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至1957年,筆者的父親江濤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工作,先后任作戰處副處長和情報處處長。他的直接領導是志愿軍首任參謀長解方。父親在那時的日記本上,有10處記錄了解方參謀長的活動與指示。筆者從父親的日記本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人物志》中看到,解方參謀長既深受彭德懷司令員等首長的贊賞,又廣受志司機關干部們的敬重。
解方(1908—1984),吉林省東豐縣人。1930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任東北軍第51軍參謀、副旅長、師參謀長。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國性抗戰時期,于1941年到延安,任中央軍委情報部三局局長,中共中央黨校軍事訓練班秘書長,八路軍120師358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兼參謀處處長、遼北軍區副司令員、遼寧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12兵團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副軍長,中國人民志愿軍參謀長,軍委軍訓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高等軍事學院教育長、副院長,后勤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黨的七大代表。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次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組建。剛參與完成解放海南島戰役不久的第40軍副軍長解方,被任命為第13兵團參謀長。他向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洪學智報到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戰前準備工作。短短的一個多月,他就掌握了所屬部隊的人員編制與裝備情況,考察了鴨綠江沿岸的地理環境,搜集了朝鮮戰局的軍事情報,分析了敵、我、友的綜合力量。解方認為:在美軍攻占全朝鮮、直接威脅我國東北后再做反擊,不如盡快出兵,爭取主動,配合朝鮮人民粉碎敵人的侵略陰謀。
8月31日,鄧華決定由解方執筆,向中央軍委起草報告:建議空軍參戰,增加參戰部隊,給部隊增配高射炮和反坦克武器,加強后勤保障機構,派情報干部先入朝偵察情況等。黨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視并贊成這個報告,電令第13兵團在9月底前做好戰前準備。
解方擬定了戰前動員與訓練方案,部隊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準備工作。10月9日,解方參加了彭德懷在沈陽主持的志愿軍軍以上干部會議。他建議:1.為防止敵機轟炸,部隊入朝時在鴨綠江邊集結,于夜間由安東(今丹東)、長甸、輯安(今集安)分三路秘密過江。2.部隊入朝后難以就地補給,應有計劃地做好完全靠國內后勤供應的準備。彭總贊賞并采納了解方的建議。
1950年10月25日,在志司的第一處駐地——朝鮮大榆洞,彭總宣布了中央軍委命令:第13兵團司令部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任命解方為志愿軍參謀長。
解方倍感責任重大,當務之急是盡快組建志司機關。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由180人組成的志司機關邊戰斗、邊組建。
志司機關包括作戰處、情報處、通信處、管理處、軍務處、機要處、直工處7個正師級單位。在第一次志司干部會議上,解方布置工作、明確任務、提出要求。他指出:志司是整個志愿軍的首腦機關,是彭總的參謀部,各項任務完成得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抗美援朝的勝敗,每個人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責任的重要性。
志司干部主要由兩套人馬組成,既有原第13兵團司令部的原班人馬,又有彭總從北京帶來的部分干部,還有少數從東北軍區抽調的同志。這些干部大都經歷了槍林彈雨的考驗,政治思想堅定、作戰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在任命各處的領導時,究竟讓誰唱主角呢?解方考慮自己來自13兵團,熟悉13兵團的干部,決定從團結大局出發,任命彭總帶來的干部擔任正職,13兵團的干部擔任副職。他利用作戰間隙,逐個找13兵團的同志談話:完成任務靠什么呢?首先是團結,要靠全體同志的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相互協作。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部隊,戰友之間暫時不熟悉,給工作帶來不便,但只要全體同志緊密團結、同心同德,擰成一股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先把丑話說在前頭,如果有人不顧大敵當前,鬧意見、搞糾紛、破壞團結、影響工作,我絕不輕饒。解方三言兩語就做好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同志們說:解參謀長把我們大家的心合在一起了。
為科學有效地執行志愿軍首長的命令,避免具體工作中出現撞車、扯皮現象,解方要求志司機關干部按照各自工作的性質,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每個處、科和崗位明確規定職責范圍、具體任務,要擬訂條例、上報審批、匯編成冊、照章辦事。大家各司其職,保證了工作的條理性、計劃性、時效性。

解方制定了“嚴、細、快、準”四字工作標準。“嚴”即服從命令聽指揮,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細”即過細地完成首長交給的每項任務,不能有半點粗枝大葉。“快”即要迅速、及時,不得貽誤戰機。“準”即準確地上呈下達,絕不容許影響指揮員的正確判斷和作戰指揮。
解方要求志司干部精通業務,“讀、記、算、寫、畫、傳”樣樣都要過硬。他這樣要求下屬,自己也帶頭這樣做。他向彭總匯報時,總是以精煉、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時間、地點、數量、方位等都準確無誤,從未出現大概、可能、差不多之類的模糊概念。他對參謀們起草的作戰文書,總是親自修改,認真核實,連錯字、標點符號也不放過。他經常起草電文或口述作戰命令,總以迅速與準確贏得眾人的贊許。
在解方的主持下,志司機關很快成為指揮靈活、戰斗力強、效率很高、團結一致的戰斗集體。
志愿軍入朝后,解方一直陪伴在彭總身邊,善于領會彭總的意圖,堅決執行彭總的命令,很快贏得了彭總的信任和器重。彭總每次策劃戰役、調整部署時,常說:叫“諸葛亮”來談談情況。這個“諸葛亮”就是指解方。
作戰處是志愿軍首長能參善謀的助手,主要任務有:1.研究敵、我、友的部隊編制、武器裝備,熟悉戰區的兵要地理、氣候變化,分析、掌握瞬息萬變的戰況,及時向首長報告。2.根據上級的意圖擬制具體作戰方案,向各部門和各部隊傳達上級指示和命令,檢查貫徹落實的情況,組織協調部隊的集結與行動,擔負武器裝備的分配與調整任務。3.組建作戰指揮所,并部署工作、明確任務等。如:鄧華指揮所、韓先楚指揮所、東海岸指揮所、西海岸指揮所等的建立、部署等。4.組織部隊輪換、軍事訓練、參謀培訓等。志司在朝鮮期間共駐過6個地方,駐地的選址、轉移、安置也由作戰處負責。
在準備第二次戰役時,彭總根據敵我雙方的態勢,決定采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解方深刻領會彭總的作戰意圖,向作戰處口述命令,制定周密、詳細的作戰方案,布置各部隊的具體行動步驟。戰斗打響后,在敵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后,我軍部分兵力逐步減少阻擊時間,佯裝邊戰邊撤,有意丟棄破舊槍支器材,使敵軍錯誤地認為我軍戰斗力不支,潰不成軍。敵軍便瘋狂地加快進攻速度。我主力部隊撤至崇山峻嶺之中,嚴密偽裝隱蔽,布下天羅地網,取得了殲敵3.6萬余人,戰線推至三八線的戰果,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解方非常重視軍事情報的獲取與部隊偵察的工作。志司機關有段時間未單獨設立情報處,僅在作戰處下設立了情報科。后經解方提議與具體落實,志司單獨組建了情報處。

軍事情報是指揮作戰的依據。情報處的主要任務有:1.建立全線觀察體系,組織一線部隊在陣地前沿建立全方位觀察所監視敵人。2.開展滲透潛伏偵察,選派機智勇敢的偵察員,潛伏到敵人前沿陣地獲取情報。3.開展全面偵聽工作,以報話機、無線電話、收音機、電臺全天候偵聽,搜集敵密碼本、地圖、作戰部署等軍事文件。4.審問俘虜獲取敵軍作戰部署、主官信息、部隊編制、武器裝備等情報。5.破獲敵特分子。
解方領導情報處的干部分析研究搜集到的情報,及時上報彭總,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深入細致的情報工作,使解方對敵軍了如指掌。我軍打敗美騎兵第1師后,有人對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軍為何叫“騎兵”疑惑不解,解方告訴大家:美騎兵第1師的稱謂,源于該師在二戰以來能征善戰。雖然騎兵后來改成了陸軍,但該師即使全部改為機械化裝備后,沒有馬了,仍保持其“榮譽”未改番號。他們的臂章上仍保留著馬頭符號。但這支“常勝馬頭師”,卻是我志愿軍39軍的手下敗將。解方的一席話,把在場的人都說樂了。
第一次戰役發起前夕,朝鮮戰局瞬息萬變。由于情報工作到位,解方胸有成竹,向彭總匯報戰況時,從敵軍向北進犯的戰略戰術,講到敵人推進的路線和速度;從各路敵軍的兵力、裝備,講到途經的地形、地貌;就連時間、地點、方位和敵軍主官的姓名、特點都說得清清楚楚。在討論作戰方案時,解方具體分析敵我雙方的強弱之處,建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我軍善于夜戰、近戰、穿插迂回、分割圍殲的長處,避開或減少敵軍空中和炮火優勢的威脅,靈活機動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解方的詳盡報告和具體分析,為彭總正確的指揮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這場戰役共殲敵1.58萬人,粉碎了敵人企圖于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美夢。
我軍在開展情報工作的同時,注重防止敵人獲取我方情報。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雙方司令官見面,彭總的出現使美軍司令官大吃一驚。兩天后回到志司駐地,一貫不茍言笑的彭總到情報處笑著說:“我們志司機關不錯嘛,工作得好,保密也好。打了十個月的仗,美國還不知道我彭德懷在朝鮮呢。什么美國情報厲害,也不過如此。”
彭總說:“朝鮮打仗,一是打通信,一是打后勤。”現代戰爭作戰空間廣闊,部隊高度機動,軍事信息量大,戰機稍縱即逝,要求通信聯絡必須具有快速反應能力。
解方深知通信聯絡對于保證戰役勝利的重要性。抗美援朝初期,敵軍的裝備現代化,志愿軍的通信設備落后,技術人員奇缺,而惡劣的地理環境使通信聯絡更加困難。為提高通信的時效性、穩定性、可靠性,解方親自向中央軍委通信部建議,盡快改善志愿軍的通信器材,得到國內各方的大力支持。他統一部署志司與各部隊的通信臺、通信網,強調綜合運用通信設施,戰斗打響后指揮員親自上機講話,必要時可越級聯絡。
打陣地戰時,我軍的主要通信手段為有線電通信。打運動戰時,我軍各種通信手段并用,以無線電通信為主。特別是我軍防御部隊退守坑道時,無線電成為主要通信手段。解方召開各軍參謀長會議,要求提高通信聯絡的及時性和保密性,要求通信處將常用的軍事用語擬定成新的暗語和代號,地名使用代號,指揮員使用雅號,暗語由原來的20多條增加到200多條。
每次戰役打響后,為保證彭總指揮暢通無阻,解方命令通信處領導和參謀聯合辦公,開通所有通信設備,日夜堅守在作戰室,傳達彭總作戰指示,溝通上下聯系。
第二次戰役中,1950年11月27日下午6時,志愿軍113師接到次日拂曉趕到三所里阻擊敵軍的命令。初冬惡劣的天氣,月黑風高的夜晚,地勢險要的山路,連續作戰的部隊,在十幾個小時內僅靠兩條腿走完72.5公里,絕對令人震驚,但這卻是整個戰役成敗的關鍵。113師的進展是彭總關注的焦點。次日凌晨,預計113師快到達時,解方命令各電臺、報話機對準113師同時開通。早上8時收到113師用無線電暗語發來的“先敵五分鐘占領三所里”的信號后,解方立即把這一喜訊報告給彭總。彭總十分興奮,當即命令113師像鐵釘一樣釘在那里,38軍其他主力迅速靠攏。解方立即用暗語傳達了彭總的命令。他看看手表,整個聯絡過程僅用時5分鐘,既匯報了該師的位置、報告了敵情、請求了任務,又傳達了彭總命令,創造了當年通信速度的奇跡。下午3時,解方幾次與113師師長通話,實時掌控戰局,這場戰役打得十分漂亮。
第四次戰役時,由鄧華指揮的東線部隊預計于1951年2月11日晚向橫城方向實施反攻。由于無線電話在戰役打響前不能使用,彭總與鄧華交換作戰方案只能靠電臺聯系。電文比較長,為不貽誤戰機,解方果斷改變發電報正常程序,命令作戰、機要、通信、電臺人員同時上崗,每崗均兩人值班。彭總口述一組,就擬一組、譯一組、傳一組,一刻不停地流水作業,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任務,確保戰役按預定計劃發起。解方給這種高效方法起名叫“救火車”。
第五次戰役后,彭總思考志愿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應如何進行時,深感當時戰局需向毛主席當面作詳盡的匯報,以便黨中央、毛主席指示下一步的戰略方針。彭總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解方。
1951年5月27日,解方回到北京,向毛主席匯報了第五次戰役的情況和彭總的想法。毛主席肯定了彭總的意見,并指出:志愿軍的作戰任務需消滅美、英軍的幾個師才能解決。要用不斷輪番作戰、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好比“零敲牛皮糖”。我每個軍每次以徹底殲滅敵人一個營為目標,有機會就打。如此輪番作戰,在夏、秋、冬三季削弱敵人,明春則可組織大規模攻勢。應加強政治工作,將朝鮮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向全體干部戰士講清楚,讓他們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同時應指出勝利的條件,克服困難,戰勝困難。黨中央完全同意志愿軍“統一集中,減少層次,精干組織,提高效率”的原則。
解方將毛主席的上述指示內容寫成電報,請毛主席簽批后,立即發給彭總。這封電報對志愿軍在第五次戰役后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特別是“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使志愿軍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情況下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向大的殲滅戰過渡,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為貫徹“零敲牛皮糖”的戰術,解方建議:敵已有大縱深堅固設防,我軍以現有力量攻擊將傷亡和消耗很大。相反,如敵脫離陣地向我進攻,我以現有裝備和力量即可打垮敵人,并將其部分殲滅,代價會較小。彭總非常贊賞解方的直言,發布了防御作戰的命令。

為及時了解部隊的進展情況,便于召見前線各軍指揮員來志愿軍總部匯報,彭總要求志司機關緊跟部隊前進的步伐,迅速向南移動,選定在距離前沿陣地很近的地方。在整個抗美援朝過程中,志司共有6處駐地,分別是大榆洞、玉泉站、君子里、上甘嶺、空寺洞和檜倉郡,有的駐地距離前沿陣地僅有20公里。
解方日夜關注志愿軍總部特別是彭總的安危,不允許有絲毫疏漏。志司機關還好說,遭遇敵機空襲,解方一聲令下,同志們就會立即行動,但彭總可使他為難了。敵機在頭上盤旋,彭總照樣聚精會神、鎮定自若地看文件、查地圖、想問題,甚至敵機轟炸時讓他躲一躲也難。
在麥克阿瑟發起“圣誕節攻勢”前的一天黃昏,哨兵發現美軍飛機在志司上空盤旋。解方判斷敵機已經發現志司駐地,次日可能來轟炸。他立刻報告彭總,建議召開會議布置防空。但彭總根本沒把敵機放在眼里,一邊看地圖一邊說:“怕什么?有馬克思在天之靈保佑,我彭德懷命大著呢。要開會,你們自己開去吧。”解方無奈請示了鄧華和洪學智,布置全體人員次日凌晨3時吃飯完畢,4時疏散進入指定的防空區域。
第二天凌晨,志司機關疏散完畢,彭總卻不愿進防空洞。解方和大家心急如焚。他向身材魁梧的洪學智求救,眾人連拉帶拽把彭總送進了防空洞。上午10時,敵人的12架轟炸機飛來,投下了大量凝固汽油彈。志司駐地一片火海,彭總辦公室烈火熊熊。如不把彭總請進防空洞,后果不堪設想!
彭總不肯進防空洞實在讓解方傷腦筋,怎么辦呢?只好向黨中央、毛主席討一把“尚方寶劍”。解方把指揮所被炸,彭總不進防空洞的情況如實向黨中央報告,黨中央對此十分重視。周總理很快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來電報指示:一定要注意彭總的安全,并指定解方負責。周總理說:解方同志辦事精細,責任心很強。
智者千慮,難免一失。一次,解方隨彭總在一個廢舊鐵路隧道里指揮作戰,隧道不遠處停著被敵機炸壞的火車。解方預先查看沒什么問題,就回到隧道與彭總研究工作。不料火車末尾一節車皮突然脫鉤,順著鐵路下滑進隧道。洞口衛兵大喊:“不好!”解方聽到喊聲,車皮已快到彭總跟前了。解方立刻奮不顧身地把彭總推向隧道側壁,用身體保護著彭總,車皮擦著解方身后滑過。一場重大事故避免了,解方為安排不周深感內疚。彭總卻說:我們從來沒有把指揮所設在隧洞里,沒這個經驗,怎么會想到車皮脫鉤呢?這件事不能怪你解方嘛!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解方還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參謀長、志愿軍黨委常委、志愿軍軍直黨委書記、朝鮮停戰談判代表等職。他以敏銳的思維、縝密的謀略、超常的智慧、出色的才華,贏得志司機關指戰員的敬重,志司機關在他直接領導下成為堅不可摧、功勛卓著的戰斗集體。解方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和一級國旗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