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的數據,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了50萬億大關,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稅務部門治理手段和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由此加快了智慧稅務建設進程。所謂智慧稅務,是指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稅務管理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稅務管理的質效。2021年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23年實現從‘以票管稅’向‘以數治稅’分類精準監管轉變,到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強大的智慧稅務”。
近年來,我國稅務系統利用數字技術不斷推進智慧稅務的建設,豐富了電子稅務局、金稅四期以及全面數字化電子發票等以數治稅手段。雖然智能化稅務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征管手段、管理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繼續加以研究解決的問題。
數字經濟下智慧稅務建設尚存短板
數字經濟下智慧稅務建設尚存在一些短板,下面我們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一)實踐性制度機制尚需完善
一是,智慧稅務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尚缺少統一的執行標準和細化的實施規范。這導致各地區智慧稅務實踐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地區征管流程不盡一致、征管環節各有側重、技術手段也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區域、部門和環節在工作銜接過程中尚無法做到更為有效的“無縫式”對接運轉。智慧稅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機制的缺失造成稅收征管和風險管理效率不高,無法高效發揮智慧稅務系統的內外匯聚和聯動貫通效用。二是,智慧稅務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風險管理保障機制仍需進一步建立。稅收征管數字化鼓勵征納雙方以線上形式開展“非接觸式”辦稅,這在有效降低征納雙方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稅務部門的征管效率,但與此同時,稅收違法行為在“電子化”征管模式下變得更加隱蔽和復雜,出現了納稅人使用現代信息數字技術偷逃稅款的新問題、新漏洞,需要智慧稅務系統進一步建立起相應的精準化風險防范機制。
(二)征管手段數字化程度仍需提高
1.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領域受限
當前,稅務系統大數據技術應用仍然以稅務系統內部數據為主,且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和深入。從各地區稅務系統數據采集和應用來看,各地區稅收業務數據尚未實現全國互聯互通,也未能實現稅務系統與發改、財政、人社、經信等有關部門之間數據的充分共享。同時,當前全國范圍內除數字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外,部分稅務基層一線的稅收征管數字化程度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大數據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仍然以自上而下的疑點下發為主,疑點核實任務落實到基層稅源單位之后,仍然需要進行人工提示提醒、案頭審核和風險評估等工作,沒有充分發揮現代數字技術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
2. 數據應用平臺建設不健全
從稅務系統內部來看,現有征管軟件系統龐雜,卻難以整合海量涉稅信息。稅務系統投入較大人力物力,開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工作,但在具體征管實踐中,由于存在數據間邏輯關系不夠緊密,與現有稅收征管平臺的兼容性不夠等問題,導致基層稅務干部使用頻率不高,可操作性不強;同時,不同地區、不同系統之間缺乏有效的涉稅信息互通平臺,導致不同地區的稅務機關之間、稅務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海量數據未能完全實現實時傳輸共享,在處理相關涉稅事項、尤其是涉稅風險和訴求應對時,因獲取的數據口徑、實效性乃至準確性缺乏保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類稅收平臺效能的發揮,制約了稅收征管效率。
(三)復合型數字化人才比重不高
近年來,征管工作不斷向信息化、數字化、精細化邁進,對稅務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對稅務干部數字化技能的培訓融合性不深入,存在少數干部懂技術但業務知識較弱,或懂業務但技術知識較弱的問題。此外,目前稅務系統數字化人才引進工作中,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人才所占比重不高。同時,稅務部門與政府機關(比如大數據局)、高校、專業化機構等數字化人才交流力度不夠,沒有很好地借助外力提升自身數字化人才的比重。
二、對于進一步拓展智慧稅務建設的建議
針對上述短板,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實踐性制度機制
一是,制定全國稅務系統統一、規范、細化的數據規則和技術規范。對涉稅數據歸口主管部門、直接業務部門、信息化部門等的工作標準進行規范,對業務間數據邏輯架構關系進行明確,對稅收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的執行標準進行統一,形成能夠規范數據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和科學標準,確保應用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提高智慧稅務建設的權威性。二是,完善智慧稅務建設保障性機制。針對數字化背景下納稅人利用征管漏洞進行的稅收違法行為,建立有效的制約、監督和懲戒機制。同時,持續推動完善數字化征管方面的宣傳引導機制、投訴舉報機制、失信懲戒機制等系列配套機制,嚴厲打擊稅收違法行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提高征管手段數字化程度
1.拓寬大數據技術應用領域
一是,構建覆蓋面廣、準確性強、更新頻率快的涉稅數據庫。將不同地區稅務部門之間,稅務部門與大數據局、發改局、科技局、人社局、經信局、財政局、統計局、住建局等之間的涉稅數據進行整合歸集,建立起覆蓋稅務系統內外、具有高度準確性、數據實時更新的全國涉稅數據庫,為大數據技術應用提供豐富有效的數據資源。二是,適用“算法+人工”模式,簡化稅收征管流程。通過智能算法,對業務流程和資料審核標準統一、內容規范的業務事項,實現智能化識別—接收—審核—即辦—反饋,使業務事項在線上自主流轉、自主辦結、即時辦結,減少納稅人繳費人“跑腿”次數,助力實現稅收主體業務的便捷化、高效化管理;對復雜程度高、矛盾點多的個別業務事項,在智能化識別、接收、初審的基礎上,輔之以人工復審判斷后,回歸線上反饋溝通,形成“識別—接收—系統初審—人工復審—辦結—反饋”的業務流程,提高復雜業務事項的稅收征管效率。三是,適用“算法+風險管理”模式,增強稅收監管效率。算法通過對海量歷史涉稅數據的匯總分析,高效識別規律,從而根據稅收實時數據波動,及時預測風險異常。面對新經濟業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征管新問題,運用大數據技術抓取不同經濟平臺(如各類B2B、B2C、C2C 等電商平臺)的納稅人數據,通過比對分析發現稅收征管短板缺項,從而防范稅收逃避行為。相比傳統的人工分析或經驗分析,通過“算法+風險管理”模式,能夠實現更高效、更精準作出風險預測乃至風險阻斷,從而增強稅收監管的效率和力度。四是,適用“人工智能+納稅服務”模式,提升納稅服務質效。人工智能通過對12366納稅咨詢、稅收政策宣傳、辦稅引導等納稅服務事項的反復模擬練習,不斷提高感知、認知、判斷、答復等處理能力,從而實現在為納稅人繳費人提供納稅服務過程中,越來越“ 人性”化——更加像“人”、智慧化——更加博學準確、高效化——更加及時主動,提高納稅服務的綜合水平。
2.健全數據應用平臺建設
現有研究提出,平臺驅動的數字政府是政府未來的發展趨勢,推進智慧稅務建設,必須增強平臺驅動。一是,搭建更全面的全國涉稅信息互通平臺,存儲共享信息。對內加強各地區稅務機關之間,金稅四期核心征管系統、增值稅發票管理系統、大數據應用平臺、內控監督平臺等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對外加強稅務機關與發改、科技、人社、經濟和信息化、大數據、財政、統計、住建等部門的協作機制,建立不同部門的數據平臺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平臺,構建起廣泛聯系政府機關、企業、有關組織的全國涉稅信息互通平臺,真正打破“數據孤島”。二是,嚴密數據邏輯關系,深度分析信息。在當前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信息瀏覽比對、邏輯分析判斷、過程監控提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大數據在信息深度分析、風險管理方面的應用,在全國涉稅信息互通平臺中嵌入深度分析信息規律、生成風險處理方式、考核考評掛鉤(即結果應用)等功能,以此實現大數據技術在稅收業務“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應用。三是,風險和訴求智能觸發,即時推送應對。按照《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要求,在全國涉稅信息互通平臺中建立并嵌入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將涉稅風險點寫入平臺模塊,對海量涉稅數據進行邏輯分析、交叉比對,對風險疑點設置智能觸發并即時推送對應崗位人員應對解決,提高稅務機關涉稅風險防控的質效。
(三)加快培養復合型數字化人才
1.全面培養數字化人才
根據智慧稅務建設要求,制訂長期規劃,培養覆蓋稅務系統各個層級不同年齡段的數字化人才隊伍。一方面,強化數字化技能知識教育培訓,將大數據應用分析作為全體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綜合運用線上線下課程培訓、實戰化培訓、技能比武測試等方式,提高教育培訓成效。另一方面,加強數字化人才實戰鍛煉,在豐富干部隊伍稅收業務理論知識、數字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計劃地選派骨干人員到上級稅務機關跟班學習,以實干實訓促進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復合型數字化人才養成和發展。
2.加大數字化人才引進力度
一方面,通過提高信息技術人才,數字化專家、學者等專業人才的引進工作,加強與高校、政府專業化機構、第三方專業機構等的聯系合作,建立數字化專業人才師資團隊,對稅務系統數字化建設進行人才培養、決策參謀、建設指導等,推動建設一支匹配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稅務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數字化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青島市即墨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