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高科技發展呈現“人工智能繼續領跑、多個領域加速突破”的鮮明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未來全球科技競爭將更加激烈,風險與挑戰不斷。鑒于此,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進一步提升中國科技的競爭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依然是全球高科技行業的“寵兒”。美國四大數字巨頭(元公司、谷歌、微軟、亞馬遜)繼續看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在該領域追加巨額投資。從2024年初至9月,全球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達到了641億美元,占全球風險投資總額的近1/3。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帶動下,半導體技術創新與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階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對算力要求巨大,由此刺激了以英偉達為代表的高端圖形處理半導體(GPU)公司持續發力創新,這些公司在GPU成品、成套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解決方案、超級計算平臺等方面均實現重大突破。各國加速新建或改造全新的計算中心,以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產業的算力使用需求。
人工智能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共同驅動能源科技加速發展。由于人工智能行業對電力需求巨大,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SMR)技術受到更大支持。與傳統的大型核電站相比,SMR具有“設計簡化、本質安全、建造速度快、部署地點靈活”等優點。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快,綠色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壓力持續增大,誘使世界各國加快新能源的科技研發與商用落地。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包括陶氏、通用電氣、三菱重工、西門子等在內的跨國重工巨頭展示了一批與氫能、碳捕集、儲能等相關的技術方案。更值得關注的是,科學家正在全力攻克小型核聚變技術。2024年6月,中國一家受到多個跨國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宣布,其首個高溫超導托卡馬克(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裝置已經投入運行,并成功實現等離子放電。國際原子能機構披露,全球目前有70余個核聚變實驗裝置正在運行中。
量子科技進入新的政策加持與研究突破階段。近年來,量子科技成為全球主要大國高度關注的前沿科技領域。在該領域,英國、法國、美國、中國、日本等處于較為領先的位置,于2024年出臺了若干具有較重要意義的政策或實現技術突破。1月,一家具有英國牛津大學背景的科技初創企業將其開發的量子計算機(代號Toshiko)部署到東京某商業數據中心,開始提供量子計算云端服務。3月,法國啟動“比鄰星計劃”,正式開發通用量子計算機原型機。美國國會在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中,要求國防部新建一個試點項目,力爭在兩年乃至更短時間內部署量子計算能力。5~11月,中國的潘建偉、郭光燦、薛其坤院士團隊宣布在量子網絡、量子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在2024年國際密碼學會議上發表報告,認為量子科技的迅速進步對基于傳統計算機的加碼方法構成了巨大挑戰。

生命科學持續獲得進展,并通過加速借力人工智能技術取得更大突破。2024年春夏之交,權威科技傳媒《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兩項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列入2024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即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激動劑類減肥療法誕生和全球首款基于CRISPR技術的基因編輯療法獲批上市。一些事實表明,生命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結合的趨勢愈發明顯。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維克多·安布羅斯和加里·魯夫昆,因其發現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轉錄后基因調控中的作用,而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需要龐大的計算能力與數據作為支撐。無獨有偶,獲得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也是因其將計算工具或人工智能模型引入蛋白質結構研究,大大提高了人類對蛋白質的認識能力。這標志著科學界已經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化學、醫學等基礎科學跨越式發展的全新利器。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科技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雖是科技大國,但非科技強國,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不容低估。首先,在全球數字鴻溝、技術鴻溝持續擴大的歷史大背景下,科技實力對于國家間競爭的意義進一步上升,科技“卡脖子”會對國家整體實力與經濟平穩運行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其次,在地緣政治強勢回歸的情況下,美西方在半導體、大數據、量子科技、核能、航天航空、生命科學等尖端科技領域,將繼續對華施行打壓遏制,并呈現步步升級的態勢。再者,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風險為典型代表,科技發展背后的倫理、治理問題愈發嚴重,但相應的國際社會協調治理能力卻在繼續退化。
基于不斷增大的風險和挑戰,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既要對基礎性學科予以持續性的投入,久久為功,力爭在未來實現厚積薄發;也要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領域加強攻關,爭取盡早實現突破,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爭奪更大的話語權。對于美西方國家以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為借口,在科學研究領域劃界筑墻的逆動潮流,要態度鮮明地加以反對。堅持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態度聚集全球優質人才與研究資源,打造高水平的全球科技合作創新樞紐,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網絡中的戰略地位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