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但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鄉結構二元化的推進,產生了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留守兒童數量高達數百萬。根據第七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留守兒童這一龐大群體的關心與關愛,是保障兒童權益、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的應有之義。本文從家庭教育缺失和學校代償教育的現實情況出發,結合留守兒童的情感發展過程特性,探討和思考了以體育美育促進留守兒童情感社會化的有效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類型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可分為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自我教育四類。其中,單親教育指的是父母一方單獨承擔教育子女的職能;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寄養教育指的是由孩子父母的親屬或朋友對孩子進行教育;自我教育指的是孩子在沒有或者較少有他人監管和支持教育的環境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自我教育。
留守兒童的現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家庭中獲得成長所需的物質資源和精神養料,在愛的引領和激發下,個體生命在成長過程中產生模仿內化、突破精進的力量,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難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情和關愛,因此,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身體或心理問題。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可能存在的問題分為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情況堪憂、越軌犯罪行為增多以及人身安全難以保障。
學校代償教育的可能性
學校代償教育指的是由學校肩負起本應由父母承擔的教育責任,包括給予留守兒童關心愛護、知識培訓與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由學校補位來教育和監護未成年人的教育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缺乏的監管。此外,田錄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父母支持程度較高的條件下,友誼支持對青少年孤獨感的預測作用顯著高于父母支持程度較低的情況。因此,在校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伴關系,能夠在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疏遠和空虛孤獨的情況下,起到心理保護作用,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也會反過來促進教育發展。
體育美育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社會化進程中的作用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依次與父母、同伴、教師和其他人交往,自我意識越來越清晰,情感體驗也愈加豐富,情感世界由此建立。因此,在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推進體育美育以及隨之而來的溫情交往和情感促進,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彌補個體精神生活的空虛
身體是承載個體精神生活和情感的本體,健康的身體往往提供的是一種積極的、能更充分地感受他人與世界的方式。健康的身體讓個體能夠以生機勃勃的姿態感受世界,并將充滿生命力的體驗內化為自身的感受,由此豐富個體精神生活。體育美育的發達對于當代個體精神生活的空虛、空無,無疑是根本性的裨補。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發展過程中,體育美育元素的浸潤喚醒了孩子以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靈承載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沖淡或轉移了情感割裂的空虛與痛苦。
促進個體向世界開放
個人的社會道德直接源于個人身體對于世界的感受和個人在向世界開放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生動聯系。從身體出發的體育美育,能夠激發個體生命對于周遭世界的感受力、領悟力,從而強化人與世界的精神聯系。同時,體育美育課程作為人際交往和情感互動的載體,具有情感性、參與性等特征。在愉快活潑、生動友好的體育美育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情緒能自發表現出來,在教師全身心的理解和積極關注中,學生可以體驗到一種美妙的思考和創作過程,并初步學習其走向社會需要的知識和人際交往等技能,奠定個體走向世界的實踐基礎。
推動個體適應社會生活
社會是個體全面發展的場所,人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個體的成長意味著克服自然性、走向社會化。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此過程中,難免會面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面對成長之痛。體育美育在有效緩和沖突與痛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能夠賦予個體健康和充滿活力的身體,使其更好地應對緊張的社會生活;而必要的審美素質則以其柔性和靈性舒緩個體進入社會后產生的緊張情緒,從而提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適應能力。
體育美育大有可為
為了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我們應轉變片面注重知識和認知發展的教育觀,將情感社會化目標納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體系,以體育美育課程及相關組成部分為載體,構建“以學校為主體,社會協同,家庭引導”的體育美育浸潤教育模式。
以學校為主體代償家庭進行體育美育教育
學校教育具有計劃性、組織性、系統性等功能優點,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由學校作為主體代償家庭開展體育美育教育具有功能性優勢。一是要轉變僅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知識能力發展和認知水平提高的認知教育觀,在校園組織結構、校本特色課程和校園環境文化等方面,都要注重凸顯體育美育元素,在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的進程中發揮實踐作用。二是要重視體育美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性和互動性。學校要開設豐富多彩的校園“第二課堂”,如籃球、足球等需要與人交往合作的體育課程,在充滿情意的課堂互動中,給農村留守兒童自由參與、自由交往、自由表達的機會,使其意識到自己力量的存在。三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增進教師的移情性理解,使其能夠深入農村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體會其所思所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社會協同”支持體育美育浸潤教育
農村經濟基礎弱、觀念認識落后,僅憑學校代償教育、推行體育美育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高校、社區協同發力。政府要做好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體育美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整合資源,配套財政支持、地校協同、師資培訓、課程建設等相關政策;高校要發揮科技的“孵化器”和社會的“服務器”功能,為農村學校的體育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培訓等提供持續性的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探索建立高校支持義務教育階段體育美育協同發展機制;社會要倡導發揮社群組織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營造人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形成以家庭引導為輔的良好互動局面
留守兒童情感社會化進程是在與家人等主體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此過程中,體育美育的實施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良性引導。首先,家長或監護人要轉變“唯分數論”的傳統教育觀。傳統觀念認為體育、美術、音樂等科目是副課,而學好語文、數學、英語才是正事,這種觀念忽視了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家長或監護人應意識到,全面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其次,家長或監護人要改變傳統說教型教育方式,與孩子建立互相理解的正向情感連接,利用智能手機等現代化媒介與孩子進行充滿情感和有意義的對話,進行美善的道德教誨,并允許孩子自由表達個人經驗和感情,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學校的體育美育課程及其作用。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黨政辦公室、紀檢監察處)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體育美育浸潤視角下的精神脫貧問題研究”(20A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