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虎共存
摘 要:最近,一段老虎沖撞民宅鐵柵欄的視頻在網上掀起熱議。在大家慶幸視頻中的張大爺沒出事的同時,也惋惜有一位村民被咬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表示,如確認為野生東北虎肇事,將立即啟動保險理賠程序,為傷者墊付醫療費用。但是人們普遍更擔憂的是,類似的老虎傷人事件是不是還可能發生?野生動物保護和村民正常生活之間的沖突,該如何得到更妥善的平衡?
新華網:
東北虎進村,未來人與虎如何更好相處?
東北虎是全球瀕危大型貓科動物,也是我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不僅是生態群落的頂級捕食者,也是棲息地健康的指示物種,在調節食物鏈、平衡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未來,如何讓人與虎更好地和諧相處?
國家林草局貓科動物研究中心主任、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張明海說,應當加強對東北虎在不同季節遷移活動的分布、路線等規律的監測,以此作為依據,及時對人與虎可能出現沖突的區域進行預判、預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他同時認為,要繼續加強對東北虎棲息地的生態保護修復,特別是做好東北虎遷移廊道的恢復,努力讓東北虎在更好的活動空間里“安居樂業”。
做好野生動物致害補償,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著野生動物保護成效。
在此次的東北虎進村傷人事件中,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已啟動保險理賠工作程序,協調保險公司派出工作組前往現場協助地方林草部門開展勘查工作。保險公司和鄉政府已為受傷村民墊付了15萬元前期治療費用。
專家表示,未來要繼續妥善處理好人虎沖突,建立健全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機制,努力維護受損群眾的利益。
澎湃新聞:老虎又進村了,人虎共存的理想狀態是什么?
在過去數十年間,由于邊境線鐵絲網阻隔,包括虎豹在內的大部分野生動物想實現跨境,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為此,近年來,經過中俄兩國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共同努力,國家公園管理局會同邊境管理部門,在邊境線上專門為野生動物打開了“口子”。
同時,在虎豹國家公園所涉及的核心區域,“虎豹出沒,入山危險”的警示牌在路邊隨處可見。但科研人員在這里的鄉村公路,乃至一些主干道邊,所布設的紅外相機都能記錄到虎豹活動的大量照片。 公眾用手機拍到車外路邊的老虎,這正反映了老虎數量的增加。
“人虎沖突”只是偶發,“人虎共存”才是常態。百萬年以來,老虎和人類一直共存于地球之上,只不過隨著人類的發展,老虎和其他野生動物都在被迫退卻。如今老虎回來了,它標志著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正在逐漸恢復原本的自然面貌。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把老虎趕回去,而是進行更善意、更科學的引導。比如,在適合它們生存棲息的主要區域內,適當降低人類活動,把更多的自然環境留給野生動物。讓人聯想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成功開展生態旅游的地區。在東非大草原,人們可以乘坐敞篷越野車欣賞非洲獅、豹、獵豹和斑鬣狗捕食;在印度,人們可以觀賞孟加拉虎、豺、胡狼獵捕野豬、水鹿、斑鹿和葉猴。
在未來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這樣的場景也并非沒有可能。在公園的邊緣區域,適當開發一些生態旅游活動,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也讓更多游客能觸摸到大自然的深處。這或許也是未來探討人類與老虎、與更多的野生動物共存的一個方向。
大河網:走好人與老虎“和諧共生”的雙贏之路
東北虎的回歸,做好“三防”是應對之策。東北虎和居民的“相遇”,警示我們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被驚嚇困住腳步。因此,我們要通過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聯防”進行有效應對,務必將“三防”工作抓實、抓細、抓好,真正將其落到實處,確保東北虎和老百姓安全,實現雙贏的保護目標,促進人類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首先,要敲響人虎共生的邊緣地帶是“龍潭虎穴”的警鐘,增強公眾的防范意識,提高“緊急避險”防范技能。其次,要通過設立更多的東北虎保護區,讓虎類擁有充足的棲息地,主動遠離我們的村莊和生活區。再次,要加強虎豹生態環境監測的頻次和力度,精準觀察老虎活動,做到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此外,對于受到老虎攻擊造成家畜和人員傷亡的,要及時啟動保險理賠工作程序,努力為受到傷害的群眾提供最及時最有效的關愛與幫助。
“我們要取得怎樣的生態效益,同時要承受怎樣的經濟損失,這兩者需要結合在一起考慮。”我們要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強化“人虎共存”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探索實踐,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中國生態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紅星新聞:“非必要不擊斃”,如何從人虎沖突中學會人虎共處
首先,更科學、精細化的保護行動勢在必行。以更全面準確的野外調查與種群監測為基礎,優化野生動物保護地區劃,建設更完整的生態走廊,建立覆蓋全面的監測預警系統,才能在源頭上實現有效隔離,減少沖突誘發因素。
其次,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并保障落實到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人虎沖突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確保相關人員熟悉應急處置流程,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同時,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應急處置合力。相關部門應提前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確保在發生人虎沖突時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置,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針對性的科普宣傳亟待加強。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更側重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就現實而言,人與動物的相處方式是需要豐富的內容,比如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和安全防范常識。同時對保護工作人員、周邊居民以及從事野外作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掌握正確的應對方法和避險技巧。應在野生動物可能的活動區域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提醒人們注意安全。
此外,補償工作的推進也意義重大。一方面,應該依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九條,完善地方性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機制,依法依規對因野生動物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進行及時、足額補償。同時,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補償渠道,如政府補償、社會捐贈、保險理賠等,減輕受害者的經濟負擔,有效降低“人虎沖突”發生后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微言微語
@星語自然:西雙版納有野象預警系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有“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這些都可以推廣應用。但人與虎的正確相處方式也是需要推進宣傳教育的。
@答刺罕刺答:感覺還是得人為介入一些野生動物的發展繁育,要不然數量太多了,真不好處理。
@Mass:人從虎的身上索取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而虎,需要的只是不被打擾的山林生活。
@登閬風而緤馬:剛才看了另一位老師的科普,說東北野生虎的數量其實不超過70只,但是老虎活動范圍大,也不排除是外來虎。而且這個勃利縣有縣志以來,就沒有過出現老虎和熊之類的記載,當地在防野生動物這一塊應該是一片空白,這次事件以后應該會出應急預案了,比如加大對山林的巡查和對野生動物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