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生態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

2024-12-20 00:00:00柴毅德
安徽農業科學 2024年23期

摘要 鄉村生態振興,農民擁有雙重身份,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振興主體和直接受益者,其生態文明意識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鄉村生態振興的成效,因此,提高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勢在必行,這既是實施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此背景下,培育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要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農民主體和政府主導的原則,從加強思想教育;加大生態建設投入;構建制度體系等方面入手,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助力。

關鍵詞 鄉村生態振興;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中圖分類號 F 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23-025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54

Cultivation of Farmer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CHAI Yi-de

(Hebe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Abstract In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have a dual identity and play a dual role, that is, the main body and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revitalization. The level of thei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farmer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 which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 necessary obligation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moderniz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is context, to cultivate farmer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leadership by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leading by farmer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increase investment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 to assist in promoting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Farmer;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wareness

基金項目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24MK020)。

作者簡介 柴毅德(1997—),男,山西運城人,從事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1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多年來社會發展導致的生態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相較于城市,農村對自然條件的先天依賴性更大,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對資源索取的力度經常超過自然本身的有限承載量,加之過往長期“重城市、輕農村”的經濟發展思路,農村地區承載了工業化所帶來的生態失衡和環境污染,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相較于城市更為復雜。長期以來農民對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和思維意識尚未實現深刻轉變,易被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所蒙蔽,濫用、亂用化肥農藥,亂砍濫伐的現象屢禁不止,垃圾問題嚴峻等。因此,急需對廣大農村地區進行生態治理,徹底改變農村的生態面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培育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是當務之急和長期戰略,這關涉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

1 鄉村生態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核心要義

1.1 鄉村生態振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表明鄉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2]。它為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資料、廣袤的土地、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優渥的生態環境支撐等,是農民群體從事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等的主要活動空間,鄉村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盛衰。

鄉村生態振興是由“鄉村生態”和“振興”2個概念組成的復合詞項,是生態扶貧的內涵提升和未來指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鄉村模版,是鄉村發展的綠色生產力和可持續潛力。鄉村生態不僅包括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而且涵蓋動植物等自然物的共同生存發展空間,其中自然環境是指森林、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總和,它們圍繞在生物周圍,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基礎;社會環境是農村居民進行生產、生活、人際交往等的重要載體,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物質進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的能夠滿足自身物質、精神等各方面需要的環境體系,如住房條件、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等。鄉村生態振興,既覆蓋農村自然環境、居住條件等客觀存在的改善,又蘊涵農民自身意識層面的現代化、鄉村面貌的進步狀態和生態文明程度等。

1.2 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在時代發展進程中,農民雖然取得了較為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在精神文明層面,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如文化知識、道德意識、法律思維、價值觀念等具有滯后性和匱乏狀態。

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是指在鄉鎮和村莊范圍內活動的農民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關于農村生態環境、農村可持續發展、自身與自然基本關系等有關生態環境意義、好壞、美丑、利害等觀點、看法、認知、理解和判斷等,并基于此所作出的改善自身居住條件、產業發展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的抉擇。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每個農民參與建設“美麗鄉村”的價值指引和內在導向。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振興,農民始終是最關鍵、最活躍、最核心的因素,實現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全面轉變,不能“重物輕人”,核心要義在于培育農民群體的生態思想道德觀念、綠色價值取向、科學文化素養以及可持續行為方式等。農民群體“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3],匯集起廣大農民群體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強大合力。

2 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現實價值意蘊

科學技術、法律政策等手段,是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必要選擇,但要跨越傳統工業文明,實現文明的超越,人類還必須在理性思維層面改善自知自覺,實現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和培育,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即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意識形態”,是振興鄉村生態的思維力量。

2.1 規范農民生態環境保護行為

脆弱的自然環境、長期的無序發展歷史、巨大的資源開發壓力等,加劇了農村生態系統格局及其變化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主要包括3個維度:一是自然維度的生態破壞,比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水體質量堪憂、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超出了農村生態自我修復的范疇;二是經濟維度的社會發展問題,快速的城市化擴張擠壓了自然生態空間,耕地資源嚴重流失,近年來,部分農產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安全問題等事件屢見不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土壤被污染,這些現狀背后是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偏差;三是“三農”維度的問題,比如農藥、化肥、廢舊地膜、農作物秸稈焚燒等,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滯后等。

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是規范農民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的基礎,部分農民雖然對環保問題已經有所關注,但也僅限于“聽一聽、看一看”層面,缺乏必要的“動一動”的責任意識。如當看到有人往湖泊、河流、他人田地里排放廢水、亂砍濫伐或隨地扔垃圾時,有很多農民會視而不見,不管“閑事”,相反有部分農民也會隨大流,破壞環境,比如隨地吐痰、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也不會去顧及自身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更不用說去主動制止他人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為了農民,同時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要依靠農民,大力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有利于規范農民生態環境保護行為,對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有著積極作用。

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往往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換言之,有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意識就會表現出什么樣的生態行為。生態行為是具體的、自覺的行為方式,是帶有獨特個體意識的主觀選擇。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是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根本保證和有效途徑,對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進行科學培育,發揮其對人們行為動機的導向作用,使其重視并約束自身的具體行為,遵循生態道德、生態法律、生態日常等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2.2 凝聚農民生態振興主體力量

鄉村生態振興既要著眼于農村生態治理的現狀,又要立足于農民的主體性參與,農民的全面參與有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二者是同步實現的。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2],農民逐步確立自身主體地位并發揮積極作用,具有歷史和現實這兩種維度[4],即鄉村生態振興的實施要有農民“在場”。

“農民是鄉村環保的主體力量,諸如,鄉村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治理、生態資源的科學利用與保護等,這些最終都需要具有生態道德意識的農民來完成。[5]”意識形態具有時代性和可變性,“人類中心論”過分強調人在整個生物圈中的支配乃至主宰地位,機械地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相反,“自然中心論”盲目地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消極地認為人只能被動甚至被迫地“順應自然”,兩種觀念都是非理性、不科學的,這勢必會阻礙社會進步,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是對二者的批判和揚棄。培育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不僅可以使農民在思想上大力支持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理解國家政策方針,而且會潛移默化地推動其積極參與到生態治理的實際行動中,讓自身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讓農民群體“愿意來、留得下、過得好”,讓世代都“看得見綠水青山”。

鄉村生態環境狀況與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密切相關,既要看到農民直接遭受自然環境惡化的侵害,又要意識到廣大農民是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生力軍,沒有誰可以取代農民的主體地位。蘊涵生態文明意識的農民如果被給予了開發、管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和權利,就將擁有可持續的致富技能,可以鞏固脫貧成效,擁有“金山銀山”,同時成為鄉村生態治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保護“綠水青山”。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只有大力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才有利于凝聚農民參與鄉村生態振興的主體力量,農民才能實現“生態人”的身份轉化,才能深刻認識到自身擁有雙重角色——鄉村生態價值的承載者和受益者,才能更好地發揮鄉村生態價值,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保障鄉村生態振興的有序運行。

2.3 建構農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建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應然且必然成為鄉村生態振興題中之義,而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程度決定了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建構效果。

其一,我國多數農村粗獷的生產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長期忽視自然環境,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行不悖的阻礙進一步加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進一步突顯,小農意識依舊根深蒂固,化肥、農藥等不合理的使用仍是農業綠色生產積重難返的“軟肋”。長期以來,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趨于固化,滿足于自給自足,苦守“一畝三分地”,安于現狀,既認識不到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存在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資金和技術條件,難以發揮對傳統農業和產業進行綠色化升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部分農業生產者對開展生態農業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認識不足,既難以理解生態農業將帶來的收益,又對其未來發展存在顧慮,害怕轉型面對的風險,擔心政策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其積極性和重視程度大打折扣。

其二,隨地吐痰、隨意堆放畜禽糞便、無序排放生活污水、亂扔垃圾、折損花草樹木等現象在農村生活中屢見不鮮,人們一邊要求政府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希望呼吸越來越新鮮的空氣、喝越來越干凈的水、吃綠色安全的食物,另一邊卻全然不顧自身行為,總是指責他人做法,卻難以審視自己,只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卻不知自己也扮演著“被告”的角色,多數人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外,在推崇理性消費的今天,廣大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天價彩禮、高額的人情消費,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等消費異化現象,這既會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也會造成生產過剩。生態文明時代推崇綠色消費,注重精神層面的富裕,提倡有內涵的文化生活,當人們潛移默化受到生態文明意識的熏陶,就會逐漸自覺摒棄過度消費,不會囿于“金錢”,可以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生活。

建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一場深刻革命,有利于轉變農民對傳統農業的非理性認知,深化對綠色生活方式的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踐行。

3 鄉村生態振興背景下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實踐理路

受社會的復雜性和實踐多元化的影響,生態文明意識作用在生產生活過程及每個主體身上時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廣大農民群體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從思想教育、生態投入、法律制度等方面著手。

3.1 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基本原則

3.1.1

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基層黨組織作為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主心骨,直接與農民群眾打交道的“戰斗堡壘”,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表明,扶貧成效好的村莊都有堅實的基層黨組織,其工作做得越好,農民群眾心里就越踏實。基層黨組織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二者之間存在邏輯耦合與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前者是后者的先鋒力量,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態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提供價值引領和組織保障;后者是鞏固前者領導地位、戰斗力、凝聚力的精神支撐。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生態振興的核心位置是農村治理主體結構的應有之義,其擁有面對利益而“相對超脫”的施政理念和絕對的高度的整合能力,使得其能夠調動龐大的經濟、社會和組織等各種資源的動員與協調能力。同時,在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不同治理主體間會存在矛盾沖突,這是不可避免的,僅僅依靠農民自治組織是無法解決這樣的現實難題。“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6],因此,只有基層黨組織依托國家強制力量,擁有強大的組織和統籌能力,可以實現利益整合的訴求,協調各方發揮治理的協同效應,進而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歷史與現實的雙重選擇使得農村基層黨組織繼續擔負起領導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和振興鄉村生態的使命。

3.1.2

堅持農民主體和政府主導。強調農民主體原則,是因為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體自我教育的狀況,堅持農民主體原則,有助于促使農民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地參與教育活動,提升自覺性和個人能力,進行自我塑造。身為鄉村生態振興的“主人”和主體,廣大村民要發揮其聰明才智,通過自我學習、社會教育、共商民事、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動接受并踐行符合生態文明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機制。如,福建省泉州市羅溪鎮切實動員群眾,建立“1+1+S”的黨建同心圓末梢治理機制,發揮黨群圓桌會和紅色鄉賢參事會等農村組織的積極作用,使廣大村民知道家鄉治理的發展情況,零距離聽取和落實村民對治理和發展的意見建議,讓人民有獲得感和效能感,激發人民參與治理、參與發展的主動性[7]。政府的主體性責任是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有效培育的關鍵一環,具有不可替代的頂層性和權威性。政府對所在區域農民群體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產生示范引領效應,是不同于家庭、學校的,其通過政策法規的制定、決策管理等發揮導向作用,同時,政府既是社會公眾一貫的主導者和協調者,也是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在涉及協調代內和代際的權利利益關系上,必須做出符合鄉村永續發展的價值觀判斷。生態環境作為必不可少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之一,政府要擔負起生態“善治”的主要責任,實現自身職能的生態化轉向,加強在生態領域的公共服務能力,如開展“村評戶比、家潔院凈”等群眾參與機制,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新風正氣,才能培養獲得農民認同感的干部隊伍和具有成就感的基層戰斗堡壘。

3.2 加強鄉村生態文明思想教育

引導農民培育生態文明意識需要結合科學的思想教育理論,促進農民自覺地完成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塑”和“外化”,必須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原則和教育形式,否則教育活動將無從開展。農民生態思想教育要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指引,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個人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主題,深入開展環境知識教育、綠色技能教育、生態價值觀念教育等,同時要遵循“以農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

第一,實現生態思想教育“通俗化”。要考慮農村和農民實際,避免純理論和“高大上”的理論說教,對于全球變暖、冰川消融等全球性的生態問題,農民可能知之甚少也不求甚解,要找尋貼近農民生產生活實際的環境教育內容,如土壤肥力衰減、塑料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人居環境臟亂差等,如此方能使農民群體自我反思,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教育形式上要多種多樣,盡可能地直截了當,如播放一些保護環境的電影、設計形象生動的漫畫,用“大白話”“俗語”“地方話”等深入淺出地向農民宣傳生態知識等。

第二,政府可以利用農閑時節、節假日等特殊時段,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文化教育活動,結合一些有關保護環境的節日,如“世界濕地日”“植樹節”“世界衛生日”“世界環境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告誡農民群體生態破壞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要繼承和發展傳統生態文化,并以其為重要載體,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內容的農村生態文化建設,讓廣大農民對破壞生態的問題高度重視,引導農民群眾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生態熱點問題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鼓勵綠色企業、鄉村學校等社會主體全面展開生態文明進村鎮的實踐活動。

第三,整合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傳媒資源,發揮電視、廣播、報紙、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的作用,充分利用其直觀、感性的特點,深入報道和詮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及有關政策方針,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渠道,廣泛傳播生態知識,將復雜的環境問題通過專題報告、公益廣告、電影電視劇、文藝表演等多種形式,引起農民廣泛的關注與思考,與廣大農民群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

3.3 加大農村生態建設資金投入

資金投入不足問題是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和農村生態治理進程緩慢的重要因素。要“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8]”。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村生態經濟成效如何,關涉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情況,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持續加大農村農業資金投入力度。根據鄉村生態振興需求,國家層面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定財政投入的優先序,著眼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生態農業、衛生提升等重點環節,安排專項資金,先行一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村民支持為輔助、社會企業經營”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和以村民為主體的公共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機制,調動村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9]。同時,加大城市反哺農村力度,完善資金引導政策,鼓勵城市企業積極投資鄉村生態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重點支持農村生態保護及污染治理工作,同時通過放寬企業貸款政策、降低貸款利息、加大免稅補稅力度、延長還款期限等,把多元化的競爭機制引入鄉村生態振興中,要求企業把項目建設與后期管護結合起來,注重建設質量,讓廣大企業留得住、留得久、留之有效。

第二,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群體投資投勞。鄉村生態振興的很多事項屬于村內的準公共產品,有的屬于農民的私人產品,因此,村集體和農民有籌資籌勞的責任,與此同時,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村集體收入、農民個人收入也在不斷提高,為資金投入提供了可能性[10]。農民身為農村生態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村內垃圾處理、旱廁改造、下水道建設等領域理應承擔一定的費用,同時可以設立獎勵機制、以工代籌機制、制度化付費機制等,如,每月每戶繳納幾元的衛生費、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可以免除一定的繳納金額等。這些做法既減輕了政府財政大量投入的壓力,也符合“公共物品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還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提升參與感和價值感。

第三,加大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對傳統種植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管理方法等,將農業生產、產業發展以及保護自然資源等融為一體,建立綜合農業體系——生態農業,旨在形成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環與統一[11]。通過建設秸稈、糞便的能源化利用設備等,使農民獲得生態農業帶來的經濟收入,從而達到農民對鄉村生態治理的認可,提升農民參與鄉村生態振興的積極性。同時,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時要拒絕照搬城市做法,如衛生設施、綠色景觀、產業設施等,要考慮農村實際,嚴禁不計成本、“一建了之”地效仿城市做法,要盡可能地保留鄉村特色,適合農民生活習慣。

3.4 構建多元完備的政策制度體系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綜合運用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手段,發揮制度的規范性、全局性、長遠性、穩定性、根本性和匡正性作用,利用其提倡與反對、鼓勵與懲罰相結合的特點,規范與制約農民的行為,讓農民在生產與生活中受到制度的約束,將敬畏制度、遵守法律養成一種習慣,以此來培育生態文明意識。

第一,構建完備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并有效實施。要從立法、執法、普法等方面著手,以鄉村生態治理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結合農村的資源稟賦、人居環境現狀、農民文化水平、經濟發展特性、生產生活方式等,制定出契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要規范環境保護執法的自由裁量權,對農民進行罰款的數額、違法的事實、損害生態環境的程度等要有可量化標準,要及時甄別農民主體的違法行為,不能讓鄉村環境執法機構“流于形式、止于文字”,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率。法治宣傳與教育工作也要長期性開展,遵循“誰執法誰普法”的準則,以農民需求為導向,以普法實際效果為目的,將普法融入執法全過程,與執法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12],選擇大眾化、樸素化、生活化、通俗化等方式,如組織農民代表旁聽庭審,借助互聯網媒體的力量,讓“以案釋法”成為常態化,加大環境協會、專業律師等對農民群體的幫扶作用,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激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主體性責任。

第二,構建監管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13]。鄉鎮政府要及時發布相關生態環境信息,使農村人居環境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勇于接受廣大農民群眾的輿論監督,拒絕用“掩耳”“堵嘴”“搪塞”“推諉”“拖延”等消極手段來封鎖信息,避免發生一些農民與政府矛盾激化的群體事件,要自覺拉近與農民群體的距離,提高基層黨組織和政府的公信度,讓農民明確各個利益主體參與鄉村生態振興的權利、義務,熟悉和了解關于保護環境的政策制度,對自己的生態權益、生態責任有更清醒的認識,進而引導其合法、合理、有序地表達環境訴求。要搭建農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定期與其進行座談,完善反饋渠道,同時采取“容錯機制,適度包容”的原則,對沒有及時處理田間的塑料薄膜廢棄物、垃圾分類不太細致、無意損壞樹木等行為,給農民群體一個逐步改進的容錯空間。

第三,引導農民群體樹立自然資源有價、綠色環境有償的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生態補償機制,目標在于將外溢的成本和收益內化,在“破壞者與保護者”“受損者與受益者”這兩對關系之間形成“受補平衡”的利益關系。生態補償要體現“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付費”的公平性原則。如,農民合理處置廢棄物,降低對水資源的不利影響;及時回收土地薄膜,不亂堆農家肥;積極參加植樹造林等,貢獻了良好的“正外部性”的生態環境,應該得到應有的激勵性補償。同時對于一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破壞者,必須糾正其錯誤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基層政府要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為出發點,構建適用于不同區域、不同時節、不同群體的生態補償模式,逐步完善涉及耕地、草地、湖泊、牧地、林地、濕地、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公共衛生產品支付等生態補償領域的規章制度,制定補償的標準、范圍、時效、對象、方式等,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經濟水平、民族特色、區域發展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漸進有序地開展試點工作,加大農民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認可度和執行力。

4 結語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人的思想引領自身的行動,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是在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群體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培育、塑造、變化以至不斷完善發展的,它反映并體現著現代農民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和精神文明,引導著廣大農民群體的實踐取向和價值選擇,其在鄉村生態振興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和本質性作用,振興鄉村生態和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363.

[4] 李衛朝,王維.依托農民主體性建設,切實推動鄉村全面振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3):72-80.

[5] 張麗,崔彩賢.環境倫理視野下的農民生態道德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2):1-5.

[6]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0.

[7] 楊國永,鄭逸芳,阮曉菁.福建藍皮書:福建鄉村振興報告(2018~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59.

[8]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26.

[9] 于法穩,王賓,于婷.“十四五”時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對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125.

[10] 王登山,李韶民,張鳴鳴.農村人居環境綠皮書:中國農村人居環境發展報告(202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219.

[11] 丁冬.“十四五”東北三省生態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M]//郭連強,梁啟東,吳海寶.中國東北地區發展報告(20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25.

[12] 鄭悠然,李亞峰,李紅勃.“誰執法誰普法”體制下的政府普法:現狀、問題與對策[M]//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國法治政府發展報告(201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80.

[1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午夜a视频|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在线va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另类视频|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无码a∨|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91色在线|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有码在线| 1024国产在线|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色99|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日本a级免费|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色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久久婷婷六月|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久久成人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污视频|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69av在线| 国产丝袜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