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去山里轉了,聽說南召崔莊鄉八道灣下面的金燈峽景色宜人,就一個人驅車前往探訪。
山路彎彎,水路彎彎。一路上山依著水,水繞著山,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就沿著蜿蜒曲折的古路河溯流而上,路與河時而并肩而行,時而遙遙相望,一路上糾纏不休,纏綿不盡。兩岸群山連綿,起伏跌宕,山上的密林蒼翠蔥蘢,樹葉好像沒有了綠油油的光澤,蒼枝翠蔓間生出幾片黃葉紅葉,好似男人人到中年時不經意間飛上鬢角的霜華,青山要換上秋天的裝扮了。我不禁感嘆,這青山經歷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仍然清秀挺拔,風景依舊,為什么人經歷過一個個四季的輪回,就要無可奈何地老去呢?
金燈峽本是這古路河的一段,只因八道灣山勢陡峭,古路河在這里落差巨大,激流回轉,公路到這里突然被一高聳的山頭阻擋,沒有辦法再沿河岸走,于是在山前曲折盤旋而上,公路從山腳被急劇抬升到海拔八百多米,形成了八個“之”字形急彎,故名八道灣。金燈峽就隱藏在這岸邊山頭的后面。
實際上,去往金燈峽本無路,公路在山腳下開始轉折爬升八道灣時,路邊的水泥護欄與山體有一個缺口,這便是進入金燈峽的入口。可是這里地勢陡峭,幾乎沒有可以下腳著力的地方,裸露的土坡被過往的人們踩得溜滑,泥土里露出幾個冒出尖兒的石塊,勉強可以著力。
攀著雜草,我小心翼翼地滑下去,翻過幾個黝黑的大石頭,又側身走過一段石壁的縫隙,這才轉過山頭。一抬頭,就看到山崖上長著一棵青檀,枝葉繁茂,郁郁蔥蔥,像一位守候在金燈峽口的衛兵。旁邊一架龐大獼猴桃藤蔓緊緊地攀附在峭壁上,虬枝崢嶸的藤蔓粗壯結實,藤蔓上翹起的斑駁的樹皮,訴說著它歷經的風雨。肥厚蒼翠的葉片雖然有點兒微微泛黃,卻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一大片綠色的藤蔓為這冷峻的峭壁增添了一抹溫柔的綠意。
踩著石頭跨過小溪,忽然看見一汪清水,水尤清冽,這是一個碧綠的水潭,大小約三米見方,兩塊數十噸重的大石頭穩穩地挺立在水潭上游。潭水綠得深邃幽遠,深不見底,一股清流從兩塊石頭之間汩汩注入水潭,在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向下游蕩漾開去。水潭左邊生長著一棵高大的山柳,緊貼著柳樹外面是一塊上百噸的巨石,巨石向水面傾斜,似有傾倒之勢,樹干被這巨石壓迫得只好也倒向水面,正好籠罩著多半個水面,遠遠看去,這棵山柳好像背負著巨石來潭邊飲水。有了水的滋養,山柳果然長得格外繁茂,細細的枝條在水面上搖曳起舞,卵圓形的葉片油綠發亮,沒有一片黃葉,嫩得像剛出生的嬰兒白皙的皮膚,似乎彈指可破。我掬一捧泉水在手心,仔細審視這清澄透明,潔凈無塵的水,心靈仿佛得到了凈化,一種冰冷的涼意從指尖蔓延到全身,瞬間消解了滿身疲憊和焦躁。
向上攀登,山谷里的石頭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十幾噸的,甚至有的數百噸,這些石頭參差交錯地堆疊在一起,是什么力量竟然把這些石頭疊放得如此錯落有致?它們仿佛是經過一位技藝高超的藝術家精心雕琢。有的石頭高大聳立,如威武的衛士;有的石頭小巧玲瓏,似可愛的精靈。它們或相互倚靠,或獨自佇立,錯落的布局充滿了藝術的美感。或許是歲月的巧手在漫長的時光中,借助風雨的力量、流水的沖刷,一點一點地塑造出了這般奇妙的景象。又或許是某次地質變遷的偶然杰作,讓這些石頭以如此獨特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引發著人們無盡地遐想與驚嘆。
果然,不遠處的河道里就橫臥著一巨石,長六七米,形似一只肥碩的柞蠶,石頭上凸出的一道白色的石筋更像是蠶的紋理,細膩而逼真,“石蠶飲水”,這一畫面瞬間在腦海中定格,于是當即給這塊石頭取了這個生動的名字。在潺潺流水的陪伴下,不知道它在這里度過了多少漫長的時光,它就那樣靜靜地橫臥著,給每一個路過的人帶來無盡地遐想與驚嘆。
再向上攀,又是一深潭,水潭四周全是巨石,一股清澈的流水從數米高的石縫里傾瀉下來,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潭水兩面是筆直的峭壁,把水潭夾成梯形,這就是金燈峽的盡頭——夾板潭。夾板潭上游深不可測,水綠得溫潤純粹,晶瑩無瑕,下游是平坦的河道,河道上柔軟的細沙漸漸延伸到潭水深處。這淺水處的潭水無色透明,往深水區漸漸變成淺綠、深綠、深藍,這顏色過渡得如此自然,大自然果然如此奇特,即使一個技藝超群的藝術家,也無法調出這漸變的色調啊!
我躺在一塊寬大的石板上,靜靜欣賞著山谷的美景。兩岸山勢峭拔,巉巖危立,怪石嶙峋,山體陡若刀削,裂似斧斫,有的峭壁光滑無縫,有的石壁層層剝落,形似魚鱗,千萬年的風吹雨打,在石壁上留下一道道魆黑的紋理,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峭壁上,那幾棵是什么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讓這冰冷的峭壁煥發出一抹生機與活力,讓人不禁感嘆生命力如此頑強。
抬頭的那一剎那,目光被東邊山崖上的奇景深深吸引。一尊宛如秦代兵俑的石像傲然卓立,他面部表情凝重,峨冠巍然,彰顯著一種莊重與威嚴,仿佛仍帶著千年前的使命與榮耀。臉上的每一道紋路都似乎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厚重,石像下半身隱匿在茂密的山林之中,那郁郁蔥蔥的枝葉像是為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他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與周圍的自然融為一體,默默地守望著這寧靜的山谷。
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恨自己不是一位丹青高手,不然這青山絕對能成為一幅傳承千年的畫卷。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意,仿佛在溫柔地撫摸著我的臉龐。就這樣一個人靜坐在這寂靜山谷中,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時光仿佛凝固,世界只剩下內心的寧靜與自然的天籟。聽流水潺潺,賞山清水秀,觀云淡風輕,這真是一種莫名的享受。
愿來訪者都能秉承一顆敬畏之心,保持一種謙遜與尊重,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懷敬畏,珍惜一草一木,愛護這里的山川河流,讓金燈峽永遠成為一方凈土,在這紛雜喧囂的塵世中,能有一處撫慰世人受傷心靈的好去處。
邂逅八字橋
來到紹興,本打算第二天去魯迅故里轉轉,當天晚上,安排好住宿,查看百度地圖,發現八字橋景區離得很近,便想著與八字橋來一場邂逅。
八字橋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紹興市區眾多石橋之一。紹興是江南水鄉,市區河道縱橫,近幾十年迫于交通需求,許多河道被填,古建筑被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街道和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而八字橋街區是這里保留著為數不多的明清時期的居民建筑,這一河兩岸古式建筑,濃縮了兩千多年的城市發展歷史。
皎潔的月光灑滿寧靜的街頭,遠遠地,一座灰白色的石拱橋映入眼簾,一通刻著“八字橋”文物保護的石碑佇立在橋頭,一棵水桶粗細的香樟樹斜倚在石碑上。斑駁粗糙的樹皮彰顯著它飽經的風霜,繁茂的枝葉籠罩著整個石碑和半個橋頭,月色穿透樹葉,灑落一地碎銀,兩位老者正擺上一盤象棋,借著路燈那朦朧的燈光在樹下對弈。
八字橋寬約三四米,腳下的石條已被來往的人群磨去棱角,表面圓潤光滑,兩側的石柱穩穩地嵌入石條內,兩個柱子之間又嵌入寬厚的花崗巖石板作為欄桿,歷經風雨的侵蝕。石柱上和石板欄桿已經被歲月剝落得體無完膚,雕刻的花紋和圖案已經模糊得無法辨認。撫摸著灰白色的石欄,冰涼的觸感滲透進了我的指尖,我好像觸摸到了歲月的肌膚,原來這世間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永恒,無論是誰都經不起歲月的雕琢,都要日漸消瘦并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
依橋遠望,小河靜靜地流淌,然后穿橋而過,幾只烏篷船并列停靠在橋洞口的碼頭上。它們好像忙碌了一整天,帶著游客一撥又一撥地從橋下穿過,向人們展示著這里所經歷的滄桑往事,這會兒終于可以停靠在碼頭歇一歇。
小河寬約兩三米,到八字橋跟前突然變寬,成為一個約10米見方的水池,用于泊船。寬大的石條將兩岸筆直地堆砌起來,石縫中倔強地探出的水草長得郁郁蔥蔥。每隔幾十米,河岸向外形成一個約一米寬的缺口,南北對稱的石條鋪成的石階延伸至河水里。這是烏篷船停靠的碼頭,也是兩岸居民平時洗衣洗菜的地方。
河兩邊的房屋面河而建,一家緊挨著一家,每家的房屋好像都是一間房寬,偶爾有兩間連著的,一律的粉墻黛瓦,簡樸而寧靜,像是畫家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一幅水墨畫。
下到臨河的街道上,石板路坑坑洼洼,凸凹不平,走起路來有點硌腳。屋檐下一排古老的馬燈,發出昏暗的光芒。偶爾遇到三兩個像我一樣路過此地的外地人,踟躕于這蒼茫的夜色,好奇與欣喜的目光,掃過這里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一條幾乎沒有商業化的街道,房屋的門頭都沒有招牌,溫柔的燈光從窗戶透出,室內都是平常的居家擺設,處處透露著溫馨的生活的氣息。偶爾有一間茶室,不大的房間里擺了四五張老式的方桌,桌子擦得明亮,茶盤里放著一個陶瓷茶壺,五六個茶碗整齊地倒扣在茶盤里。柜臺上一個個碩大的玻璃罐里,裝著各種茶葉,龍井、碧螺春、大紅袍、普洱,還有各種花茶。
一個正在河道臺階上洗衣的女人,正在石階上努力揉搓著衣服,她肩頭有節奏地一高一低,發出“唰唰”的聲音,擠出的泡沫順水而下,像一只只烏篷船,漂著漂著便一個接一個破滅了。
此刻,我想獨自乘一葉烏篷船,漂蕩在這靜靜的夜色里,不去劃槳,任船兒隨波逐流,靜靜地坐在船尾,欣賞這靜謐的夜色,看兩岸青磚黛瓦的老屋在月色下曼妙的剪影,看岸邊那粗大的香樟樹展開臂膀將小河擁入懷中,看窗欞里飄蕩的歡聲笑語濺落水面,激起層層漣漪……
我還在想,若是下著細雨該多好!煙雨江南,漫染秋色。石路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雨滴潤開天空,勾勒出傳世的青花。岸邊幾穗汀蘭搖曳身姿,重重交疊的墨色云朵,恰似宣紙上洇開的水仙。岸邊晃動著撐開的五顏六色的油紙傘,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岸上一位玲瓏少年撐著傘走過,迎面走來一襲白衣,披肩長發,凝眸璀璨,面若桃花,冰肌玉骨,香氣淡雅,翩然從他身邊飄過,只因為她回眸的一笑,讓他在岸上守候一生的時光……
那夜,我做了一個夢,夢里是煙雨江南,有小橋流水,有悠遠的雨巷,還有一個撐著油紙傘,結著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