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了基于病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問題驅動學習、結合臨床實例與理論知識、學生參與互動等特點。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進行準備工作,包括選擇合適的病例、確定學習目標與問題、合理設置討論流程與時間。具體實施步驟包括引入病例、學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梳理病因、病理、生理等知識點。
關鍵詞:生理學教學;病例討論;問題驅動學習;臨床實踐;學生參與生理學
作為醫學領域中的基礎課程,旨在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為臨床醫學提供理論依據。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于生理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顯得尤為重要[1]。病例討論作為一種以實際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病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以期為提高我國醫學教育質量提供新的思路。
1生理學教學中病例討論教學模式的原理與特點1.1基于問題驅動的學習
生理學教學中,基于病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具有顯著的優勢,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問題驅動的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以實際病例為載體,將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深入理解生理學原理。病例討論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
1.2結合臨床實例與理論知識
生理學是研究人體生命現象和功能的科學,而臨床實踐是將生理學知識應用于醫學臨床中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將臨床實例與生理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2]。病例討論教學模式中,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臨床病例,并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以病例為核心,提出相關問題,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生理學知識應用于病例分析中。討論和分析實際病例,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理學知識,并學會將其運用于解決具體臨床問題。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還能夠感悟到臨床實踐中解決問題的策略。
1.3學生參與互動
基于病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討論和分析病例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病例討論教學模式中,教師首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引導學生進行預習[3]。課堂上,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生理學教學中病例討論教學模式的準備工作2.1選擇合適的病例
病例的選擇需要結合具體的生理學教學內容,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入地思考和討論。在具體教學中,病例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選病例應涵蓋生理學教學中的主要知識點,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討論和分析,加深對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4]。例如:在講解心血管系統生理學時,教師可以選擇高血壓、冠心病等病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病例的討論,了解生理學課程中心血管系統血壓形成和心臟泵血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所選病例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在講解神經生理學時,教師可以選擇癲癇、帕金森病等病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病例的討論,對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所選病例應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實用性,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例如:教師在講解消化系統生理學時,可以選擇胃炎、胃潰瘍等病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病例的討論,更好地掌握消化系統中胃內消化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2.2確定學習目標與問題
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和討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所確定的學習目標應明確具體。例如:教師在講解心血管系統的動脈血栓形成的內容時,可以將這部分的學習目標確定為“掌握動脈血栓形成的基本原理,并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動脈血壓異常的原因”,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討論,了解動脈血栓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同時,所確定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引導性,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和討論。例如:教師在講解肌細胞的收縮原理時,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檢測血清中乙酰膽堿受體的抗體,可以輔助診斷重癥肌無力”,學生通過對相關病例的討論和分析,可以加深對相關生理學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的掌握。
2.3合理設置討論流程與時間
病例討論的流程應包括病例介紹、問題提出、小組討論、總結歸納等環節,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置。首先,病例介紹環節應控制在一定時間內,以便學生能夠迅速了解病例的基本情況。其次,問題提出環節應適當留白,以便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思考并分析病例中所涉及的問題。教師可根據病例情況提出一系列問題,問題的難度和深度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小組討論環節是病例討論的核心環節,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教師需要合理控制小組討論的時間進度,以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最后,總結歸納環節應留出足夠的時間,以便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強調生理學知識點在病例中的應用。
3生理學教學中病例討論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3.1引入病例,介紹患者情況
在引入病例時,教師需要將病例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選擇有針對性的病例,積極引導學生運用生理學知識進行深入地思考和討論。
(1) 教師在引入病例時,應先簡要介紹病例的基本情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訴、病史等。例如在講解心血管系統生理學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患有高血壓的病例,介紹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訴、病史等,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了解動脈血栓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2) 教師在引入病例時,應著重介紹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例如:教師在講解消化系統中胃的消化時,可以引入一個患有胃炎的病例,介紹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了解消化系統胃內化學性消化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3) 教師在引入病例時,還應簡要介紹患者的檢查結果和診斷。例如:教師在講解呼吸系統肺通氣的阻力時,可以引入一個患有支氣管哮喘的病例,介紹患者的檢查結果和診斷,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了解肺通氣的阻力中氣道阻力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4) 教師在引入病例時,應強調病例中涉及的生理學知識點,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分析,加深對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在講解神經系統生理學時,可以引入一個患有糖尿病的病例,強調病例中涉及的胰島素的生理作用和胰島素分泌的調節等生理學知識點,以便學生能夠通過對病例的分析,了解胰島素調節血糖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3.2學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問題
在學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結合病例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
(1)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在病例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對病例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病例中涉及的生理學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組織液生成和回流時,學生可以針對病例中患者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的癥狀,提出問題“患者的癥狀是否與右心衰有關”,這樣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毛細血管壓對組織液生成的影響。
(2) 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進行問題分析。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例如:教師在講解消化系統中胃的化學性消化時,針對病例中患者的胃潰瘍癥狀,提出問題“患者的胃潰瘍癥狀是否與胃酸分泌異常有關”。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胃酸分泌調節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統胃內化學性消化的基本原理和臨床應用。
(3) 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全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例如:教師在講解人體的散熱時,學生可以針對病例中患者的中暑癥狀,提出問題“患者的中暑癥狀是否與環境因素有關”。教師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言,以便能更好地實現生理學教學的目標。
3.3學生分組討論,梳理病因和生理知識點
在分組討論環節,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運用所學的生理學知識,梳理病例中涉及的病因和生理學知識點。教師應將學生分成小組,并指導小組成員就病例討論的目標和問題展開討論。每個小組可以由4~6名學生組成,以便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可以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病例,并提供討論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在小組內應互相交流、探討病例中的病因和生理學相關知識點。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所學的生理學知識,分析患者的病情,推斷出可能的病因,并解釋生理過程。例如:教師在講解心血管系統生理學時,學生可以通過討論配合病例中患者的心血管癥狀,探討病因可能與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交感神經活動亢進等相關的生理變化相關。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回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生理學知識;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積極地互動和合作,分享彼此的觀點和見解。
4結論
基于病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具有顯著的優勢,它能夠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5]。同時,它還能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使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同時,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期為培養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肖琰,王曉,陳秋玲,等.基于PBL的案例討論教學模式在抗凝專業臨床藥師培訓中的應用[J].今日藥學,2023(12):19.
[2]德慶多吉.分析病例討論式教學法在臨床疾病診治教學中的應用[J].西藏科技,2023,45(4):4245,50.
[3]陳雋,周一薇,林清,等.對分課堂+臨床病例討論在內科學循環系統的教學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7):1518.
[4]崔瑩,崔佳.“對分課堂+臨床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2):178179.
[5]蔣碧梅,涂自智,張華莉,等.“對分課堂+臨床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8,5(34):183184.
作者簡介:李敏,女,河南信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體解剖學、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