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步入山西省中醫院煎藥房,記者看到自動化的煎藥機器有序地運行著。100多臺自動煎藥機運用計算機控制及互聯網技術,運行過程中完全模擬古法,中藥浸泡、煎煮、藥液傾倒、過濾、分袋包裝以及對藥渣進行后處理等全程都由設備自動完成,這讓煎藥房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煎藥房每天能夠煎制約8500袋藥飲,可以做到上午的處方下午取藥,切實滿足更多患者的用藥需求。
讓傳統中醫搭上科技的翅膀,發揮出更大更新的生命力。時任山西省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的劉光珍努力推動這一項目就是為了讓更多的患者省時、省力、省錢。劉光珍,全國名中醫,山西名醫,三晉中醫腎病流派負責人。現任山西中醫藥學會會長,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四屆“白求恩式好醫生”獎章、山西省“三晉英才”高端領軍人才、山西省五一勞動獎、山西省先進個人(勞動模范)、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等榮譽稱號。
“不論我有多少榮譽光環,本質上仍是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仍然是我的職責和使命。我愿用自己的一生來發揚光大祖國的中醫藥事業,造福桑梓、報答人民。”劉光珍說。
劉光珍坦言,自己在上大學之前并沒有想到會走上中醫醫學這條道路。“我家中并無一人行醫,考大學填報志愿時也都與醫學無關,或許是機緣巧合讓我從此投身杏林。”劉光珍說,1980年,他懷揣著山西省醫學院中醫班的錄取通知書來到了太原。
當時的山西醫學院匯集了喬健天、趙榮瑞、韓德伍、何大衛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學術氣氛非常濃厚。大學期間,劉光珍從中醫經典開始讀起,慢慢認識到中醫學海的浩瀚,并逐漸對自己的專業產生了濃烈興趣,暗暗立志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和追求。他心無旁騖,除了課程外,一遍遍精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中醫經典。1985年畢業后,劉光珍被分配到山西省中醫學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
1987年,劉光珍考入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生班,師從第三屆國醫大師王世民。他說,“老師當時跟我講,你如果要當好大夫,一定要對各科知識都有所掌握,對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最前沿的東西都要了解。”聽從導師的教導,劉光珍在讀研期間博覽群書、潛心鉆研。同時,伴王世民出診、抄方。他細心地跟從王世民,一點一滴學起,特別是仔細地揣摩老師辨病遣方思路,學習老師嚴謹細致的工作精神和方法,收獲很大。
從當醫生的第一天起,劉光珍就下定決心,要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他不辭辛苦,每到出診之日,必要早早到崗,風雨無阻,寒暑不輟。他遵從師囑,無論貧富貴賤、長幼妍媸,一視同仁,待患如親,認真細致辨病用藥。很多患者稱贊他醫德好、醫術精湛。他說,“醫生給患者看病,一半是醫,一半是心,特別是醫生的人文關懷多一點,笑臉多一點,熱情多一點,問候多一點,患者就會感到很舒心,加上藥療,病就會好得快。”
2003年10月,劉光珍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的考試,有幸成為該項目全國200名學員之一。3年中,他有幸聆聽國醫大師任繼學、王綿之、鄧鐵濤、焦樹德、陳可冀、張伯禮、李今庸、朱良春、劉景源、郝萬山和王永炎院士等大家的教誨,并拜他們為師,更從他們身上深深體悟到了“讀經典,做臨床,拜名師,善感悟”的名醫成才之路。他深刻認識到,大量的臨證工作經驗是提高中醫療效的根本,只有通過日積月累的臨床實踐,才能熟練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內涵,才能積累大量的實證經驗,才能治病用藥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藥到病除。
隨著慕名前來找劉光珍就診的患者日漸增多,劉光珍在山西中醫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2004年,劉光珍出任山西省中醫院腎病科主任,腎病科是全院最大的科室,這更激發了他的上進心和責任心。
在擔任腎病科主任期間,劉光珍使科室專科、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床位數由 40張擴增至170張,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集國家級重點學科與重點專科同建的科室。在擔任分管臨床的副院長和院長期間,打造了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5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3個、國家診療中心2個,推動了國家臨床研究基地、國家臨床重點研究室、國家傳承創新工程項目的建設,引領了全省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學科的發展,形成了山西省中醫院大專科、大綜合的發展模式,使全院床位數由500余張擴增至1300余張,醫院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經過多年臨床試驗,劉光珍提出的從“濁毒”論治慢性腎臟病、“涼血散血法”治療紫癜性腎炎、“除蛋白六法”治療水腫病、保護腎功能,“降肌酐五法”治療慢性腎衰竭等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臨床療效確切。曾有姐妹倆雙雙患過敏性紫癜腎炎,走遍了北上廣等大醫院,后慕名來找劉光珍,他采用辨證施治和個體化診療方案,時刻關注病情變化,調整處方用藥,密切隨診,小姐妹倆最終得以治愈。
30余年來,劉光珍堅持讀經典、多臨床、善感悟,用中醫思維辨治各種疑難腎病,每周出診5個半天,日均門診患者 120人次以上,近30年來診治患者25萬人次以上,診治患者遍及30個省市(區域外患者占70%以上),80%以上為慢性疑難腎臟病患者,治療慢性腎臟病總有效率在 90%以上,對微小病變性等部分腎病純中醫治療總有效率在95%以上。
在劉光珍的帶領下,如今山西省中醫院腎病科已發展為由6個專業方向組成的全省規模最大、全國領先的腎臟病診療中心,臨床、教學、科研及管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科室專科、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并獲碩、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培養權,2012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2013年成為國家中醫腎病臨床重點專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國家級重點學科與重點專科同建的科室,并組建了山西省中西醫結合一站式服務的腎病診療中心。
如今,山西省中醫院煎藥房的“智能煎藥”為煎藥困難的患者提出了解決方案。患者只需將處方單遞交給窗口,其他所有的流程都交給藥房處理。同時,科室還試點“免煎免郵”服務,患者只需要將填寫了收貨地址的單子提交到窗口,便可以回家等候送藥上門。醫院按照處方煎好藥,由快遞員完成取送流程。代煎中藥、免費送藥上門,這一服務真切考慮到了廣大患者的需求,免除來回奔波之苦,取藥窗口也不再“大排長龍”。
院內中藥飲片價格平均水平比周邊藥店低20%~30%,中藥飲片免費煎煮并免費配送到家,“無假日、全天候”門診推行……在山西省中醫院,一系列便民舉措的推出,讓百姓在有溫度的服務中收獲有質感的幸福。“在我們醫院里有15種預約診療模式,通過預約診療可以讓患者大大降低在看病過程當中的成本,還可以更好地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劉光珍說。
以“無假日、全天候”門診醫療服務體系為例,該院全天候門診覆蓋早門診、午門診、晚門診,每日專家7時出診,中午不休息,下午接著出診,晚上還有夜間門診,解決了上班族、上學族沒時間看病的難題,滿足了更多老百姓就醫需求。為提供更加便利的看病就醫體驗,縮短患者在院等候時間,醫院還針對就醫環節多、排隊長的問題,在全院各診區放置自助服務機46臺,患者可自助完成預約、掛號、繳費、取報告單等流程,大幅縮短了在窗口等候的時間。醫院還推出了“門診報到”就診模式。患者到達診區后,只需在自助報到機上確認,醫師結合預約和到達的順序統籌安排叫號,提高了醫師工作效率,減少了患者候診時間,極大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劉光珍介紹,山西省中醫院建立中藥生產及管理的信息化、可視化、智能化生態全流程追溯系統以來,患者和醫師都可直接通過微信掃描處方上的二維碼查看藥品溯源信息,隨時隨地查看中藥材的“前世今生”。目前,平臺已接入主要中藥飲片生產企業15家,飲片品種合計超過880種,支持溯源的中藥飲片50余種,已完成溯源的處方已超過20萬張。
創新發展是對中醫藥的傳承方式之一,目前,醫院可配制生產膠囊、顆粒、合劑、丸、散、片、茶、膏、貼等9個劑型,自主創新中藥制劑162個品種,涵蓋了全院所有重點專科和常見的優勢病種;同時,制劑品種均列入省、市醫保范疇,其價格為同類中成藥價格的35%左右,大大節省了醫保資金支出。
劉光珍注重科學研究,在臨床中發現問題,通過科學研究探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經過反復臨證實踐—實驗研究—臨床驗證—形成創新的診療方案,為臨床提供現代實驗依據。此外,他提出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深刻理解和體會中醫思想,學會使用中醫思維,遵循中醫傳承規律,但也不能墨守成規,更需要學習現代醫學科學新成果、新技術,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才會使中醫藥的明天更美好。
“強國復興有我,在新征程的洪流當中,我們要有更多的創新思維,只有創新才能夠引領新時代的發展。從我們中醫領域來說,應該在中醫藥的創新發展、研發新的中藥制劑、推廣新的診療方案上做文章,為建設健康中國、健康山西奉獻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劉光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