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師指導 英語》一書基于廣泛調研和深入訪談,歸納了教研員、教師和部分管理人員在踐行新課標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队⒄Z學習》雜志自2024年11月刊起,將于“書房鏡像”欄目陸續摘錄本書內容,以期幫助廣大教師更好地理解課標、落實課標。本期摘錄內容節選自本書第三部分“核心素養與英語課程目標”。
目前對核心素養的表述大致有“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核心素養”和“學生核心素養”這五種。自2014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的課程標準修訂以來,先后出現的這些不同表述對教研員和一線教師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核心素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五個概念的核心是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其維度、視角、側重點有所不同。
不加任何前置限定詞的核心素養通常指跨學科、跨學段的通用素養,旨在滿足21世紀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賦予學生適應未來社會變化和個人發展的能力。核心素養采用的是全球視角。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在教育領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跨學科、跨學段的綜合素養,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人類共同價值觀的視角。
學科核心素養指各個學科基于本學科的本質而凝練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核心素養,明確學生學習本學科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具有明確的學科特征和學科視角。《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學科核心素養作了明確的闡述,即“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課程核心素養指具有學科屬性或非學科屬性的各類課程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該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體現該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方面的要求。課程核心素養弱化學科意識和學科界限,強調相關課程具有的學科屬性的獨特育人價值和跨學科的綜合育人功能?!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闡述核心素養內涵時表明,“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p>
學生核心素養指學生接受學校教育而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可以是學科教育、課程教育或跨學科教育、多學科教育、超學科教育。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鮮明的學生立場和發展視角。21世紀核心素養應該是受教育者形成和提升的素養。換言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我們的教育旨歸,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接受學校的學科教育、課程教育,在綜合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核心素養。
無論采用何種表述,核心素養是人的素養,不是學科素養或課程素養,因而核心素養發展自然是講人的素養發展。教育領域所講的核心素養本質上是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成人成才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追求。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學生在價值觀、品格和能力諸方面的發展,是學生通過學科教育和課程學習形成和提升的核心素養。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或“課程核心素養”不是學科或課程自身的素養,而是學科教育或課程學習賦予學生的核心素養,含學科領域特色和課程育人特點,體現學科本質和課程價值。同時我們也看到,學科核心素養或課程核心素養雖然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自洽的體系,但并非是孤立邏輯和封閉體系,尤其是人文學科凝練的諸多核心素養,如語文、歷史、藝術、外語等學科,并非“學科特有”或“學科專屬”。語文學科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既是本學科學生發展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具有跨學科特征的人的素養。歷史學科要求樹立和發展的“唯物史觀”應該是各科教育共同秉持的基本價值觀。地理學科提出的“人地協調觀”也具有跨學科的特征,充分體現在英語學科提出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主題范疇中。
總之,核心素養本質上是一種跨學科、跨課程、跨學段、跨項目、跨任務之通用素養和綜合素養,含認知性素養和非認知性素養,但可以通過學科教育、課程教學、學段學習、項目式(化)或任務型跨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等方式,有效培養和逐步提升。
由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領銜研制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在廣泛深入研究主要國際組織和國家提出的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林崇德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遴選和界定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即“21世紀中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林崇德,2016)。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具有基礎性、整合性、跨學科性和前瞻性等特點,立足中國教育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分體現了多年來黨和國家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領域。文化基礎體現人的文化性,把文化視為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強調“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自主發展體現人的自主性,把人的自主性理解為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社會參與體現人的社會性,在個人價值實現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之間建立聯系。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與實踐創新,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與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同時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要求“發展素質教育”“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深入發展素質教育而研制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理念引領和方向指導。在修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時,英語課標修訂組深入研讀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各項指標,并與其進行了對標,努力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有關素養內涵、特點和表現水平的描述有機融入英語課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
例如,語言能力素養要求學生能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知識以及各種策略,在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具有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語言能力素養有助于學生提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文化意識素養要求學生理解中外文化,鑒賞優秀文化,具有時代新人應有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文化意識素養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思維品質素養要求學生能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達到一定的層次和水平;思維品質素養有助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學習能力素養要求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具有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能力素養有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英語課程旨在發展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充分體現在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等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表現維度、核心指標和基本要點。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英語課程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是整體教育與課程教育、基本原理與具體原則、上位要求與下位體現的關系,在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育才內涵上是一脈相承的。英語課程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既體現本課程獨特的重要觀念、思維方式、實踐技能、價值追求,同時又體現具有跨學科性質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契合。英語課程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了義務教育學段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機融入義教課標中,對于英語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的凝練起到引領作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英語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前者要通過后者得以在課程中體現和落實,后者又受前者的指引和規約,兩者的內涵是一脈相承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的內涵體現文化基礎和社會參與,學習能力體現自主發展,思維品質體現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進步應具備的共同核心素養,英語課程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以此為指導,關注中小學生基礎性、綜合性的素質。
林崇德. 2016.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推薦書目:《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教師指導 英語》
本書主編:梅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