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長河中,“躬行實踐”這一家風理念,始終閃耀著智慧與光芒,引領(lǐng)著無數(shù)家庭走向輝煌。
在《說文解字》中,“躬”以“躳”字收入:“躳,身也。從身,從呂。”指人的身體,表示自身、親自、親身。“躬行”指身體力行。
“躬行實踐”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道理,更要身體力行,將所學、所悟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
清代教育家彭端淑《為學》一文影響至今。他通過四川貧富二人朝拜普陀山的故事,講了一個道理:“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彭端淑生于四川丹棱一個富庶家庭。祖父彭萬昆為明末懷遠將軍,清初為簡州(今四川簡陽市)判官,以軍功勇著授四川都督僉事。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為舉人、知縣,父親彭珣是康熙時的貢生。彭珣親力親為地教授和督促兒子們學習,7個兒子全部中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彭端淑。
彭端淑青年時侍奉祖父彭萬昆,經(jīng)常受其教誨:“汝輩當體先志,崇實黜浮,又宜力學,勿自棄。”
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下,彭端淑10歲能文,12歲入縣學,先后考中舉人、進士,與弟肇洙、遵泗并稱“丹棱三彭”。
入仕后,彭端淑遵祖父“崇實黜浮”的家訓,為官務實有為。在任吏部主事期間,彭端淑辦理了許多棘手的工作。尤其為人稱道的是,彭端淑初到廣東肇羅道任按察使,就面臨當?shù)?000多件積案,他非常高效地處理完了。
1747年,彭端淑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深得主考、吏部尚書劉統(tǒng)勛賞識。同事們也都認可他的水平,對他的推薦很信服。河間才子紀曉嵐就在這次鄉(xiāng)試中被彭端淑發(fā)現(xiàn),拔薦為解元。
彭端淑62歲辭官回川,受聘為錦江書院掌教并兼任山長,把“崇實黜浮”的家風推廣到書院,使書院名師云集、人才輩出,對清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復蘇有開山之功。
我國歷來推崇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是躬行實踐家風的理論基礎(chǔ)。從“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到“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莫不強調(diào)躬行實踐的重要性。
落實到每個家庭上,如何培育躬行實踐的家風?
躬行實踐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最重要的是學習,甚至教育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好好學習”。2022年9月,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獨立課程。這是一種培養(yǎng)務實接班人的方法,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社會需要的是肯干、能干、實干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者。
在躬行實踐中,孩子能不斷磨礪心性,促進對生命的感悟與珍惜。比如,有的家庭定期搞勞動日,讓孩子和大人流流汗、聊聊天,為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出力。通過“勞力”達到“勞心”,體會勞動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教育的目標便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fā)展進入戰(zhàn)略機遇和風險挑戰(zhàn)并存的時期,迫切需要全社會“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在實干中打開一片新天地,就從培樹躬行實踐的家風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