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AI將極大改變人類信息生產、編輯和傳播的方式,智能技術的應用,將帶來更具深度和智慧的信息產品。
如果說事實性新聞是告知人們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情,那么預測性新聞則是預告人們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預測性新聞更具有社會價值。例如,天氣新聞只有預告未來一周或更長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才能對人們居家或旅行生活有所幫助;又如,災難報道只有精準預測災難發生的預警信息和指導性信息,才會對人們的防災救災具有參考價值;再如,健康傳播領域只有準確預測疾病的暴發,才能為流行病預防提供有用的指導。
預測性新聞本質上與社會學的規范性研究有相似之處,其核心在于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找到各個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從中發現社會運行的機制。預測性新聞的增加得益于大數據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擴張以及數據的挖掘、處理、分析的智能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大數據與智能技術的支持下,運用大數據來預測一個事物發展趨勢的預測性新聞產品在量和質上都會有大的飛躍。
機器寫作是指運用算法自動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自動加工生成文本的方式。機器寫作有“寫作模板+數據填充”和“聚類方式自動生成文本”兩種類型。前者是基于預先的模板,也就是人預先設計寫作的模板格式,機器搜索匹配相關的內容填充到格式中,就像填空一樣自動完成內容的寫作。例如,騰訊研發的協作機器人Dreamwriter的寫作原理就是機器通過分析大量的信息,結合預先設定的寫作模板和算法,自動生成符合要求的文本。后者則是機器對抓取的結構化的數據進行計算后自動生成文本。例如,第一財經的DT稿王能對海量信息進行針對性的重點提取,根據不同規則將信息聚合生成文本。
機器寫作具有多、快、規范的特點。多體現在機器的海量抓取信息、海量分析信息、海量生成信息,例如,騰訊機器人日均寫稿過千篇。快體現在碼字速度,例如,第一財經的DT稿王寫稿速度為28字/秒,是普通人寫稿速度的數十倍。規范體現在機器寫的稿件語句流暢,完全符合人類語言的語法習慣。
機器寫作現已是較為成熟的應用技術,在傳媒領域已廣泛應用于財經、體育、自然災害、房地產等。例如,《洛杉磯時報》機器人寫手“Quakebot”在2014年率先報道了洛杉磯4.7級地震;2015年新華社第一位協作機器人“快筆小新”上線運行;2016年第一財經推出“DT稿王”寫作機器人實時監控財經數據并自動生成財經新聞;2017年《南方都市報》寫作機器人“小南”正式上線。許多媒體都開始嘗試運用寫稿機器人來完成短消息的寫作。
虛擬數字人是在虛擬空間生成的具有人的外貌、行為和情感特征的一種算法。虛擬數字人在外形上具有人的外貌和體形;在行動上具有人的語言、表情和動作;在感知上能夠感知外部世界,并能與真人在認知、情感、思想上進行互動。虛擬數字人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等技術生成能識別環境并能與真人交流互動的虛擬網絡人物形象。
虛擬數字人按產品形態分類,有虛擬偶像、虛擬主播、明星分身、虛擬好友、領域專家。虛擬偶像是由超級個體、虛擬人物、情感導向三個維度構成的虛擬數字人。目前市場已有成功的虛擬偶像案例,例如,虛擬歌手“洛天依”、抖音虛擬美妝達人“柳葉熙”。虛擬主播是由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生成的模仿人類播報新聞的虛擬角色。世界上最早的虛擬主播于2000年4月由英國國家通訊社開發,他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按需播報新聞。明星分身是一種結合了超級個體和真人分身虛擬數字人。明星分身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例如,以劉強東為原型的AI分身數字人在京東APP直播帶貨。虛擬好友是結合了大眾個體、虛擬形象和情感需求的虛擬數字人,例如,小冰公司推出的“小冰”“虛擬女友”“虛擬男友”這些虛擬數字人可以提供隨時隨地的互動交流和情感陪伴。領域專家數字人是結合了超級個體、虛擬形象、功能導向的虛擬數字人。例如,湖南衛視虛擬數字主持人“小漾”、浙江衛視的虛擬數字人“谷小雨”、中國博物館的虛擬數字人“艾雯雯”,她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虛擬現實新聞是一種能夠讓新聞接收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觀看新聞現場的應用模式,它能帶給人沉浸感、參與感,激發觀看者的想象力。虛擬現實新聞具有超真實感,它提供360度全景式場景還原敘事方式,讓新聞接收者有親臨真實世界的平行感。虛擬現實新聞更凸顯現場感。受眾戴上VR頭盔、VR眼鏡,他們看不到作品以外的事物,完全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仿佛自己是新聞事件中的一個角色。虛擬現實新聞更強調參與性,新聞接收者帶上VR設備后,可以任意選擇觀看的角度、焦點和景別,從而感受到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虛擬現實新聞因其帶來的身臨其境感、參與感和激發想象力等特點被各大媒體作為創新報道形式應用到新聞現場,在全國兩會、重大主題報道和深度報道中,VR播報豐富了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成為媒體多角度多樣化創新報道的一大亮點。如央視網推出的《全景沉浸看報告》,拉近了受眾與政府施政綱領的距離,《街里街坊看兩會》VR全景報道、《希望的田野奏響振興樂章》VR全景報道實現兩會會場內外跨時空“對話”。
地圖新聞即基于地圖框架,通過地理空間的勾連,將大規模的社會調查數據、歷史研究的深度數據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整理結構化到地圖中,基于開放互動的地圖視覺化展示融合新聞報道的新聞形態。
地圖新聞的生產集合了傳感器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分析技術、計算機制圖技術、可視化地圖交互技術等創新技術,主要以衛星遙感、GPS和眾包等方式收集數據,使用計算機程序處理數據,采用社會分析與地理空間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數據,最后以互動開放的地圖可視化方式呈現基于空間結構的融合新聞報道作品。地圖新聞能帶來直觀簡潔且有深度的新聞觀感,能發揮精確、科學的數據新聞優勢。基于地圖的新聞報道已涌現了很多優秀的融媒體作品,例如,央視聯合百度推出的《據說春運》特別節目,運用百度地圖可視化描述中國春節期間人口遷徙特征。又如央視在《新聞聯播》推出的《數說命運共同體》節目通過GPS獲得大型貨船軌跡反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運增長數據,講述“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建設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