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通過“發現知識的聯系—發現方法的貫通—發現思維的融合”,建立結構化的知識脈絡,實施結構化的教學方式,實現結構化的素養發展,展現學生真實而完整的學習過程。通過知識的結構化,促進教學的結構化,最終形成思維的結構化,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個性化的學習全過程,發現知識內在聯系、方法相互關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獲得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發現數學;知識關聯;方法貫通;思維融合
“發現數學”教學研究是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旺莊實驗小學近20年來數學課堂改革的重點,學校形成了“發現數學”的教學主張,旨在讓“發現”發生在數學學習中,給學生一雙“慧發現”的眼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經歷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提出,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即通過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數學方法和數學規律的過程。通過“發現知識的聯系—發現方法的貫通—發現思維的融合”,建立結構化的知識脈絡,實施結構化的教學方式,實現結構化的素養發展,展現學生真實而完整的學習過程;通過知識的結構化,促進教學的結構化,最終形成思維的結構化,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個性化的學習全過程,發現知識內在聯系、方法相互關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獲得能力和素養。
一、發現數學知識的關聯,建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發現數學強調學生用整體的、關聯的、發展的眼光來學習數學,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一個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知識體系是結構化教學的起點與目標。在發現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在整個數學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以及數學知識的產生與來源、結構與關聯、價值與意義,并將所學知識按邏輯關系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教師要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數學概念、原理及法則之間的聯系,深入理解其內涵與外延,形成有意義的知識結構。
(一)明確學習目標,梳理知識脈絡
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的結構和框架,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問中引發學生學習整體內容,激發學生的內驅動力和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方向與目標。學生圍繞學習目標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各個知識背后的原理與聯系,也可以利用“知識思維圖”將復雜的知識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將知識點串聯成網,清晰地展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層次結構與邏輯關系。這樣形成的知識脈絡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更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理解概念本質,建立知識結構
深刻理解與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是知識建構的基石。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外在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內在邏輯和本質特征。在發現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歷史背景、演變過程,從知識的源頭上理解概念本質,在比較關聯中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把握數學知識的生發點、生長點、生成點。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概念本質”這根主線,讓數學知識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幫助學生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構建穩固的知識結構,將其進一步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小數的意義”一課,小數的知識在蘇教版教材中是分兩段來教學的,先是三年級下冊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再是五年級上冊深刻學習小數的意義。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整數、簡單的分數和小數的認知經驗,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結構化視角來深入理解小數的意義、小數與整數和分數之間的關聯。基于這樣的學習目標,教師要利用“數是對多少個單位的表達”這一核心概念來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先從“計數單位”的角度來認識小數,借助米尺這一具體實物,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認識小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就是0.1,幾份就是幾個0.1,認識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就是0.01,幾份就有幾個0.01,是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再到平均分正方體來整體認識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等。最后,教師抽象概括為:把“1”不斷平均分就能得到0.1,0.01,0.001……把“1”不斷累加就能得到10,100,1000……讓學生感受到數的認識就是計數單位的累加或細分(如圖1)。
“計數單位”這一核心概念打通了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關聯(如圖2),使學生理解了數知識的一致性,同時也架起了“數與運算”的橋梁,為學生學習小數的四則運算做好鋪墊,進而發展學生的數感及符號意識。
二、發現數學方法的貫通,完善結構化教學過程
發現數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強調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比較、推理與交流、歸納與分享等能力。發現數學學習的方法與探索、學會如何發現的方法是結構化教學的具體與實踐。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還要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并做到方法遷移,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實現融會貫通。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具有“情境串、問題鏈、能力場”的結構化教學過程,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引導與訓練,關注不同方法之間的橫向聯系,引導學生發現不同領域數學方法的共通之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創造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一)把握教學過程,領悟數學思想
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推進整體設計教學過程,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教學內容,沿著“學科—學段—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與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來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立足整體觀念的視角,從社會生活、科學和學生已有經驗等方面入手,圍繞學習任務,創設真實的“情境串”,設計合理的“問題鏈”,聚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探索、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領悟數學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二)遷移綜合拓展,貫通方法結構
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遷移發現的方法和能力,教師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實際情境,舉一反三,獲得會發現的能力,理解數學的價值,培養綜合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設計有層次性、指導性、探究性的綜合應用活動,給學生提供探索、討論、實踐、調查和解決問題的各種機會,幫助學生獲取學科的概念認知、掌握的學習方法,形成遷移拓展運用的“能力場”。面對新的問題或任務,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對問題進行探索,從而貫通學習方法,多樣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品格。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分數乘分數”一課,教師先要引導學生理解的是分數乘法的意義:一方面,它表示求若干個相同分數的總和,這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表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擴展了整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是小數乘法意義的延續。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有助于學生領悟乘法運算的一致性,從一致性的角度來整體設計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以結構化的學習任務來理解“所有的運算都是單位的操作”這一核心計算方法。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結構化、進階化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關聯性的任務操作探究中積累方法經驗,理解數與形的關系,貫通分數乘法與整數乘法、小數乘法之間的一致性關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算能。
任務一:知識勾連,理解意義。
1.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500平方米,2小時耕地多少平方米?
2.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500平方米,[35]小時耕地多少平方米?
3.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12]公頃,[35]小時耕地多少公頃?
列出算式,比較以上三道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為了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教師設計以“倍數”知識為基礎的任務,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轉化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讓學生理解用乘法計算及分數乘分數的意義,以“倍數”統領體現乘法意義的一致性。
任務二:多元表征,理解算理。
1.猜想:[12×35]可以怎樣計算?試著算一算。
[12×35]=?
2.驗證:通過畫圖或聯系整數乘法的道理來驗證你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
3.結論: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4.聯系:分數乘法與整數乘法、小數乘法有哪些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教師強調學習方法的開放性和批判性,讓學生經歷推理的過程,重視多種方法的對比與優化,探索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學生通過圖與式的比較(如圖3),式與式的推理(圖4),讓學生經歷“再發現”的過程。學生從“計算單位的操作”的核心要點推理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和算法:分母乘分母產生新單位,分子乘分子得到單位的個數。這與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在計算中的道理上是一致的(如圖5),建立起乘法計算的方法結構。
最后,教師通過“任務三:基礎練習、綜合運用、拓展提升”,讓學生鞏固遷移學會的計算方法,并讓學生聯想:分數乘法與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在算理上有一致性,都是“計數單位乘計數單位個數的運算”,那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之間有一致性嗎?進一步凸顯方法之間的貫通,讓學生結構化地理解數的運算的一致性,從而建立起運算的方法結構。
三、發現數學思維的融合,實現結構化的素養發展
發現數學凸顯思維結構的孕育與發展。學生會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夠運用多種策略直觀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并能理性地表達與交流推理的過程,通過數學學會思維的融合,這是結構化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數學思維的融合就是將數學中的不同思維方式結合使用,從多個角度、多種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數學學科內部各種思維方式的融合,更要關注數學思維與其他學科思維方式的交叉融合。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整合,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與價值,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表現,全方位促進學生素養發展。
(一)強化學科整合,思維能力系統化
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教師應強化學科整合,促進學生思維的系統化發展。數學思維作為理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數學學科中占據核心地位,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能產生較大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利用信息技術或工具設計完整可行的活動方案,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思維方式有機融合,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形成更加完整、關聯的知識體系和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思維體系。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跨學科的背景下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關鍵要素;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明晰關系和規律,提升思維能力。
(二)重視總結評價,思維品質結構化
基于發現數學的結構化教學重視總結評價,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地總結評價,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數學思維上的不足與錯誤,調整自我學習策略。教師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其思維品質的持續發展。教師要設計過程性總結和全課總結,讓學生進行反思,發現思維的完整性,通過總結提煉出有效的思維方式和策略;依據學習目標實施多元評價,通過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二學段“綜合與實踐”領域主題活動“曹沖稱象的故事”,語文課上,學生已經了解了曹沖是如何稱象的,贊揚了曹沖的聰明與智慧。數學課上,學生再來學習“曹沖稱象的故事”,教師需要讓學生會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稱量策略的數學原理,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感悟“等量的等量相等”“總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的基本事實。因此,“曹沖稱象”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數學、語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
教師設計“故事引入,提出數學問題;實驗操作,感悟轉化思想;具身體驗,應用等量代換;拓展升華,豐富關聯成長”四大環節,讓學生在跨學科主題活動中展開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從“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讓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步驟和方法,并提出關鍵問題:為什么大象的質量就等于石頭的質量呢?其次,圍繞關鍵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稱象”的實驗操作,體會“船”作為中間量的關鍵作用——因為“大象的質量=船排開水的質量,石頭的質量=船排開水的質量”,所以“大象的質量=石頭的質量”。學生通過推理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的數學原理,通過操作明白“大象的質量=小石頭+小石頭+……”“總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的思想,充分感悟將不能直接測量的大象轉化成可以測量的石頭的“轉化思想”。再次,學生通過自制一桿秤,用已知質量的物品作為測量工具,想辦法測量數學書的質量、稱出一枚回形針的質量,直觀感受等量代換的過程,培養量感。最后,教師展示先進的測量工具,讓學生感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體會不同的轉化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及時進行過程性反思及全課總結,可讓學生深刻理解兩個數學原理及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教師采用表現性評價跟進的方式,對每一個小組、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可促進學生“四基”的發展和“四能”的生成。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整合學習,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運用數學原理進行推理,積累度量的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的價值。發現數學思維與跨學科思維的融合,能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數學與社會的關聯,發展思維能力,形成思維品質,生長數學素養。
基于發現數學的主題單元教學,重視發現知識的邏輯結構,培養學生的方法結構和思維結構,尤其重視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學生經歷結構化的教學活動,通過“看—做—說—聯”的方式實現發現數學概念本質,拓展知識結構,完善認知結構,發展素養結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孫云.結構化視角下“計算主題”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踐:以“分數乘分數”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3(17).
[3]錨定核心問題滲透轉化思想:以數學主題活動“曹沖稱象的故事”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4(2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