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6世紀初到20世紀初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奠基時期。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市場及世界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進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的決定性力量;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獲得了重要進展,為經濟全球化的未來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16世紀初至20世紀初;初步發展
中圖分類號:F11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23-0009-04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以不可阻擋的潮流向前發展并對世界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但是,經濟全球化作為人類歷史的一次深刻變革并非無源之水,它經歷了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其中,16世紀初到20世紀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此間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同時也是奠基時期,全面了解此階段的經濟全球化起步與初步發展,對于準確把握今天的全球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地理大發現與經濟全球化的最初啟動
經濟全球化的啟動是與全球性世界市場及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密不可分的。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一部從局部走向整體的歷史。隨著交往的不斷擴大和聯系的加強,各民族及各國逐漸打破相互封鎖和割裂的狀態,走向世界舞臺,建立了有機的聯系,全球化的萌芽也由此產生。經濟全球化最初啟動的重要標志是16世紀發生的地理大發現。因為在此之前,人類是分散的“居民點”,基本各自為政;在經濟上只是形成了很脆弱的地區性經濟關系或貿易,毫無整體性可言。這些早期的國際貿易與經濟交往受到了地緣政治、信息渠道、海上交通的嚴重限制,因而很難在規模和質量上得到較快發展,而且當時的國際貿易僅限于歐、亞、非三洲之間,而將大洋洲和美洲排除在外。隨著地理大發現的全面展開,歐洲人通過貿易活動和殖民擴張將觸角伸入世界各地,最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將世界瓜分完畢,建立了完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世界各地的人們從此才真正走向同一世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社會史?!盵1]
地理大發現不僅完全改變了歐洲的經濟面貌,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發了所謂的商業革命,其典型的表現就是貿易數量和貿易品種急劇增長、商業資本的活動空間及貿易區域迅速發展以及商業的性質和經營方式深刻變化,以上種種強有力地推動了早期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第一,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對外交往范圍迅速擴大,世界的整體性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地理大發現后,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得以開闊,歐洲與外界的經濟聯系范圍得以擴大,歐洲商業資本的活動空間得以拓展。歐洲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大是與歐洲國家連續不斷的殖民活動分不開的。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西歐各國以及各種社會力量派出的探險隊接連不斷地向美洲等地進發,由此掀起了海外探險和殖民活動的高潮。老牌殖民國家西班牙在與葡萄牙爭奪美洲的斗爭中取得勝利后,取得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中南美洲和北美部分地區,而葡萄牙被迫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東方,先后在南非、東非、印度西海岸、南洋等地建立起殖民據點和貿易商棧。與此同時,荷蘭、英國和法國也加入到殖民活動的行列之中。通過殖民和探險活動,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歐洲國家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道,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片前所未知的土地。毫無疑問,西歐國家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活動,使亞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建立起世界三大洲之間的聯系,從而為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人類朝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第二,隨著歐洲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展,世界
貿易中商品種類和數量迅速增加,傳統的區域貿易開始向跨洋貿易轉化。地理范圍的拓展和相互聯系的加強,使歐洲與外界貿易的商品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歐洲傳統所需的香料等商品大量涌進,同時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商品。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市場的商品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許多奢侈商品由于進口量的增加和價格的下跌而進入尋常百姓家。16—18世紀歐洲的對外貿易逐漸從區域貿易向跨洋貿易轉變。地理大發現之前,歐洲的貿易主要表現為區域貿易,區域貿易中地中海貿易、中歐貿易、波羅的海貿易和大西洋貿易比較突出,其中地中海貿易影響最大。這些區域性貿易所涉及的主要是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歐洲與其他各洲基本上是隔絕的。地理大發現不僅使原有的區域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推動歐洲迅速建立起與美洲和亞洲之間穩定的商貿關系,逐漸發展起跨洋貿易。當時的跨洋貿易主要有兩條航線:歐洲通往亞洲、歐洲通往美洲。歐洲對美洲的政策是推行殖民化,對美洲大陸的殖民拓殖是發生貿易的主要原因。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國等殖民國家相繼來到美洲后,大量掠奪土地,建立起奴隸制種植園。在此過程中,歐洲各種紡織品、金屬制品、家具、家庭用具及其他日用消費品紛紛進入美洲大陸。由于西歐殖民者的殘酷剝削和奴役,造成種植園和礦山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因此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便成為跨洋貿易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到17—18世紀,奴隸貿易發展到頂峰,形成了歐洲、非洲與西印度群島之間的三角貿易。與此同時,美洲大陸的黃金白銀及木材、糖、煙葉等歐洲所沒有的貨物大量進入歐洲。歐洲與亞洲的貿易歷史悠久。從16世紀開始后的百年之中,葡萄牙一直壟斷對東方的跨洋運輸。17世紀時,荷蘭掌握著東方貿易,使歐洲與亞洲的貿易范圍和數量極大增加,跨洋貿易也變得日益重要。歐亞貿易的特色表現在進口方面。起初,歐洲從東方進口的貨物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而輸往亞洲的主要是兵器與金銀;后來歐洲從東方各國進口的商品范圍擴大,印度的紡織品代替香料成為歐洲各國進口的主要商品,跨洋貿易中的商品結構由奢侈品向日用消費品轉移??缪筚Q易形成和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把歐洲與美洲、亞洲連接了起來,建立在區域性市場內部的分工開始服從于以歐洲為核心的國際分工體系,世界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場。雖然早期世界市場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畢竟使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制度通過貿易這一渠道聯系起來了。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成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在歐美先進國家進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推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決定性力量。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全面展開使機器大工業在世界經濟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推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巨大變革,這為國際交往的加強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便利條件。正如斯塔夫里亞諾斯所分析的:“工業技術進步和出于對利潤的追求,國際市場經濟有效地把亞馬遜河流域的橡膠、印度的黃麻、羅得西亞和剛果的銅、俄國的錳、西非的棕櫚油、澳大利亞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歐洲的工業。這種全球性的經濟一體化,把1860—1913年之間的世界貿易擴大了11倍?!盵2]實際上,從19世紀起,國際貿易就開始迅速增加,并且出現逐漸加快的趨勢。1800—1870年間,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際貿易額增長了6.7倍,扣除價格下跌因素的實際貿易額增長了9.6倍;僅1840—1870年的30年中,國際貿易額就增長了3.4倍[3]。此間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甚至超過同期的世界工業生產增長速度。這表明歐美工業國家由于生產的發展而增加了對海外原料的進口,工業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大大加強。國外市場的日益重要迫使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推行殖民擴張政策,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國際貿易的行列,東亞、北非和東南亞等各個角落先后為歐洲經濟勢力所占領。
第一次工業革命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早期的世界市場上的商品結構。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手工場生產的制成品由于受到生產能力的限制和生產成本的高昂,很難對殖民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成根本性的沖擊。工業革命進行后,歐洲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徹底瓦解了殖民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于是,從殖民地輸往歐洲宗主國的商品完全由滿足貴族的奢侈品轉向生產工業制成品所需的大宗原材料和燃料,國際貿易中的原料市場迅速擴大,殖民地從歐洲國家所進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是機器紡織品及重工業產品,殖民地國家逐漸成為工業品的銷售市場。這就基本形成了西方工業國家出口工業制成品、落后的農業國家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貿易格局。在這種貿易格局中,各地區、各民族都卷入了國際大分工之中,生產朝國際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各自的生產與消費都要依賴于外部世界,原有的民族市場和地區性市場都逐漸失去了相對孤立性和自給自足的特征,而被融入世界市場之中。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市場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到19世紀中后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已經形成,從而確立了通過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把各國生產、流通和分配融為一體的、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此時的世界市場上,工業資本已經取代商業資本而占統治地位;國際貿易已不是少數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而是包括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貿易;國際貿易已不是偶然的和互通有無的貿易,而是經常的和滿足生產社會需要的往來貿易。同時,這一時期的世界市場中還逐步形成以國際價格為核心的交換機制,出現了有利于國際支付和國際結算的單一世界貨幣,即實行金本位制。盡管在國際交換中存在大量的不平等交換,但交換機制的確立標志著世界市場進入了一個有序的發展過程。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完全形成
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后,世界的一體化發展并沒有完成。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活動并未囊括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世界各地區之間地理的、民族的和政治的障礙依然存在。因此,世界市場仍然是不完整的。19世紀后期發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于推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走向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次科技革命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關系極為密切,技術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重工業方面,技術革命的范圍得到極大擴展??茖W技術的重大進步不僅極大提高了各國的勞動生產率,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而且帶動了交通運輸事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國以及各國內部地區的聯系。全世界的鐵路運輸和航運業的快速發展,把各大陸進一步地連接起來,更加便利了世界貿易向縱深發展。
歐美發達國家工業的發展,要求更多的原料來源并不斷擴大海外銷售市場。另外,工業發展所積累的大量過剩資本也需要尋找國外投資場所。這必然促使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搶占殖民地,掀起爭奪勢力范圍活動的高潮,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將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列寧深刻指出,壟斷資本推動著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爭權奪利,從而“把小國卷進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的旋渦”[4]。到1914年時,全世界被占領的殖民地領土達7 490萬平方公里。西方國家通過向非洲和亞洲等地區的政治擴張,甚至是武力侵略,極大壓低了世界范圍內的關稅水平,使這些地區的國內市場被進一步打開。同時,為了牟取高額利潤,輸出資本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主要手段,加速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進而形成國際資本市場及世界性的金融貨幣體系。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工業化國家不僅瞄準歐美一些投資環境比較優越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出于戰略考慮和爭奪勢力范圍的需要,不斷增加對亞非拉地區的資本投入。據統計,1914年,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的資本輸出流向各洲的數額和所占比例是:歐洲為25億英鎊,占27%;北美洲23億英鎊,占24%;拉美18億英鎊,占19%;亞洲15億英鎊,占16%;非洲8.3億英鎊,占9%;大洋洲5億英鎊,占5%[5]。不斷增長的資本輸出推動了商品輸出和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殖民地附屬國對宗主國的依賴性,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經濟由于從屬于國際市場的需要導致發展更加片面。
在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迅速發展的同時,19世紀后期的世界性人口流動也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此時出現的人口流動涉及各民族、各地區、各大洲乃至遍及全球,因而具有了真正的世界性。兩次工業革命發生后,隨著世界交往的發展和相互聯系的緊密,世界性的人口流動達到高潮,國際間的移民成為工業化擴散的重要方式之一。1846—1890年,全歐洲的海外移民年均是37.6萬,1891—1920年年均為91萬[6]。世界性的大規模和頻繁的人口流動并不是孤立的社會現象,它與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緊密相關。從根本上說,世界性的人口流動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相互關系發展的具體體現,但是它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廣泛的世界人口流動不僅加速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改變了世界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而且成為促使世界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渠道和國際間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世界性的人口流動是全球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由此表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地理范圍上均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時,世界市場由原來的以商品銷售市場為主,發展為兼有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金融壟斷資本獲得了在世界市場的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世界被瓜分完畢,最終完全形成了囊括全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總之,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并統治整個世界,經濟全球化獲得了重要進展。這一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就其內容而言,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擴張,貿易自由化、國際資本輸出和殖民化是其主要方式。由于商品、資本和人員的大規??鐕缌鲃?,鐵路、航運業的發展與運輸成本的下降,以及貿易壁壘的減少,經濟全球化獲得了實質性的發展。由于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的,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資本主義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不僅積極參與全球化,而且主導了全球化的進程和方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這一時期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有精辟的論述:“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盵7]在大工業和殖民主義的猛烈沖擊下,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不以具體的環境、地域、社會體制、發展模式和意識形態為轉移的基本歷史趨勢。對于亞洲、拉美、非洲及大洋洲的落后地區和國家而言,全球化完全是單向的和被動的過程,在經濟霸權和殖民戰爭的雙重壓力下,它們被迫卷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8]。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7.
[2]" "斯塔夫里亞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上冊)[M].遲越,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278.
[3]" "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上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85.
[4]" "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6.
[5]" "A.G.肯伍德,A.L.洛赫德.國際經濟的成長:1820—1990[M].王春法,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22.
[6]" "W H Mcneill,R S Adams.Human Migra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60.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
[8]"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卷[M].吳象嬰,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75.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