進行互動、結合。增強現實技術尚處于初始階段,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受到設備的限制。目前,主流的增強現實設備有AR眼鏡、Pad以及手機。例如觀者可以通過手機或者Pad“視網么”App掃描非遺剪紙,就可以看到剪紙上的圖案、形象或者人物活動起來,通過3D技術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剪紙圖案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制作者還可以制作更為復雜的動畫,以供觀者學習和觀賞。此外,制作者還可以通過Three.js設計非遺文創產品的數字孿生,這是一套開源框架,可以3D可視化展示非遺文創產品,使用起來十分便利。觀者還可以實時與眼前的非遺產品進行交互對話學習,做到寓教于樂,十分有趣。
運用增強現實技術打造非遺數字化,實現過程較為復雜和困難,制作者首先要有3D建模相關知識,其次要具備非遺專業知識,并與非遺從業者以及專家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制作產品。此外,增強現實產品的制作周期較長且難度較大,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驗較少。不過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因為其應用前景廣闊。
AR眼鏡可以實現增強現實技術與非遺技藝的結合,不需要煩瑣的設備,同時所見范圍更大。以南京云錦數字化為例,云錦博物館可以制作出云錦工人用云錦織機紡織云錦的動畫,并詳細拆解每一個工序流程。佩戴AR眼鏡的人可以“憑空”拿起虛擬的部件進行編織,獲得云錦織造的逼真體驗。故宮博物院在2021年年底舉辦的“‘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的實質就是增強現實的數字展。其中,“夢幻江南”展區通過掃描建模打造故宮里的園林場景,觀者可以佩戴AR眼鏡,全方位地了解中國古建筑的傳統木結構制造技藝,直觀地欣賞乾隆理想中的江南園林景象。
然而,通過AR眼鏡實現增強現實除了制作難度較高外,還面臨設備的升級換代和不同品牌的AR眼鏡如何兼容的問題。目前,業內并沒有統一的開發標準,開發者水平也參差不齊。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應該開設類似的課程或者AR制作專業,同時國內乃至國際層面應該成立相關行業協會,并制定一套統一標準的開發流程,以解決上述問題。更為有趣的方式則是開源或者售賣非遺產品以及非遺文創的3D模型,制作者可以在Sketchfab或者TurboSquid網站上傳制作好的非遺文創產品,相關愛好者可以免費或者付費下載3D模型,并且使用3D打印機進行打印,實現足不出戶、隔空投送3D非遺文創產品到家。這種方式不僅擴大了非遺的受眾面,還通過創新賦予了非遺新的生命力。
國內非遺傳承人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金陵剪紙傳承人張方林在2022年制作出數字剪紙藏品《松鶴延年》和《百鳥朝鳳》,并在國內iBox數字藏品平臺上進行售賣,大獲成功,非常值得借鑒。
制作精良的非遺傳承紀錄片
通過紀錄片、視頻宣傳和傳承非遺,形式新穎,引人好奇,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喜好。
當下,我們經歷了從紙媒進入流媒體的時代發展,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人們的閱讀和學習習慣也隨之改變。我們應該正視視頻的價值,并且合理利用視頻學習新的知識。
非遺的傳承同樣離不開視頻這一媒介。通過視頻介紹非遺,可以讓更多的群體接觸、了解非遺,并產生興趣,進而投入非遺的傳承中。
因此,制作精良的非遺紀錄片尤為重要。例如,央視制作的《非遺里的中國》通過創新秀演、沉浸式體驗和還原絕技等全新方式,多維度地介紹了非遺的創新成果、歷史底蘊、中國智慧和東方美學。節目展現了非遺在新時代迸發的新力量,呈現了非遺在時光流變中的一脈相承與繼往開來。
非遺紀錄片深受廣大群體的喜愛,其特效精美、節奏活躍靈動、內容專業考究,不僅具有觀賞價值,更具備傳承價值,堪稱“非遺的活化石”。
實踐證明,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非遺是成功的,并且可以引領中國優秀的非遺走向世界。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美術組制作的《新匠》系列非遺紀錄片《新匠—金陵刻經》《新匠—古籍修復》等,介紹了中國的非遺工藝以及年輕非遺匠人的日常生活、非遺實踐、非遺傳承的故事。這些紀錄片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接觸眾多優秀的非遺項目,并激發了大家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新匠》系列紀錄片不僅獲得了諸多省市級獎項,還入圍了法國戛納微電影節,將中國的非遺帶向了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優秀的非遺及其背后諸多默默付出、傳承非遺的匠人。
21世紀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數字化、人工智能的洪流勢不可擋。非遺工作者不應墨守成規,因為非遺在歷史上的演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跟隨時代的步伐前進,才能展現出非遺內核中不朽的生命力。
非遺數字化極為重要,需要國內文藝工作者高度重視。目前,國內關于非遺數字化的研究較少,實際操作專家也不多,很多方案一旦觸及實際操作便束手無策。然而,本文提到的非遺數字化4種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可供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工作者以及非遺傳承人參考。
總的來說,本文從非遺數字化傳承的角度拋磚引玉,提出了初步的思路和建議。具體的操作細節則有賴于從業者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較高的數字化素養,并與非遺傳承人密切協同,才能真正落地實施。
(作者單位: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