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這座城市很小,但包容性很大。
在澳門漫步一天,宛如穿越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時空隧道,從葡萄牙文化的深厚痕跡到現(xiàn)代都市的忙碌有序,再到繁華度假村與文藝老街的共存,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習俗的交融,讓這里的一切都展現(xiàn)著獨特的城市韻味。
09:00—10:00
在教堂與廟宇之間
在旅游團還沒蜂擁而至的早晨,大三巴牌坊略顯冷清,牌坊前的廣場上只有幾名自由行游客。拾級而上,沿著臺階仰望,大三巴顯得格外宏偉,透過拱門窺探背后的藍天,仿佛推開這門就能抵達天堂之境。
歐洲大陸最西端的葡萄牙,開啟了大航海時代。16 世紀50 年代,葡萄牙人來到澳門定居,并在此地建起了教堂、修道院、學校和醫(yī)院,包括這座建于17 世紀初的圣保祿教堂。1835 年,教堂毀于一場大火,僅剩下教堂正門前壁、地基和教堂前石階。教堂正門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tǒng)牌坊,于是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大三巴牌坊”。
在人們的印象中,西式教堂的裝飾一般都圍繞圣父、圣子、圣靈和各種圣人,以及關于《圣經(jīng)》故事的雕塑,但仔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大三巴牌坊還融合了更多令人倍感熟悉的東方裝飾。在中央處雕刻的是六位天使為圣母升天慶祝的場景,有的在祈禱,有的在彈奏樂器,有的在用力搖動系在繩子上的香爐,卻都踏著中式的祥云。右側有一個被刺穿的骷髏,略顯可怕,旁邊刻畫著“念死者無為惡”的漢字,提醒人們要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不要作惡;左邊對稱處刻畫著一個被刺穿的魔鬼,旁邊刻有“鬼是誘人之惡”,警示人們提防誘惑。此外,往來澳門和日本航線上的三桅船被雕刻在墻上,在船的上方還刻有一尊圣母像,以祈求圣母保護航行者的安全。
站在這扇天堂之門面前,似乎聞到一陣熟悉的檀香味道。循著香味飄來的方向走去,我在大三巴牌坊的后方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型寺廟,走近一看原來是哪吒廟。哪吒廟和大三巴牌坊相比,沒有過多裝飾,青瓦灰墻,彰顯著中式傳統(tǒng)建筑的古樸素雅。這兩座相鄰的建筑,正好反映了澳門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獨特。
10:00—12:00
從瘋堂到澳門之巔
刻意避開人潮洶涌的大三巴手信街,從瘋堂斜巷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這條充滿南歐風格建筑的小街之所以取名為“瘋堂”,是為了紀念曾于此開設的麻風病院,那是西方在中國設立的首家傳染病醫(yī)院。環(huán)境幽靜、街道寬敞的葡式碎石路兩旁,皆是涂刷著醒目黃色的歷史建筑。
順著東望洋斜巷往上走,途經(jīng)居民區(qū)時,會路過拍攝新葡京的最佳機位,舊城民居和金燦燦的新葡京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視覺沖擊的畫面讓行人不禁駐足拍照。在這座小城隨意行走,總會不經(jīng)意捕獲一些獨特的視覺體驗,進而加深對澳門的美好印象。
往上走來到東望洋炮臺,其位于澳門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松山)之巔,這里可俯瞰整個澳門,另建有一座燈塔和一座小教堂。
東望洋燈塔旁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建于17 世紀,葡萄牙修院特色的教堂與燈塔的外觀顏色一致,都是醒目的黃色。主堂呈長方形,室內(nèi)墻壁上繪有圣母漂浮在祥云之上、頂著大理石柱的獅子、雙頭鷹紋飾、牡丹花等等中西方裝飾元素,饒有趣味。這些圣經(jīng)壁畫糅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的色彩藝術,不只是在澳門,連在世界各地的眾多教堂中都算是絕無僅有的。
400 多年的時光里,葡萄牙給澳門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座城市的歷史與建筑,也靜默地講述著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碰撞、交融的故事。
12:00—14:00
亂而有序的街頭氛圍
不只建筑,澳門街頭也有很多葡萄牙的元素。走在平滑的石子路上,總有種身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錯覺。葡式碎石子路是澳門的特色,葡萄牙人靠航海曾一度稱霸,所以人行道上的很多圖案理所當然都與航海有關,且大部分呈波浪形狀;應用了葡萄牙瓷磚畫藝術的路牌也是澳門一大招牌,藍白為主調色彩,再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既美觀又別具特色。
除了擁有大量歷史古跡的議事亭前地廣場、崗頂前地等地外,亞婆井前地也是游客游覽澳門世界遺產(chǎn)最好的區(qū)域之一。亞婆井的葡文“l(fā)ilau”,意為“山泉”,傳說明朝一位老婦人在此地筑水池、貯山泉,以便居民汲取飲用。在粵語中,“阿婆”是老婆婆的意思,又因“亞”和“阿”同音,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呼這里為“亞婆井”。由于亞婆井曾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地,并且靠近內(nèi)港,這里也成為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
每次經(jīng)過這里我都會在大榕樹下歇息,這里綠樹成蔭、寧靜閑適,即使是盛夏依然陰涼爽暢,斑駁的光影隨著微風不斷變幻和擺動,和廣州的老城區(qū)很像。但不同的是,當抬頭仰望風景時,會以為自己身處南歐一個不知名的小鎮(zhèn)廣場中,身旁矮小的建筑物色彩明麗,紅瓦坡的屋頂下搭配著綠色的百葉窗,墻根下偶爾有三兩只小貓跑過,廣場中央的茶亭總會不時飄來陣陣的咖啡香。
在居民區(qū)中閑逛,發(fā)現(xiàn)這片與里斯本的阿爾法瑪區(qū)十分相像,同樣需要在坡道間上上下下行走。陽光穿過密集的樓宇灑進老街巷,像舞臺燈一般聚焦在遠處居民樓的一角,居民的日常生活才是這座城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家家戶戶都裝上防盜網(wǎng),一個挨著一個、顏色各異形狀不一,但很有默契地連接在一起;緊湊的單行線馬路上,急馳著一輛接一輛的轎車、公交車和貨車;狹窄的馬路兩旁各留僅容一人通行的人行道,整齊的墨綠色立柱橫亙路邊,確保行人的路權;人行道旁的摩托車雖隨意地擺放,但都很自覺地停泊在劃分的區(qū)域內(nèi)……亂而有序,是一種奇妙而高級的視覺藝術和生活氛圍。
14:00—16:00
隨處可見的虔誠信仰
在明代嘉靖皇帝即位后,我們才能找到有關于澳門的記錄,在這之前,它一直寂寂無聞。在上古時期,這片繁榮的區(qū)域只是汪洋大海的一部分,分布著眾多沒有名字的島嶼,直到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后,人們才對珠江河口的島嶼有了些許認知和了解。南灣泊口的水面平靜如鏡,而蠔鏡又是廣東常見的貝殼類海產(chǎn),澳門在明朝的舊稱“蠔鏡澳”“鏡海”,便由此而來。而澳門的葡文“Macau”一詞,最開始可能僅僅是媽閣廟所在的名字,相傳葡萄牙人最早就在媽閣廟登陸。
穿街過巷,十來分鐘后就從亞婆井走到了媽閣廟。黑白相間的波浪形路面在陽光下緩緩流動,如海水般映著臺階上的媽閣廟。在未填海前,媽閣廟前面就是大海,如今媽閣廟前的這片葡式碎石路,想來就是為了模擬曾經(jīng)的樣貌。與中軸對稱的傳統(tǒng)廟宇格局不同,背山面海的媽閣廟沿懸崖而建,古木參天、風景優(yōu)美,與周邊風景自然融合,站在山上可眺望對岸的珠海橫琴。
澳門居民大多信守傳統(tǒng)習俗,在老城行走,家家戶戶門前都能看到小土地廟,不僅限于民房,很多小商鋪同樣也會恭敬地放上供品。在小小的澳門,有二十多家教堂和四十多座廟宇,也許是因為深受過去利瑪竇“先學習,后教導;先尊敬,后傳教”的影響,天主教彬彬有禮的到來反而激發(fā)當?shù)厝诵闹械尿\,無論信仰如何,都沒所謂。海洋商貿(mào)文化與本土耕讀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現(xiàn)代包容的澳門。
16:00—18:00
龍環(huán)葡韻與路環(huán)碼頭
下一站,搭乘輕軌來到氹仔的龍環(huán)葡韻。“龍環(huán)”是氹仔舊稱,“葡韻”是指這里的葡萄牙建筑,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建筑與葡萄牙有關,更與生活在澳門的土生葡人有關。五座碧翠凝綠的小型建筑位于市中心的一塊濕地旁,安靜得能聽到蜻蜓飛過時清脆的拍翅聲,這幽靜的氛圍與對面威尼斯人的熱鬧形成了巨大反差。
這幾棟外形漂亮的房子于1921年落成,曾經(jīng)是高級官員的宅邸,后被改造成龍環(huán)葡環(huán)住宅式博物館。進入內(nèi)部,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曾經(jīng)的主人很喜歡中國文化,無論是在客廳還是臥室,都擺放著數(shù)量不少的中式家具,裝潢氣派。但同時,他們還保留著很多葡萄牙人生活的習俗,譬如在臥室內(nèi)依然擺放著祭壇以作睡前祈禱使用,飯廳墻上掛著《最后的晚餐》的仿作。環(huán)顧房子一周,墻面上、書柜上的照片吸引住我的眼光,細看會發(fā)現(xiàn),這些照片都是前主人的家庭合照或者是親人的照片,原來土生葡人跟我們中國人一樣,都很重視家庭,扎根澳門后也深深愛著這片土地。
龍環(huán)葡韻之外,要說我在澳門最喜歡逛的地方,那一定非路環(huán)莫屬了,從氹仔搭乘公交車只要20 分鐘,就能到達這片更小眾的游玩地。路環(huán)原本是一座獨立的島嶼,如今已與氹仔連成一體。面朝大海的巴洛克式教堂、小廣場上靜靜矗立的黃色圖書館、被刷成五顏六色的矮房子、轉角處涂鴉墻邊盛放的花草……以漁業(yè)發(fā)展為主的路環(huán)島仍保持著質樸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
路環(huán)碼頭一帶更是充滿著舊日漁村的風情。零星的干貨店開在道路兩旁,沿海濱散步,有咸魚香氣隨海風相送。這里既沒有人來人往的如織游客,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往來車輛,偶爾能看到村民在閑話家常,周邊的一切依舊原始淳樸。我如以往一樣,走到街口的安德魯餅店,買上一小盒新鮮出爐的葡士蛋撻,在中央花園坐下,趁熱享受著一口咬下的酥脆。嫩滑香甜的蛋撻配上一口濃滑但略帶苦澀的港式奶茶,這個暖陽天令人滿足。
18:00—22:00
奢華背面的人間煙火
入夜后,我搭乘輕軌從氹仔回到澳門半島,沿途經(jīng)過“威尼斯運河”“巴黎鐵塔”“英國大本鐘”,在閃耀的燈光下,繁華交相輝映。紙醉金迷、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類的詞匯仿佛是為形容這里的繁華而生。眼前的燈火璀璨得仿佛將一切都蒙上了一層華麗的濾鏡,這種奢華雖然令人興奮,但我深知,在短暫的虛幻體驗后回歸現(xiàn)實時,那種稍縱即逝的虛榮感會像潮水般褪去,只留下一種無形的空洞。
相比于熱鬧繁華,我更喜歡市井煙火氣,距離金光閃閃的新葡京咫尺之遙的福隆新街,更適合夜晚散步。步入這條老街,昏黃的街燈加上老舊的石板路面,仿佛穿越回幾百年前的老澳門。它的浪漫懷舊風情,減少了與這座城市懸殊的疏離感。
福隆新街的葡文名稱“Rua daFelicidade”,意為“歡樂街”,是這條街最貼切的名字。曾經(jīng)的煙花柳巷,秦樓楚館林立,煙館酒家集中,如今被美食店和手信店取而代之,變?yōu)椤懊朗骋粭l街”。舊日的聲色犬馬早已不再復見,剩下的,只有杏仁餅與碗仔翅的香氣。
福隆新街及福榮里的街道兩側多是外形相近的兩層樓房,下層為鋪面,上層為住宅,均為坡屋頂形式,是19 世紀中式建筑的特色。灰黃色的老房子配上綠色中式窗花及舊式漢字招牌,別具風韻,難怪能成為影視劇導演的心頭好。梁朝偉、王菲等主演的《2046》、彭浩翔導演的《伊莎貝拉》都在這里的新華大飯店取景,也許,有故事的街道總能勾起藝術創(chuàng)作的無限靈感。
除了打卡電影同款照片外,我更喜歡在福隆新街找一家老餐館坐下來,細細品嘗葡式大雜燴、葡國雞、非洲雞、免治牛肉等經(jīng)典的土生葡菜。大航海時代發(fā)現(xiàn)的食材和香料融合進傳統(tǒng)的葡國菜中,再結合華人、葡萄牙人的烹調方式,土生葡人創(chuàng)造出澳門獨特的風味美食,仿佛這400 多年的時光都融合在這一道道菜中。
華洋文化的交融與共存滲透在澳門的血脈里,變成澳門文化的根和魂,從歷史、文化、宗教、建筑再到美食,早已深深刻印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編輯+ 蔡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