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丹江口,風暖晝長。走進均縣鎮寨河村,放眼望去,這里環山抱水,田成方、渠相連。田間,蔬菜大棚鱗次櫛比,滴翠的黃瓜苗腰肢婀娜,向陽而立。路邊,新農居青黛白墻,炊煙裊裊。
思路之變有膽識
大山,把寨河裹得嚴實,也曾讓村民熬得清苦。
上世紀70年代末,寨河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村民一直種植苞谷等傳統作物,且生產方式落后、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看天吃飯”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2000年初,大批青壯勞力丟下鋤頭涌進城里打工,短短幾年時間,村子就空了。
2014年,饒平離開打工多年的浙江,返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常常一個人蹲在田埂上,瞅著大片農田閑置撂荒,愁得寢食難安。
脫貧致富,產業是關鍵。靠什么發展?怎么發展?這讓饒平犯了難。
“眼下的出路是流轉土地,引進特色產業和龍頭大戶,加緊聯系銷路!”聽了丹江口市稅務局駐村工作隊的提議,饒平的黑眼圈里有了光。
然而,第一次土地流轉并不順利。2018 年夏天,一次院場會上的唇槍舌劍,不少村民至今歷歷在目。
“苞谷都長得齊肩高了,說砍就砍?我不同意!”饒平的話還沒落音,二組村民袁林濤一拍大腿就從板凳上躥了起來。
“掙不到錢誰負責?”人群中生起一陣騷動。
院場會就這樣草草結束。
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饒平帶著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挨家挨戶講政策、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熬紅了眼珠子。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你們村干部敢,我就敢!”動心的村民撂下了“狠話”,但更多的人還在觀望。
2018年秋天,饒平帶頭按下了“紅拇指印”。他和何啟敏等4戶村民共拿出24畝耕地“試水”,以每畝500元/年的租金,流轉給鄰縣的一個種植大戶建大棚種娃娃菜。
誰料,一場暴雪突襲,大棚還沒建好就被壓垮了,首次“試水”無功而返。開春后,挖開的土地沒錢復墾,野草長得比人還高,饒平和駐村隊員們急得滿嘴燎泡。
不久,轉機來了。駐村工作隊輾轉聯系上的一個浙江老板,抱著“麒麟瓜”找上門來。半年時間,在原有的流轉土地上,薄皮沙瓤的麒麟瓜豐收并熱銷。饒平心里的大石頭落了地。
村民從最初反對到主動按下“紅拇指印”,從被動接受幫扶轉變為自主要求發展產業致富,村集體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從此拉開帷幕,土地流轉在寨河村“轉”出了新天地。
產業之變顯魄力
土地流轉的問題解決了,如何帶動更多村民快速增收致富?必須捅破發展規模化特色農業這層“窗戶紙”。
2023年5月,正值黃瓜、青椒、番茄的成熟季。寨河村蔬菜種植基地格外忙碌,村民郝先富貓著腰和村民一起搶摘瓜果,兩輛廂式貨車整裝待發。
“原先在深圳的電子廠打工,離家遠不說,還花銷大,攢不住錢。”郝先富邊說邊幫忙裝車,“哪像現在,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
30公里外的六里坪鎮,中教智康英達大廚房(丹江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康英達”)的制作車間里菜香四溢,從寨河種植基地運來的蔬菜,在標準化生產線上清洗、切制、烹炒、裝盒打包、真空殺菌。半個小時后,一盒盒香噴噴的飯菜將準時送到周邊15所學校近萬名學生手中。
“稅務局為我們牽線搭橋,既找到了合適的種植基地,又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政策。”智康英達財務總監方才枝說。
引入這家企業,已經有好幾年。由于一直種植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收益低、收效慢,為了找到能“服水土”“結碩果”的特色產業項目,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的足跡遍布周邊鄉鎮并延伸至外縣,從油茶到核桃、從生豬到種兔,反復考察、多番比較。2020年底,工作隊將目標鎖定在綠色有機蔬菜種植項目上。
2021年初,寨河村拿出了“大手筆”,一次性流轉土地107 畝。“村里人手里只有土地,關鍵是錢從哪里來?”饒平的眉頭又擰成了疙瘩。
最終,經過駐村工作隊多方聯系商洽,智康英達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落戶寨河,有機蔬菜專供周邊鄉鎮學校食堂。項目第一期投資50萬元,建設雙拱大棚5座,每畝土地租金500元/年,村里額外再為村民提供地力補貼每畝80元/年。特色產業,“產”出紅火日子。
看著綠色有機蔬菜項目蒸蒸日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火苗”,在駐村工作隊員心里越竄越高。
2021年夏天,駐村工作隊在院場會上捕捉到了一條令人心跳的“情報”:村民陳銳在外地種養殖中藥材,正為養殖地龍尋找合適的土地發愁。“地龍”俗稱蚯蚓,入藥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等功效,是高附加值養殖類中藥材。
“年養殖周期約90天,預期畝產值2萬元,這好啊!”丹江口市稅務局時任駐村第一書記江勇摸出手機,邊查資料邊琢磨,心頭已有了帶動村民養殖藥用地龍的規劃。
天時地利,看準了就干。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一拍即合,當天便聯系上了陳銳。“露天堆肥養殖最好,秸稈、菜葉、家畜糞便經過無毒無害處理后,是蚯蚓上好的飼料,經濟又環保。”陳銳向稅務干部仔細地講解了養殖技術。
不到一周,陳銳帶著孝感春暉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后,當即拍板注冊成立“銳陳中藥種植場”,利用村里10 畝流轉土地,投放1500 公斤幼苗,帶動村民養殖蚯蚓。
“蚯蚓每公斤收購價380元左右,去年純收入接近20萬元。”陳銳介紹,“帶著鄉親們致富,心里舒坦。”
能人帶路,“帶”出致富經。“流轉土地集中,大棚蔬菜蔥蘢。科技養殖引領,藥用地龍俏銷。”江勇的打油詩,在寨河村口口相傳。
據統計,2018年以來,寨河村陸續流轉土地300 余畝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采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產業項目,“村+市場+基地+農戶”模式互利發展,村企利益有機聯結,村集體參股分紅;100余名弱勞動力、半勞動力獲得就地就業機會,拿著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雙薪”,人均增收8000余元/年。如今,村里產業興旺,光伏發電收益穩定在4 萬元/年、艾草和“陸地養魚”等特色種養殖項目也漸成規模。
治理之變煥新顏
從精準脫貧到鄉村振興,如果說寨河村先天的資源稟賦是一座寶庫,那么“人”無疑是挖掘它的“金鏟子”。
時間回到2013年冬天。稅務干部董洋斌初到寨河村擔任第一書記,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了一口涼氣:田地荒蕪、砂石村道,一起風滿身灰;雜草落葉、生活垃圾,街頭巷尾四處散落;吃水幾家合用一口井,要走1公里去挑;網,只有村委會能上。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匱乏,年輕人在外打工“樂不思蜀”,村口的黃狗見了生人都懶得叫......
鄉村振興,建強組織是第一步。2014年,丹江口市稅務局駐村工作隊將隊員的黨組織關系全部轉入寨河村黨支部,協助黨支部抓黨建,并聯合村委會號召在外務工的“能人”回鄉發展。在鎮黨委的推薦下,經過層層選拔,饒平辭工回鄉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大梁”。在當年,一同回鄉創業的,還有“艾草大戶”陳福林等20余人。
“起初,村干部喊不應、推不動,我就按照黨章的要求給班子立規矩。”饒平介紹,“開支委會時支委必須到場,因事缺席要履行請假手續;組織生活會上必須深刻剖析自身問題,嚴肅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認真整改;支部議定的事項必須落實,并定期向村民公開。”
“近兩年,我們力推干部年輕化。現任村委會班子6名同志里,5人是‘80后’,4人具有大專文憑。”公示牌上,村干部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一應俱全。“村干部帶著群眾干,切實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火車跑得快,要靠車頭帶。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寨河村先后完成村組道路硬化、公廁改造、環境衛生整治,網絡、自來水、路燈等管網配套入戶……后續建起棋牌室、圖書室、黨員遠程教育中心和文化廣場,文化娛樂活動有了好去處。一件件民生實事,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從“干部干、群眾看”,到鼓勵群眾參與、遇事大家共同商議,曾經的孤掌難鳴“唱獨角戲”,變成了如今的一呼百應“好戲連臺”。
現在的寨河村,組織強了、村容靚了、百姓“錢袋子”鼓了,集體經濟日益壯大。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2013 年的不足2400元,增長到122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無到有,并逐年增長至13萬元,實現了從“后進村”向“致富示范村”的蝶變。
眼下,一場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行動如火如荼推進,大家共同建設一個鄉村美、產業旺、農民富的新寨河,已經成為干群共識。稅惠春風里,追風趕月,一副和美的鄉村畫卷正在寨河徐徐舒展。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丹江口市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