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受各類因素的影響,一些企業會在往期經營過程中因出現資金鏈斷裂、稅務不合規等原因出現欠稅現象。許多企業在長期欠稅狀態下艱難維持經營,甚至出現逃避追繳欠稅的不法現象。202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關于辦理危害稅收征管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填補了我國刑法關于逃避追繳欠稅罪的犯罪行為表現,激活了這一沉睡已久的罪名,欠稅企業恐將面臨嚴峻的刑事責任風險。本文以解讀《司法解釋》該罪條款為切入點,結合案例分析欠稅企業法與不法、罪與非罪的邊界,以期為企業防范和應對刑事風險提供參考。
沉睡已久的逃避追繳欠稅罪
對于欠稅企業等納稅人,稅務機關可以依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對納稅人實施強制措施和強制執行來清繳稅款,并可以對欠稅企業實施行政處罰懲處企業的欠稅不法狀態。與此同時,我國刑法并沒有規定“欠稅罪”,因此企業等納稅人出現欠稅的不法現象后并不會必然導致承擔刑事責任風險。
但是,如果企業欠繳稅款后尚存在繳納稅款的支付能力,卻通過轉移隱匿財產等各種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稅款的,將構成“逃避追繳欠稅”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將構成我國刑法第二百零三條規定的“逃避追繳欠稅罪”,承擔刑事法律責任。
《刑法》第二百零三條規定,“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根據上述刑法規定可見,逃避追繳欠稅罪的入罪數額標準比較低,只需達到1萬元以上即可入罪,且法定刑較高,最高可判處七年有期徒刑和五倍罰金。然而,由于刑法上述規定較為粗略,且最高人民法院從未出臺過關于逃避追繳欠稅罪具體犯罪行為表現的司法解釋,稅務、公安部門對于認定納稅人是否存在逃避追繳欠稅的轉移隱匿財產行為難以明確界定,實踐中此罪名的適用不多,相關案例匱乏。筆者以元典智庫的司法案例庫為檢索工具,檢索危害稅收征管秩序罪,顯示一審案件司法裁判文書的數量為33646件,而單純檢索逃避追繳欠稅罪時顯示一審案件司法裁判文書的數量僅有40 件。該罪沉睡已久的現象導致長期以來欠稅企業往往難以感知到潛在的刑事責任風險。
“兩高”司法解釋激活逃避追繳欠稅罪
2024 年3 月18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了《關于辦理危害稅收征管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明確規定了何為采取轉移或隱匿財產的手段,包括:
(一)放棄到期債權的;
(二)無償轉讓財產的;
(三)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
(四)隱匿財產的;
(五)不履行稅收義務并脫離稅務機關監管的;
(六)其他手段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
“兩高”司法解釋以正向列舉及兜底條款的方式明確了逃避追繳欠稅罪的罪狀,明確了該罪的具體犯罪行為表現,用司法解釋這一手段激活了這一罪名的適用,為司法機關查處此類案件提供了明確的裁判依據。這意味著處在欠稅狀態的企業在繼續維持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類經濟活動和交易行為都將會受到上述六類犯罪行為的檢驗和潛在指控,其所面臨的潛在刑事責任風險非常嚴峻。
更為重要的是,“兩高”司法解釋以上述第六項兜底條款的方式授予司法機關判斷和界定欠稅企業的某一經濟活動是否構成轉移隱匿財產的權力。在“兩高”發布最新司法解釋同時發布的八個涉稅犯罪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逃避追繳欠稅罪的案例,涉案企業被司法認定的逃避追繳欠稅行為就是“以其他手段轉移隱匿財產”。
“兩高”涉稅典型刑事案例——北京某餐飲公司逃避追繳欠稅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陳某、宮某于2006 年共同出資成立北京某餐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餐飲公司),陳某為法定代表人,宮某為監事,后分別于2007 年、2012 年成立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陳某任負責人。2012 年至2013 年,某餐飲公司、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使用開票方為沃爾瑪等4 家公司的假發票共計53張入賬,在2012年度、2013年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進行扣除,并向北京市順義區稅務局進行了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2014年7月,順義區稅務局稽查局對某餐飲公司開展稅務稽查,后作出行政處理決定,認定該公司使用不符合規定的發票列支,調增2012年度、2013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共計369萬余元,應補繳2012至2013年度企業所得稅共計92 萬余元,并繳納滯納金。被告人陳某、宮某在明知順義區稅務局對某餐飲公司進行稅務稽查、作出稅務處理決定并追繳稅款的情況下,在第一分公司經營地址上成立宏某餐飲公司,在第二分公司經營地址上成立石某餐飲公司,另開立新賬戶供二公司經營使用,并將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注銷,同時,某餐飲公司也不再申領發票,公司賬戶于凍結后不再使用。通過以上方式,逃避順義區稅務局追繳稅款,至案發時,尚有82萬余元稅款無法追繳。案發后,某餐飲公司補繳了欠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及滯納金共計130余萬元。
處理結果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以某餐飲公司、陳某、宮某涉嫌逃避追繳欠稅罪提起公訴。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認為,被告單位會計賬簿混亂、記載不規范,在案證據無法認定存在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應當根據稅務處理決定書認定數額補繳稅款。被告單位欠繳應納稅款,以轉移、隱匿財產的方式,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超過刑法規定的一萬元標準,已構成逃避追繳欠稅罪。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以逃避追繳欠稅罪判處被告單位某餐飲公司罰金人民幣85萬元;被告人陳某、宮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85萬元。一審宣判后,被告人宮某提出上訴。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筆者思考
在本案中,涉案企業欠稅82萬余元,最終法院判決被告單位罰金85萬元,被告人陳某、宮某分別被判處罰金85 萬元,總計刑事罰金255萬元。涉案企業及負責人除了要承擔82萬元的稅款以外,還要再承擔三倍有余的罰金,可見逃避追繳欠稅罪的財產懲處極重。與此同時,兩被告人還面臨三年有期徒刑緩期三年執行的刑事處罰,涉案企業增添犯罪記錄,該企業未來的經營必然會受到沉重的打擊。
本案中,司法機關將涉案企業開立新的分公司使用新的賬戶持續經營的行為界定為“轉移隱匿財產”的逃避追繳欠稅犯罪行為,凸顯本罪兜底條款的威力。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案例表明欠稅企業構成本罪的,不僅僅限于轉移隱匿欠稅時點之前的財產,還包括欠稅時點之后新流入的財產。這更印證了只要企業存在欠稅狀態,其之后的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都將面臨逃避追繳欠稅罪的檢驗,刑事責任風險不可謂不嚴峻。
哪些企業會受到逃避追繳欠稅罪的刑事指控
哪些企業會受到逃避追繳欠稅罪的刑事指控?筆者認為,要通過行刑銜接的規則來一探究竟。
風險情形一:企業被稅務機關公告欠稅
面臨刑事指控風險的逃避追繳欠稅企業首先要處于欠稅狀態。判斷企業是否處于欠稅狀態可從稅務機關的欠稅公告執法活動來進行確認。
《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五條第三款規定,“稅務機關應當對納稅人欠繳稅款的情況定期予以公告。”
《欠稅公告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4號)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欠稅是指納稅人超過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期限或者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確定的納稅期限未繳納的稅款”。
《欠稅公告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令第44號)第四條規定,“公告機關應當按期在辦稅場所或者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網絡等新聞媒體上公告納稅人的欠繳稅款情況。”
筆者提示,根據稅務機關欠稅公告的這一稅收征管規則,企業如曾與當地稅務機關存在稅務爭議并收到征稅文書的,應當實時密切關注是否被確認為欠稅狀態,并通過當地稅務機關官網查詢是否被予以欠稅公告。一旦企業被當地稅務機關予以欠稅公告,則將步入逃避追繳欠稅罪的潛在刑事指控風險門檻。
風險情形二:企業欠稅后持續經營或處分大額資產
《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欠繳稅款數額較大的納稅人在處分其不動產或者大額資產之前,應當向稅務機關報告。”據此規定,被公告欠稅的企業如果陷入停業狀態,終止經營活動,也不產生重大資產交易行為的情況下,面臨的潛在刑事指控風險往往較小。但如果欠稅企業維持經營活動,在銷售大量存貨等產品的過程中發生資金往來和債權債務結算,甚至出現重大資產處置交易的,那么可能會陷入不向稅務機關報告的不法狀態,誘發稅務機關的稅務檢查以及逃避追繳欠稅的違法定性,升高刑事指控風險。
哪些欠稅企業需要履行報告義務呢?《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規定,“稅收征管法第四十九條所稱欠繳稅款數額較大,是指欠繳稅款5萬元以上。”即欠稅金額超過5萬元以上的企業均要履行報告義務。由于實施細則規定的這一欠稅金額較低,可以想見絕大多數欠稅企業均需面臨報告義務。
風險情形三:企業被稅務機關查實逃避追繳欠稅并予以處罰
《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欠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據此規定,對形成欠稅的企業,依照上列規定,稅務機關在追繳欠稅時,發現企業有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稅務機關有權對其處欠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還將移送追究刑事責任。因此,欠稅企業被稅務機關查實存在轉移隱匿財產手段逃避追繳欠稅作出行政處罰的,將確認欠稅企業存在逃避追繳欠稅的行政違法行為,并將直接被稅務機關移送追究刑事責任,其面臨的刑事指控風險激增。
綜上,企業判斷自身潛在刑事指控風險的核心因素包括是否被公告欠稅、是否在被公告欠稅后未履行報告義務以及是否被稅務機關以涉嫌轉移隱匿財產為由進行稅務檢查乃至處罰。當企業面臨這些風險情形時,應當要審慎防范和處置刑事責任風險。
企業應如何防范逃避追繳欠稅罪的刑事責任風險
防范進入欠稅狀態
企業若要防范逃避追繳欠稅罪的刑事風險,首先要防范進入欠稅狀態。實踐中,企業陷入欠稅狀態可能有以下四種情形:
1、企業辦理了納稅申報后,但未在稅款繳納期限內繳清稅款;
2、企業申請了延期繳納稅款,但延期屆滿后未繳清稅款;
3、稅務機關經稅務檢查向企業做出應補稅額文書,企業未在文書規定期限內繳清稅款,也未申請延期繳納稅款;
4、稅務機關經核定向企業做出應納稅額文書,企業未在文書規定期限內繳清稅款,也未申請延期繳納稅款。
如果企業在規定期限內依法辦理了納稅申報,但難以在法定繳稅期限內繳清稅款的,可以依法向稅務機關申請延期繳納稅款來延長繳清稅款的期限,并盡可能地在延期期限內清繳稅款。相關規定如下:
《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納稅人因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批準,可以延期繳納稅款,但是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
《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一條規定,“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條所稱特殊困難:(一)因不可抗力,導致納稅人發生較大損失,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二)當期貨幣資金在扣除應付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后,不足以繳納稅款的。”
《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二條規定,“納稅人需要延期繳納稅款的,應當在繳納稅款期限屆滿前提出申請,并報送下列材料:申請延期繳納稅款報告,當期貨幣資金余額情況及所有銀行存款賬戶的對賬單,資產負債表,應付職工工資和社會保險費等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支出預算。
如果企業面臨上述第3、4項情形時,對稅務機關作出的核定應納稅額或查補應繳稅額有異議的,應當及時申請啟動行政復議乃至行政訴訟程序尋求法律救濟。雖然目前稅收征管法并沒有明確規定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啟動可以讓企業暫緩進入欠稅狀態,但在實踐中對于啟動法律救濟程序的企業,稅務機關通常會秉持尊重上級機關、司法機關的復核結果、司法裁判結果的基本原則,對相關企業審慎進行欠稅認定。
積極履行資產交易的報告義務
稅企業需要繼續維持生產經營活動的,往往容易忽略對稅務機關的報告義務。筆者建議,欠稅企業應當特別關注和履行資產處置交易的報告義務,對企業欠稅后發生的資產處置交易和日常經營活動定期全面向稅務機關報告,避免出現不履行報告義務的不法狀態。
針對逃避追繳欠稅處罰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欠稅企業在持續經營或發生重大資產處置交易的過程中,被稅務機關進行稅務檢查甚至認定企業的交易活動構成轉移隱匿財產施加處罰,企業應當對稅務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積極訴諸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充分發表交易合理性的抗辯意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爭取撤銷稅務機關對企業的違法定性,阻卻稅收違法風險向刑事責任風險轉移。
結語:“兩高”司法解釋填補逃避追繳欠稅罪的罪狀空白,激活該罪名的司法適用活力,全國八部門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常態化工作機制強化稅務司法部門聯動查稅,欠稅企業將面臨嚴峻的刑事責任風險。在此建議相關企業要高度關注、審慎評估和分析欠稅引發的一系列潛在風險,借助稅務律師等專業力量協助妥善防范和處置稅收違法風險和刑事責任風險。已被指控犯罪的欠稅企業應當盡可能地挽回國家稅款損失,通過有效稅務合規整改等方式,爭取司法機關的寬緩處理,避免對企業產生不可逆的財產和聲譽損失。
作者單位:北京華稅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