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際,我又走進了淅川。
一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我的內心就禁不住激動起來,淅川大地的靈山秀水、淅川人民的樸實厚道、淅川移民的奉獻與犧牲,給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動。淅川那一庫好水,更是滋養了無數人,讓沿線一千四百多公里、四個省市十四座城市的一億多人直接受益。那一渠奔流不息清冽甘甜的好水,帶著淅川人的深情厚意,讓數以億計的沿線群眾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涌泉之恩。
鑲嵌于萬山叢中的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青山環抱著秀水,秀水共長天一色。八百里丹江與三千里漢江攜手同心,源源不斷向庫區輸送著潔凈的清水。在淅川的那些日子里,我或者漫步丹江岸邊,或者乘船漂流在水庫那茫茫的水面之上,俯仰之間,美景盡收眼底。天晴的時候,山山皆明麗,天高任鳥飛;天氣陰沉時,云飛一天墨,濤起半空花。望著青山,看著綠水,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對水與生命的緊密關系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水可謂最普通,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世上的事兒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普通的東西,其實越珍貴,越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比如說,珠玉珍玩,似乎價值不菲,然而饑不可食,寒不可衣;而泥土呢,看起來最為普通,卻能源源不斷長出人們須臾不可缺少的糧食。同樣,看似普普通通的水,卻被人們稱為生命之源,萬物生長靠太陽,萬物生長也靠水。
時光荏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了,沿線億萬人天天都能享受到甘甜純凈的淅川好水。
人們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南水北調源起南陽淅川,淅川人的涌泉之恩,理所當然需世代銘記。
自古人類臨水而居。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丹江水,堆積出富饒美麗的丹淅平原,勤勞智慧的淅川人,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然而,為了潤澤京津大地的干渴,為了那一湖澄澈蔚藍的丹江水,三十多萬善良樸實的淅川庫區移民,淚別故鄉熱土,遷移到四面八方,以犧牲與奉獻、堅韌與執著,演繹出一幕幕如詩如歌的動人樂章。如今,當我置身于南水北調“河南移民第一村”——魚關村舊址。在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參觀,仔細閱讀著移民紀念林石碑上那密密麻麻移民的名字,認真聆聽著那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移民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一座高大的移民豐碑不但矗立于淅川大地上,更是深深地矗立在我的心中。
淅川的水,是一庫有故事的水,是一庫有記憶的水,是一庫有情義的水。那是京津人的福氣,是華北人的福氣,是沿線億萬百姓的福氣,更是我們民族永續發展的福氣。
望著丹江口水庫那萬頃碧波,望著巍巍聳立的渠首大壩,望著一瀉千里的中線干渠,我禁不住內心的萬丈激情,提筆寫下《丹江湖頌》,以謳歌美麗的丹江湖風景,謳歌淅川那一庫滋潤生命的好水,謳歌淅川人民的偉大精神——
崢嶸秦巴,碧透丹湖,乾坤造化,天人合賦,偉哉丹湖!煙波浩渺,碧浪萬頃。鑲嵌豫鄂交界,呈儀態萬方之美景;沉睡萬山叢中,乃耀眼奪目之寶石。千里湖面,水光瀲滟;萬座峰巒,納青吐翠;山映水底,水留山影;風光旖旎,攬盡春色。甘霖清純,潑灑萬里大地;山水如畫,擁抱八方游客;胸襟博大,庇佑人間生靈;南水北調,福澤燕趙故里。半世紀調水藍圖,永載中華史冊;共和國重大戰略,寄托殷切期盼;千萬人戰天斗地,繪就恢宏長卷;至如今甘泉北送,激蕩國人心瀾。
動靜皆美,行坐陶醉,游人如織,神仙忘返,壯哉丹湖!浩瀚如海洋,碧綠賽翡翠;采天地之靈氣,集山水之精華。層巒逶迤,澄波漣漣;俊秀壯麗,氣象萬千。絕妙奇佳之人間勝景,光彩奪目之絢麗明珠。周邊數百里地,放眼無邊無際:西北接秦嶺余脈,北部銜伏牛山麓,西南橫四峰山巒,丹湖臥萬山懷抱。峽谷深幽,峰巒疊嶂;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置身湖水中央,猶處淼淼汪洋:四周碧綠,天空湛藍;水天相接,極目無涯。游歷丹江岸邊,庫區美景飽覽:岡巒起伏,河流交織;奇峰疊翠,萬壑藏云。細觀庫區之內,儼然進入畫圖:水域寬闊,碧波蕩漾;清潭爭輝,景致迷人。興來登高遠望,閱盡湖光山色:水似碧玉,波賽翡翠,峰如海島,嶺似飛舟。
人間仙境,美不勝收,江山秀麗,名播九州,美哉丹湖!潮平岸闊,風正帆懸;鶩霞齊飛,水天一色;殘陽鋪水,瑟紅半江;江花勝火,江水如藍;江流天地,山色有無;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江動月移,溪虛云傍;余霞成綺,澄江如練;氣蒸云夢,波撼岳陽;天開云霧,日射波濤;風翻白浪,雁點青天;漁舟唱晚,人繞水轉;浪遏飛舟,情隨景移;船在江上,人在畫中;清風徐來,暖日輝映;天人合一,神怡心曠。
亮麗碧透,奇妙山水,媲美三峽,青峰巍巍,奇哉丹湖!危峽夾峙,玲瓏幽深;江似羅帶,飄蕩盤桓;崇山峻嶺,上接云天;奇峰林立,險石遍布;灌木叢生,野藤倒掛;山環水繞,曲徑通幽;青翠欲滴,風光綺麗;心攝神動,魄蕩魂驚。古跡名勝,人文交融;詩篇壯麗,殿閣崢嶸。北調南水,曠世偉業;中線工程,如碑如銘;丹湖無言,滋潤華夏;黃鐘大呂,盛世奏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