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歲月的長河中,那些被時光輕撫的城市遺產①,往往不似文物建筑那般璀璨奪目,卻以一種樸素的姿態,靜默地訴說著過往。它們悄無聲息地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隨著城市的脈動而逐漸演變。特別是近代城市遺產,雖然大部分因缺乏定期維護而日漸衰落,但其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元素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風貌,是一座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如何妥善保護與更新,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這需要我們帶著理性思維和敬畏之心,從它們的價值本身出發,耐心探尋。
1. 百年尋根:摸清重慶近代城市遺產發展脈絡
重慶建城3000 余年,定名800余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按照重慶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功能及相互作用的特征,其歷史脈絡大致可劃分為4 個階段,即開埠前、開埠后—1936 年、1937 年—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至今。其中,近代城市遺產主要形成于開埠后—1936 年、1937 年—1949 年這兩個歷史階段。
1.1 開埠后—1936 年
1890 年中英《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簽訂,使重慶成為約開埠城市②,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陸續在重慶設立通商口岸[1]。隨著外國商船、商人的進來,外國宗教建筑、洋行建筑、領事館建筑相繼建成,本土建筑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按照重慶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功能及相互作用的特征,其歷史脈絡大致可劃分為4 個階段,即開埠前、開埠后—1936 年、1937 年—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至今。其中,近代城市遺產主要形成于開埠后—1936 年、1937 年—1949 年這兩個歷史階段。1.1 開埠后—1936 年1890 年中英《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的簽訂,使重慶成為約開埠城市②,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陸續在重慶設立通商口岸[1]。隨著外國商船、商人的進來,外國宗教建筑、洋行建筑、領事館建筑相繼建成,本土建筑文化與外來建筑文化從最初的抵制到相互融合學習,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也為重慶留下了別具風味的建筑與城市空間[2-3],典型者如南岸區馬鞍山的外國辦事機構與洋房群,海棠溪的洋行倉庫[4](圖1、圖2)。
1.2 1937 年—1949 年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移駐重慶,機關、學校、工廠、金融機構等陸續遷入,重慶市區面積在1939 年—1945 年間擴大了近4倍,市區人口增加了近3倍[5]。這期間,大量辦公、學校、醫院、工廠等公共建筑涌現,盡管抗戰條件艱苦,但建筑創作思想活躍,不乏國民大會堂、國民政府辦公樓等早期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代表作[2][6]。而普通市民住宅雖然受到建設成本、建設條件等限制,多以“竹、木、石、土”等為建造材料,卻真實展現了當時的生活環境與人們對抗戰的樂觀精神[7-9]。1945 年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內遷的學校、工廠、金融機構等也陸續搬離,市區人口稍有減少,城市建設基本維持1945 年時的狀況。
2. 賡續歷史:探析重慶近代城市遺產價值
2.1 重慶近代城市遺產內涵認知
建筑既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場所,也凝聚著人類對于社會習俗、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和技術水平的整體認知。近代城市遺產對于重慶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其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更在于它們代表著重慶在經濟、社會、文化、城市空間等方面發生的巨大改變。一則重慶由封閉的內陸港口城市逐步成為外向型的商貿城市,城市經濟空前發展,商業、金融、交通、工業四大支柱產業形成。二則因新思潮的涌入,重慶人也逐步走向了近代化、市民化,突破封建思想束縛,接受新民主主義思想。三則伴隨大批高等院校、文藝協會的集中,重慶文化學術昌明、民主潮流上漲[1]。同時,這些城市中的新興事物也徹底改變了中國傳統城市空間特有的街- 坊- 巷的構成,城市生活圍繞學校、醫院、大型商場、公園等公共活動空間展開,而望龍門纜車、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誕生,則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推動城市空間拓展與功能分區。
2.2 重慶近代城市遺產價值
近代城市遺產既是重慶近代歷史發展階段的重要物質空間載體,同時也蘊含了隱藏在遺產本體背后的各種社會人文信息和由此構建的城市記憶,它們的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近代城市遺產獨特的城市肌理和組成其肌理的建筑與空間的整體性,較完整地反映了當時的民俗文化、生產方式與經濟社會形制,記述了城市由鄉土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西文化碰撞與國內沿海開埠文化對內陸城市的影響;二是近代城市遺產由“竹、木”等本地建筑材料與依山就勢的建筑空間所構成的獨特的風貌特征,展現了重慶人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中積極樂觀的民族精神,“這些修建在陡坡江岸的頑強建筑里,脈動著遠東抗擊法西斯最強烈的心跳”(圖3、圖4);三是近代城市遺產大部分至今仍作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工作場所而使用著,具有的樸實的使用價值以及不易被人們察覺的社會價值,既包括人們對抗戰這段歷史的記憶,也涉及重慶人對“鄉愁”的追憶。
3. 守正創新:細數重慶近代城市遺產保護更新案例
審視重慶近代城市遺產保護歷程,從最初的重視不夠、投入不足[10],到現今的主動保護、創新保護,雖然曾經迷茫過、躊躇過,但隨著對歷史文化資源認知的不斷深化,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自信的不斷堅定,越來越多的近代城市遺產片區得到有效保護利用傳承。結合資源調查、評估認定,最新版《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明確將中心城區范圍內李子壩、山城巷等近20 處近代歷史文化遺產片區納入歷史文化街區或傳統風貌區(表1),并支持鼓勵各方主體積極參與近代歷史文化遺產片區保護傳承的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以下重點對一些優秀案例進行詳細回顧,以資學習借鑒,推進近代城市遺產的保護更新。
3.1 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
李子壩片區位于渝中區,背靠佛圖關,面臨嘉陵江(圖5),抗戰時期是國民黨軍統機要處駐地。新中國成立后,李子壩成為了重慶重要的工業基地,有大型國有企業紅巖汽車配件廠、三峽電器廠等[6] [11],成為繁華一時的核心地段。2000 年后,國企改革,大批職工下崗,整個片區也日益顯得破舊、凌亂。
2008 年5 月,渝中區政府啟動李子壩片區危舊房改造項目,在拆遷過程中,發現片區內留存有李根固舊居、國民參議員舊址、交通銀行學校舊址等抗戰遺址,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渝中區政府遂即停止施工,成立專項調查小組,對這一片區內的抗戰遺址進行了調查、梳理,邀請專業機構,制定了李子壩片區的整體保護與再利用規劃,創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原地復建與遷建抗戰建筑遺址的方式,以市民公園的模式,建成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12]。李子壩公園占地12 公頃,于2010 年正式開園,是重慶首個抗戰遺址公園,也是國內首次以主題公園的形式展示歷史文化保護成果的公園(圖6)。目前對外開放的抗戰歷史文物建筑共5 組9 棟[13],集中展示了重慶抗戰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金融等方面的歷史風貌[14]。
3.2 山城巷
山城巷,原名天燈巷(1972 年改名),地處渝中區交通要道,建于古城墻崖壁之上,起于南紀門中興路,止于領事巷,連通重慶上下半城[15](圖7)。明清時期,山城巷便已建成,為城市居民生活區。開埠后,隨著上半城的發展以及靠近外國領事館區,山城巷成為城市高級住宅區,片區內建有仁愛堂醫院、天主教堂等。2000年后,山城巷整體居住環境下降,原住民大量外遷。
2015 年,重慶開展《主城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發現山城巷不僅分布有10 處文物保護,還有若干具有一定價值的歷史建筑和大量傳統建筑,老重慶風貌和整體格局猶存,遂即列為傳統風貌片區。2016 年,渝中區啟動山城巷征收和修復工作。不同于過去推倒重建的做法,山城巷的保護修復采用微更新模式,以留和改為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街巷傳統空間、建筑風貌和文化景觀,如對于具有一定傳統風貌的危舊房,采取保留外側墻體,在建筑內部植入新的結構體系的做法,既能增強建筑的穩定性,又滿足建筑內部空間使用[16-17]。經過3 年改造建設,2020 年,山城巷正式運營,其原生態的建筑肌理、既有的街巷格局、市井的城市生活場景,將城市更新與歷史人文有機結合,成為凸顯重慶地方特色重要名片(圖8、圖9)。
3.3 下浩老街
下浩老街由下浩正街和周家灣河街構成,地處南岸南濱路、東水門大橋北側(圖10),百年前曾是南坪、海棠溪、上浩到彈子石的官道[18]。下浩老街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因擁有良好的碼頭條件,南宋年間便已人丁興旺,到1891 年重慶開埠,更是成為外國商船停泊區、外國商人聚居地,洋行、醫院、別墅遍布其間,與巴渝傳統木構建筑相得益彰,成為了山城江岸一道旖旎的風景。1990 年后,隨著水運碼頭功能的消逝、當地工廠生產經營的下滑以及南岸區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下浩老街片區逐步衰落[19]。
2008 年,下浩老街納入舊城改造片區計劃。2014 年,范圍涉及下浩老街、上浩老街、米市街等的慈云寺- 米市街- 龍門浩列為市級歷史文化街區,開啟下浩老街發展的新機遇。2016 年,慈云寺- 米市街- 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編制城市設計,提出“保留、復蘇、創新”的規劃理念[20]。2021 年,南岸區政府啟動下浩老街更新改造,命名為“下浩里”。借鑒山城巷的更新經驗,按照“原址、原建、原面積、原高度、原風貌”的原則對85 棟建筑進行改造、更新[20-21],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原始場地高差及場所精神(圖11、圖12)。2023 年,“下浩里”正式開街。相較洪崖洞的“網紅屬性”,“下浩里”保留了下浩老街原有的生活氣息,溪澗、筑臺、疊檐、院落將下浩老街的歷史與鄰里生活巧妙串聯[22],而充滿趣味的藝術空間又為老街注入新的經濟活力。
4. 未來可期
在山城重慶的深處,近代城市遺產如同沉睡的寶藏,見證著歲月的流轉,承載著歷史的厚重,雖然時光的流逝給它們染上了些許的斑駁,但它們依舊散發著不可磨滅的光芒。回顧近30 年的保護歷程,從臨江門的變遷到李子壩的堅守,從江北城的重生到山城巷的復興,每一次保護的嘗試,都是對歷史的尊重,對未來的承諾。我們以“走小步,不停步”的精神,努力找尋保護與更新的平衡點,讓其重新煥發活力,讓更多人體驗到藏身于城市角落中“平凡”遺產的魅力。
編輯+ 王旭
文獻參考
[1] 隗瀛濤. 近代重慶城市史[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2] 劉川. 重慶近代建筑的形成發展及其主要特征[J]. 建筑學報, 2000 (11): 55-58.
[3] 歐陽樺. 山地風貌與建筑形態——重慶近代西洋建筑特色[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3(04): 1-5.
[4] 歐陽樺. 山地環境中的重慶近代西洋建筑特色[J]. 四川建筑, 2003(04): 12-14.
[5] 潘洵. 重慶抗戰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現狀與對策[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6): 55-60.
[6] 杜春蘭,李燕. 重慶抗戰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研究[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8(05): 10-14..
[7] 何智亞. 重慶老城[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8] 陳卓. 重慶近代居住建筑研究實例[J]. 重慶建筑, 2006 (02): 21-24.
[9] 齊子軒,孫雁. 重慶近代民居類歷史建筑的空間解析[J]. 室內設計, 2013, 28 (02):93-98.
[10] 潘洵. 論重慶抗戰文化資源的特點、價值及開發思路. 重慶社會科學, 2004(01):116-121.
[11] 歐陽樺. 重慶近代城市建筑[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12] 漆琴, 王政. 舊城改造背景下重慶抗戰遺址保護對策研究——以重慶1938·抗戰遺址公園為例 [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24 (05): 22-26.
[13] 李明明. 重慶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開園[J]. 中國旅游報, 2010-06-25 (003).
[14] 楊樂, 辜元, 李鵬. 重慶市危舊房改造片區中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實踐活動解析[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多元與包容——2012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 城市文化),2012.
[15] 劉星滟. 傳統風貌區景觀保護與活化設計研究[D]. 重慶工商大學, 2023.
[16] 眾匯山城. 山城巷新生,保護規劃如何走進現實? [EB/OL].(2021-12-03)[2021-12-03].https://mp.weixin.qq.com/s/hfGq0Y--uYI7rv6ZY4U8ZA.
[17] 眾繪山城. 山城巷保護更新記[EB/OL].(2021-12-03)[2021-12-03].https://mp.weixin.qq.com/s/c4gtEPPL2b1dwzTggXks5A.
[18] 歐陽樺. 碼頭水岸下浩河街( 重慶)[J]. 重慶建筑, 2017, 16 (02): 65.
[19] 李向北, 李文霞, 辜志鵬, 等. 城市單元的重建與活化——以重慶龍門浩歷史街區拓展區為例 [J]. 城市發展研究, 2023, 30(10): 6-11+18.
[20] 眾繪山城. 長江南岸“舊重慶的標本”——下浩里老街[EB/OL](2023-10-01)[2023-10-01].https://mp.weixin.qq.com/s/XrhQ3hT4IigcAha33wQDow.
[21] 商界青年. 重慶下浩里|重塑老街新貌 打造青年綠洲. [EB/OL].(2024-08-06)[2024-08-06]. https://www.kanshangjie.com/article/183130-1.html.
[22] 毛燕 , 無二 , 左小朵 , 等. 老街巷的“逆生長” 從時代里破冰的城市更新樣本 [J].城市地理, 2024(07):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