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英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要強化素養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同時應注重“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教育部,2022)。本案例以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上冊(一年級起點)Unit 7 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探討逆向設計視域下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本單元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涉及“常見節假日,文化體驗”子主題內容。教材中的單元由4個課時構成。第1課時的學習語篇是一個日常生活對話,呈現了美國學生Sara與中國學生Yangyang討論圣誕節、新年等節日名稱及時間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感受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第2課時的學習語篇是一個日常生活對話,呈現了來自加拿大學生Mike邀請同學們到家中觀賞圣誕樹,并贈送圣誕禮物的過程,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圣誕節的節日習俗。第3課時的學習語篇也是一個日常生活對話,呈現了中國學生Lingling邀請Mike和Sara到家中歡度春節,一同欣賞紅燈籠,吃糖果的過程,a405513ae11b3ac698f74b832d2ef2ea旨在介紹春節的節日習俗。第4課時為本單元復習課,通過聽、說、讀、寫、唱等活動復習并拓展本單元相關節日名稱、時間、習俗等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
本單元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學生已經學習了中西方重要節日的相關名稱及相關表達。在主題認知方面,學生對節日話題比較熟悉,對于節日相關習俗也比較感興趣。學生潛在困難為對節日習俗背后的文化寓意還不太了解,在深入介紹中國春節更多習俗及意義時語言能力有限。
基于以上學情分析,在授課時教師還需要基于本單元教材教學內容,補充一些文化習俗類文本資源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逆向設計是一種以終為始,以結果為導向的設計模式,其設計順序為先確認預期的學習結果,然后設計評價學習結果的證據,最后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逆向設計使預期結果、關鍵表現和教與學之間形成了一致性,從而能夠促進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威金斯、麥克泰格,2017)。逆向設計能讓學生學習的目標更清晰,學習的過程更顯性,學習的結果更持久,針對該案例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課標》指出,教師應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內容語篇及相關教學資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生活經驗,對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組(教育部,2022)。基于此,教師對單元教學資源進行了整合與重組,搭建了結構化和進階性的單元學習進程框架圖(見圖1)。重構后的單元主題為Colorful Festivals(感受多彩的節日),教師將該單元主題細分為三個子主題,各子主題之間呈螺旋遞進的關系。在該主題的統領下,原教材中的四課時被整合為六課時,形成了具有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
教師圍繞重構后的單元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基于核心素養,確立了合理、恰當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旨在凸顯文化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設定]
在本單元學習結束后,學生能夠:
① 與同伴簡單交流中、西方重要節日的名稱、時間、祝福語等,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
② 介紹中國春節相關的文化習俗與寓意,體會春節文化的獨特意蘊及傳承價值;
③ 制作并描述禮盒中的春節文化,贈送給外教友人,做一名文化傳播者。
單元目標的達成需要依托課時目標。如圖1所示,單元目標①基于第1—2課時,依托教材語篇逐步落實;單元目標②基于第3—4課時,通過教材語篇及拓展繪本逐步落實;單元目標③基于第5—6課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得以落實。
以對單元目標②的落實為例,第3課時的目標具體為:獲取與梳理春節文化習俗相關信息,并運用句型“Let’s celebrate ...”“Have some..., please.”和“Happy Chinese New Year.”進行節日邀請及祝賀;簡單描述中國春節習俗及文化寓意,如貼春聯(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和給紅包(give red envelopes)等;以外國友人來家里拜年為情境交流并介紹春節文化。以上課時目標從簡單獲取與梳理春節文化習俗,到初步描述與闡釋春節習俗及寓意,再到在情境中介紹春節文化,層層遞進,直指單元目標的達成。
教學評價應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單元評價和期末評價等(教育部,2022)。本單元中,教師開展了“年味十足”的多元評價,旨在通過單元評價、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方式,及時收集學生學習的證據,診斷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
(1)單元評價
本單元的單元評價任務為表現性任務,即“請給學校外教老師贈送春節禮盒”。教師通過該真實任務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生在單元學習后所達到的核心綜合素養表現水平。該單元任務被教師合理分配在單元各課時之中。具體而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春節禮盒,如春節倒計時盲盒、春節翻翻書、創意春聯等,在向外教老師贈送的過程中,使用核心目標語言介紹禮盒中的春節元素及其意涵,做一名合格的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教師和其余小組同學一同擔任評委,通過評價量表對各小組的內容介紹、禮盒創意、展示形式、合作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并給予“文化福”“創意福”“展示福”和“合作福”貼畫,統計并評選出“最優個人獎”“最具創意獎”“最佳展示獎”和“最佳團隊獎”。
(2)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小學英語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還能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從而改進教學。本單元授課教師設計了一本《我的成長手冊》,用來評價學生每課時的課堂表現,同時也能記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動態軌跡。《我的成長手冊》由單元六課時的評價組成,以第3課時的評價為例(見圖2),學生在課前需要認真預覽其中的四項評價內容,根據同伴在課堂中完成不同學習活動的表現,通過自評與互評后,可得對應“福”字貼畫,在清晰的目標導向下,學生積極完成課堂任務,努力達成本單元集“福”字目標,為單元最終評選做準備,從而實現以評促學。
(3)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應兼顧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與需求設計作業,發揮作業評價的育人功能(教育部,2022)。在針對各課時的作業評價中,教師設計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分別是復習鞏固類、拓展延伸類、綜合實踐類。仍然以第3課時為例,本課時復習鞏固類作業為同伴互相口頭介紹1—3個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寓意,旨在回顧所學,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評價方式為自評與同伴互評,可集得“文化福”一枚。拓展類作業為以文字形式介紹自己歡度春節的難忘時光,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以書面評語和集體點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可集“文化福”。綜合實踐類作業為各小組根據分工,開始制作春節禮盒,以多種方式展示春節元素,介紹春節信息及其文化內涵。教師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及能力水平完成任務,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學習的主動性,評價方式為教師評價,各小組集“全家福”。教師通過作業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檢驗教學效果,發現并診斷學生學習的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
教師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課時教學活動,保證課時任務的有效落實。以第3課時為例,本課是學生明確小組分工,開展春節禮盒制作的關鍵課時。
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主情境圖,引導學生獲取圖片中的相關春節元素,激活已知。然后,學生通過觀看課文視頻和朗讀對話,獲取與梳理春節祝福語及相關慶祝活動等關于春節習俗的語言知識。最后,教師創設Lingling與Mike和Sara看春晚、吃餃子、一同倒計時的情境,啟發學生思考更多春節習俗,師生通過共建板書,概括并整合春節的食物、裝飾物、慶祝活動、祝福語等結構化知識,為學生制作春節禮盒提供內容參考。
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教師通過播放原創春節視頻,補充更多春節習俗,如貼春聯、給紅包等,并介紹相關的文化寓意。學生借助課堂任務單,對所獲取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加以描述與闡釋。同時,教師通過展示手繪的翻翻書、語音賀卡、彩泥捏的紅包等多模態形式的作品,為學生運用不同方式創作春節禮盒提供靈感。
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學生依托“Lingling與Mike和Sara交流春節文化”的情境,通過小組形式開展表演與匯報,幫助學生深化春節文化的相關表達,為最后向外教介紹春節禮盒提供語言支持。最后,各小組在討論中確定了本組春節禮盒展現形式與內容,明確成員分工,以便有效開展單元大任務。
在整個單元設計中,教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研讀語篇,梳理主題內容,規劃單元整體框架,讓整個單元的學習有主線,任務有層級,內容有遞進,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實現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清晰定位文化育人目標,多元評價文化育人效果,有效落實文化育人活動,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堅定了文化自信。
在逆向設計視域下,開展“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教師應始終以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線,從預期目標的確定到評價任務的落實,最后到各課時活動的設計,應充分發揮目標導向和評價促學促教的作用,實現目標、評價和活動的一致性。
*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 年度一般課題“逆向設計視域下表現性評價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CDDB2338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威金斯, 麥克泰格. 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 閆寒冰, 等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常娥 北京市昌平第二實驗小學
李洋 北京市昌平第二實驗小學
賈軍 北京市昌平第二實驗小學
理論基礎堅實,目標定位準確:案例開篇即明確了理論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英語課程目標直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和“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思路。作者對當前英語教學政策理解深刻,教育方向精準,這奠定了整個案例堅實的理論基礎。
整合教材,逆向設計:案例詳細闡述了Unit 7 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節日文化,特別是中西節日的對比,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有利于語言能力的提升。作者通過詳細的課程分析將單元內容進行了重構,制定了旨在凸顯文化育人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并明確每一個課時教學目標達成所依托的語篇教材和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四個課時的不同側重點,展現了一種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教學架構,體現了單元整體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本案例采用的逆向設計路徑,首先確立了清晰的學習目標,接著圍繞目標制定了評價方案,最后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確保了“教—學—評”的一致性。這種方法避免了教學過程的盲目性,使每一環節都有明確的目的和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學情分析精準,體現人文關懷:基于學生實際,關注個體差異,體現人文關懷。作者對三年級學生的學情進行了細致分析,既認識到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和對節日話題的興趣,也敏銳捕捉到了學生可能遇到的挑戰,特別是在理解和表達節日文化深層次含義方面的不足。這種基于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有助于因材施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宜的支持和發展。
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整個案例設計突出了評價的作用,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如表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不僅監測了學生的學習進展,也及時反饋了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與評價的良性互動。這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理念,符合當代教育發展趨勢,有利于構建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學體系。
綜上所述,案例在理論、內容、學情、設計與評價方面均展現出顯著亮點,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參考。
閆建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