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山西農業大學食用菌學院食用菌種質資源中心實驗室,一排排試管整齊地排列在架子上,管內是各式各樣的菌種,它們有的呈現出淡淡的乳白色,有的則透著神秘的深褐色。這些試管不僅僅是研究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山西食用菌產業的未來。每當有新的標本送達,工作人員都會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分門別類地登記、保存,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對科學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期待。
“不要小看這標本柜里的一個個試管,每一個試管就是一個菌株、一個菌種,甚至能帶動一個產業。”實驗室負責人牛宇介紹道。因為這里是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種質資源中心,而菌種是食用菌產業的基石,只有擁有優質的菌種,才能培育出品質上乘的蘑菇。因此,牛宇帶領團隊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山西各市縣,進行野生食用菌的普查與征集。他們的足跡遍布山西的山山水水,從長滿野生蘑菇的樹枝到透明的不知名菌液,每一份標本都承載著他們的辛勤與汗水。
采訪中,記者見到了山西食用菌之父常明昌教授,他對記者說:“截至目前,實驗室已從69個縣收集到1000余份標本,這些標本被精心地保存在實驗室的種質資源庫中。種質資源庫擁有先進的保存技術和設備,能夠確保菌種在長期保存過程中保持其遺傳穩定性和生物活性。在這里,它們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使命。”
菌種保存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卻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牛宇對記者說:“菌種保存分為短期、中期、長期3種方式。短期可保藏6個月,中期可保藏1~2年,長期可保藏10年,保藏溫度低至零下196攝氏度。標本柜在儲存菌類標本時面臨諸多困難。菌類形態結構多樣且脆弱,在放入標本柜的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菌體破碎或孢子散落,改變其原本的形態特征,影響研究價值。標本柜內空間相對封閉,濕度難以精準把控,若濕度過高,菌類易發霉變質,滋生有害微生物,使標本損壞;而濕度太低,又可能致使菌體干裂、變形。”
“同時,對于一些散發特殊氣味或可能含有害物質的菌類,在標本柜有限且不通風的空間里,其氣味或物質難以消散,會對柜內其他標本產生潛在污染與侵蝕風險,給長期妥善保存菌類標本帶來極大挑戰……”牛宇說。這項工作實驗室已經做了十幾年,現在已經有800多株菌株,這些菌株是實驗室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實驗室為山西食用菌產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經過多年的研究,實驗室培育出山西省的兩個新品種:一個是靈芝,一個是猴頭菇。此外,實驗室還先后在中陽、臨縣等80多個縣區開展社會服務和科技扶貧,選育優良品種300多個,推廣香菇、木耳、白靈菇、繡球菌、杏鮑菇、靈芝、猴頭、冬蟲夏草等,實現經濟效益超52億元,數十萬農戶因此受益。實驗室將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結合市場,不斷科技創新,讓‘技術’充滿活力。”說起這些,常明昌滿臉欣喜與驕傲。
小菌菇將支撐起大產業。未來,山西食用菌產業將在實驗室團隊的帶領下,帶動更多農民富起來。而團隊也將繼續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山西乃至全國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