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作為人類思維與智慧的璀璨明珠,穿越時空的長河,在不同文化沃土的滋養下綻放出絢爛多彩的面貌與豐富深邃的意蘊。中西哲學作為哲學領域的兩大巨擘,各自根植于獨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迥異的哲學體系與思維方式。“一個民族有怎樣的核心范疇,就會有怎樣的哲學,這哲學也就內化和塑造著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及其民族智慧。”中西哲學之間的差異,可以體現在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諸多層面。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抽象的哲學理論構建上,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中西方的社會結構框架,推動著各自文化的發展脈絡,并對人類文明的整體走向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它們如同兩股并行的河流,共同滋養著人類思想的廣袤原野,促使人類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斷前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文著重探討中西哲學在價值論層面的差異。價值論涉及價值的本質、來源、分類、標準、評價及實現等一系列問題。中西哲學對于價值的主體與客體、價值的本質與特征、價值評價的標準與方法、價值實現的途徑與條件等問題的理解不同,對于群體生活和個體生活帶來的影響也就不同。
中西哲學在價值論上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在于對集體與個人關系的不同看法。中國傳統哲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儒家思想認為,天人合一,人應該順應自然、尊重集體,服從社會規范,追求和諧與統一。在這種價值取向下,個人利益往往被置于集體利益之下,個人價值通過為集體、為社會作出貢獻來實現。相比之下,西方哲學則更加強調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從古希臘時期起,西方哲學就注重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在價值評價上,西方哲學往往以個體為中心,關注個體的權利、自由和尊嚴。這種價值取向在近代啟蒙運動中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中西哲學在價值論上的另一個重要差異在于對道德義務與權利自由的不同看法。中國哲學注重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認為個體應該通過修身養性來實現道德追求,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作出貢獻。在這種觀念下,道德義務被視為個體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而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西方哲學則更加注重權利自由和個人選擇。在倫理學層面,西方哲學強調自由意志和個體權利的重要性,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個人幸福。這種觀念在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和密爾的自由主義思想等。
中西哲學在價值論上的差異還體現在對和諧統一與競爭對抗的不同看法上。中國傳統哲學追求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念,認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在這種觀念下,競爭和對抗被視為破壞和諧與穩定的因素,應該被避免或化解。西方哲學則更加關注競爭和對抗的價值觀念。在西方社會中,競爭被視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社會生活中,競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西方哲學也注重通過法律和政治制度來保障個體的權利和自由,避免過度的對抗和沖突。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便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這一思想體系強調“仁愛”“禮義”與“和諧”,將人倫關系視為社會結構的基石,倡導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對于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集體之間關系的認知,使得中國哲學在價值論上傾向于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追求社會的整體穩定與和諧。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則根植于古希臘的城邦文明,這一背景賦予了西方文化獨特的個體主義色彩。古希臘城邦制度下的公民社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鼓勵人們追求個人自由與幸福。這一文化傳統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逐漸演化為西方哲學對個人主義價值的推崇,認為個人的權利、自由與幸福是至高無上的,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基石。因此,西方哲學在價值論上更傾向于關注個體的需求與滿足,強調個體價值的實現與自我超越。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注重道德修養與人文關懷。中國哲學家們通過內省與體悟,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追求心靈的平靜與境界的提升。這種哲學傳統使得中國哲學在價值論上傾向于內在價值的挖掘與提升,強調人的內在修養,關注人的精神富足。西方哲學則更加注重理性主義與科學主義,致力于通過邏輯推理與實證分析來揭示自然與宇宙的奧秘。這種哲學傳統促使西方哲學在價值論上追求客觀真理與普遍規律,強調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與改造。
中國歷史長期處于封建社會階段,社會等級制度嚴格,個體權利與自由受到限制。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使得中國哲學在價值論上更加注重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強調個體在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中的重要作用。而西方歷史則經歷了多次社會變革與革命運動,這些運動推動了個人權利與自由的逐步確立與保障。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西方哲學更加注重個體權利與自由的重要性,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在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在哲學發展的初期,中西哲學都試圖探討人類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積淀,兩者逐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價值論體系。(1)在中國,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對價值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性,認為個體應該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其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儒家學者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念,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評價體系和行為準則。同時,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也對價值論進行了獨到的探索和有益的補充,但整體上仍以集體主義為導向。(2)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就開始探討價值、善、正義等核心概念。蘇格拉底強化了“認識你自己”的命題,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責任感;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闡述了正義城邦的構想,提出了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四種美德;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詳細討論了德性倫理學,關注個體的善和幸福。到了近代,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個體權利和自由成為西方哲學關注的重點,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康德的絕對命令等,都體現了對個體自由和平等的重視。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哲學價值論不斷深化發展,并開始出現交融與碰撞的趨勢。(1)中國在封建社會后期,特別是明清之際,思想界出現了一批批判傳統儒學、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家,如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儒家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提倡個體的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進入近現代,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和社會變革的加速,中國哲學價值論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既有堅持傳統儒家思想者,也有積極吸收西方價值觀念者。(2)在西方,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哲學領域,價值論的研究也逐漸向多元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倫理學、美學、政治學等各個領域都涉及價值論問題,形成了許多新的理論和學派。同時,西方哲學也開始反思自身價值觀的問題,如現代性危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突等,這些都促使西方哲學價值論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中西哲學價值論的交融與碰撞是近代以來世界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表現。一方面,西方思想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的自由主義、人權觀念等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和諧、中庸等理念也在西方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和借鑒。然而,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中西哲學價值論在交融與碰撞過程中如何取長補短、斟酌損益,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
中西哲學作為人類思想史上璀璨奪目的篇章,是多元文化環境下自然演變的必然結果。它們如同兩條并行不悖的河流,各自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思維邏輯和豐富的哲學智慧。從核心價值觀念層面看,中國哲學深受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流派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注重內在修養與道德實踐,體現了東方文明對宇宙、人生及社會的獨特見解;西方哲學則源自古希臘羅馬的理性精神,崇尚個體自由、科學探索與邏輯思辨,構筑了西方世界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價值體系。這兩種哲學觀念體系,如同兩顆璀璨的明珠,在各自的軌道上熠熠生輝,共同構成了人類哲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望未來,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和文化多樣性的深刻挑戰,我們應當秉持更加開放、包容與尊重的態度,積極促進中西哲學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搭建對話平臺、深化理論研究、共享學術成果,中西哲學界完全有望促進中西哲學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激發新的思想火花與智慧碰撞,共同推動人類哲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獨特智慧、展現強勁力量。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