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都要聚焦于此。在新時代下,中華民族共同體被賦予了深刻內涵,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明確指針和責任所在。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了深入詮釋,強調應以此為發展主線和正確道路,不斷推動民族團結與繁榮發展。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作為承擔為黨為國培育人才的主體,應肩負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重任,必須厚植大統戰工作格局,畫出“最大同心圓”,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為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屬于一個多元融合的“大家庭”,正是因為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與創新,最終共同鑄就了輝煌的中華文化。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發展踏上新征程,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核心任務,旨在通過推進民族團結事業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繁榮。一是優化平臺作用。民族院校在教學育人理念中應把握理論精髓,牢固樹立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認同”,特別是發揮好高校教育的平臺功能,在教育教學中融入豐富理論給予滋養,引導當代學生能夠共同守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使其如同“石榴籽”一般緊緊相連。二是注重理念引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中,應當堅持理論優先的原則,形成由e4D1B4EPcYD6U5gl7RDdtsXQpChTiR9TG3OdYN7Bvr8=外而內、由表及里的蛻變,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深刻要義,明確未來奮進的目標,使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得到不斷增強,為黨的偉大事業凝聚和注入思想動力。
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效性是決定教育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特別是在民族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應特別關注解決好重點問題。一是解決“覆蓋”的問題。在新時代發展形態中,高校教育不應局限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或“民族院校大學生”,而是應當覆蓋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其中,還必須防范“狹隘民族主義”滋生,消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障礙。二是解決“培養”的問題。要擺脫傳統培養的平臺困境,既要立足于學校傳統教育引導渠道,也要不斷致力于創新渠道的開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內在能力,具有抽象、多元等特征,這也要求高校在教書育人環節,遵循“立德樹人”的目標,讓學生能夠從理性認識提升為信念自覺,進而內化為情感自愿和行動自覺。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實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通過共居、共學、共樂的良好氛圍,增強意識培養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三是解決“培養”的問題。伴隨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要充分利用好網絡育人平臺,借助微電影、短視頻、多媒體教學等網絡育人形式,增強教育的感染力、親和力和說服力,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和合”理念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命源泉”。如《周易》中提出的“保合太和”《尚書·堯典》所倡導的“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理念,以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皆是對民族文化精華的重要體現。當新時代大門的開啟,無論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均迎來變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卻是深入骨髓的品格,代表著最重要的文化涵養。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文化發展的正途。民族院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育的平臺,思想的培育往往是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多元意識形態的沖擊下,注重新時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培育,屬于國家文化發展的基礎。為此,必須在民族文化發展中秉承“和合”理念,引領新生代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文化創新的核心。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發展,積極倡導“文化自信”,就是要依托中華民族的內部文化融合,不斷形成巨大的文化創新活力,以新生代文化涵養培育為載體,夯實民族團結之“根”、鑄牢民族和睦之“魂”,通過“根與魂”的塑造為文化創新提供活力,逐步讓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走出去”,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總而言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重要歷史使命,也是中華文化最重要、最特殊的精神標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要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傳承,增強高校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有助于減少內部沖突和分歧,增進民族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信任,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蒙古族法律文獻研究基地系列成果”。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