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日,原名原祥,號破曉,1902年生于湖南省宜章縣栗源堡(今復原村)的一個鄉紳家庭,1920年夏考入長沙大同師范學校英算專修科。在進步思潮的影響下,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大同師范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23年3月,他帶領大同師范學生上街游行,聲援收回旅順、大連運動。自此,他改名為“東日”。1925年夏畢業后,考入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官學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后,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教導師任營、團指導員,后任副團長。
1927年6月上旬,陳東日隨駐扎于衡陽的部隊開往武漢。7月初,隨部隊到達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昌中和里。中共中央軍委負責人周恩來、聶榮臻找陳東日談話,說:“目前汪精衛政府的反革命活動已逐漸明顯,國共合作已近破裂,分家不可避免,武漢很快就要起變化,我們黨只能重新起家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了。”
周恩來還告訴陳東日,廣州“四一五”反革命事變后,中共廣東區委組織了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統一領導東江各縣工農舉行了暴動。東江特委于5月上旬在陸豐縣新田區集中精銳農軍2000余人,組成惠(州)潮(州)梅(縣)農工救黨軍,以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吳振民為總指揮,中共汕頭地委委員、東江工農軍副總指揮楊石魂為黨代表。這支農軍歷經艱難轉戰已進入工農運動仍然蓬勃的湖南汝城縣,并先后派出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前方特委委員陽興光、方臨川等人潛赴武漢向中央請示斗爭方針。陽興光于1927年7月3日到達漢口,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了東江農軍進駐汝城的經過。周恩來對陳東日說:“中央軍委已決定,叫你作中央軍委特派員,同武文元、陽興光一道回汝城,帶領這支農軍速來武漢,聽候黨的調遣。”
1927年7月,中央任命陳東日為中共中央軍事部特派員,派往汝城,任中共前委委員、湖南軍委委員,組織人員在汝城、桂東一帶活動,將粵北和湘南農軍進行整編。
陳東日領受任務后沒有耽擱,于7月9日到達汝城,即向東江農軍負責人吳振民、楊石魂、李芳岐(又名李運昌,時任廣東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第2團黨代表)等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大家一致同意遵照中央命令將隊伍開赴武漢。為了迷惑敵人,以順利通過沿途各地,農軍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從汝城循漚水、耒水乘船前進。途經永興縣城時,在陳東日的指揮下,戰士們砸開監獄,釋放了一批被關押的革命干部和群眾。1927年7月18日,他們到達衡陽。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發生后,革命形勢日益嚴峻。從武漢到達衡陽的方臨川向陳東日等人傳達中央軍委的指示說:武漢形勢惡劣,農軍不要去了,回汝城就地暴動,占領縣城,并指示將東江農軍與汝城等地農軍組成一個師。隨后,陳東日等對農軍進行了整編,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2師。這是中共領導的第一支打出工農革命軍旗號的武裝力量,由陳東日任師長,吳振民任副師長。接著,陳東日等率領農軍返回汝城,成立了中共中央駐汝城特別工作委員會和湘南特別軍事委員會,以陳東日、吳振民及汝城縣委書記朱青勛為主要負責人,統一領導以汝城為中心的湘南革命運動和武裝斗爭。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扼殺,汝城的工農革命運動卻如火如荼。這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使其看到了以汝城為中心開展湘南暴動的良好前景。7月中旬,中共中央召開臨時常委會,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舉行秋收暴動。毛澤東受命于7月底起草了《湘南運動大綱》,并在8月1日經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討論通過,進一步提出了以汝城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的重大決策。毛澤東在此次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上提出了“上山”,“保存武力”,“造成革命力量之中心”的思想。而汝城地理位置重要,進可上衡陽下廣東攻占城市,退可在山區保存革命力量。同時,汝城革命基礎好,黨在汝城已有自己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汝城、宜章、資興等縣以及廣東東江地區(惠潮梅)農軍共約4000人。汝城加入農會、工會的群眾更有6萬人之多,并且實行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工農專政,已成武裝割據之勢。
7月下旬,在江西九江的臨時中央常委之一李立三提出了舉行南昌起義的建議。中央便將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的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結合起來進行統一的戰略考慮,即一方面以軍事力量幫助四省暴動的成功,另一方面南昌起義成功之后,直奔東江,奪取廣州,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重新北伐。正是基于如此考慮,中央認為湖南的秋收起義應首先在湘南發動,以策應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和重新北伐,而汝城作為“農民軍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和“戰爭地勢最便利的地方”,至關重要。因此,中央才命令陳東日等在汝城發展。
工農革命軍第2師成立后,盤踞桂東的挨戶團頭子何鑒領著一股匪徒從沙田向汝城騷擾滋事。為了對付敵人,陳東日部署汝城農軍堅守縣城,自己則與吳振民指揮宜章、郴州和廣東農軍等主力,會同田莊地區武裝農民向北面出擊,將何部追至大塘、寨前一帶,將敵擊潰,繳獲鋼炮一門,槍數十支,首戰告捷。
不久,汝城的形勢發生了改變,白色恐怖日益嚴重,汝城縣的土匪何其朗勾結駐粵北的范石生部企圖進犯工農革命軍。陳東日和駐汝城特委雖已覺察到敵人強兵壓境,革命隊伍不應繼續留在縣城,但由于斗爭經驗不足,并沒有適時撤出縣城深入農村。8月14日夜,陳東日主持召開緊急干部會議,研究應變措施。會議持續到15日凌晨2時才最終作出決定,天明時部隊撤出城外。

然而,會議還未結束,忽聽槍聲大作。原來,國民黨第16軍以3個團兵力分三路包圍了縣城。陳東日隨即命令與會者各赴崗位指揮作戰,自己則與中共宜章縣委委員高靜山指揮宜章農軍從后街突出包圍,與李芳岐帶領的第2團去了縣城西山。副師長吳振民在激戰中犧牲,團長于昆率領余部突出重圍。這次作戰,農軍損失慘重。陳東日率部突圍后,轉入湘贛邊界。9月,陳東日以國民革命軍軍官的公開身份回到栗源,擔任栗源堡城小學校長,與村里的陳策、陳俊等共產黨員組成栗源黨支部,建立農民赤衛隊。在敵我力量懸殊、環境極其險惡的條件下,陳東日率部繼續堅持斗爭。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近800人從粵北轉至湘南宜章縣境,陳東日迅速與他們取得聯系。朱德等決定乘國民黨李(宗仁)唐(生智)戰爭爆發,湘南敵人兵力薄弱之機向湘南發展,奪取宜章,發動武裝起義。1月11日晚,朱德、陳毅率部到達栗源堡城,在陳東日家研究軍情,部署戰斗。陳東日以“參謀官”的身份,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部隊。1月12日,南昌起義軍余部利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6軍任過營長的胡少海的關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國民黨宜章縣政府官吏和豪紳,解除了團防局和警察局的武裝,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當朱德、胡少海在宴席上智擒敵人頭目時,陳東日指揮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除駐在養正書院的挨戶團武裝,占領警察局和縣政府,不費一彈占領宜章。14日,陳東日被增補為中共宜章縣委委員。18日,他與陳俊、陳光等舉行栗源農民暴動,成立栗源區蘇維埃政府。
接著,南昌起義軍余部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并將宜章農軍整編為一個獨立團。智取宜章城的勝利,給當地國民黨統治勢力以打擊和震動。駐防粵北樂昌的國民黨軍獨立第3師師長許克祥率部直撲宜章,企圖趁工農革命軍在湘南立足未穩之際,予以消滅。為避免在不利條件下作戰,工農革命軍和農軍主動撤出宜章城,集結于宜章南部梅田地區待機破敵。國民黨軍占領宜章城后,即向南追擊工農革命軍。工農革命軍在農軍配合下,在宜南笆籬鋪、巖泉地區擊潰獨立第3師一部,并乘勝追至樂昌縣的坪石,殲該師主力10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和物資,后回師重占宜章縣城。2月6日,宜章縣蘇維埃政府建立,開展打土豪斗爭,人民群眾積極參加工農革命軍和農軍,革命武裝迅速擴大,工農群眾紛紛起義。
為了支援農民起義,工農革命軍第1師揮戈北上,在黃泥坳打垮國民黨軍何鍵部2個營后,占領湘南重鎮郴縣(今郴州),幫助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隨后分兵協助當地農軍占領資興、永興、耒陽等縣城,并相繼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興縣太平寺召開湘南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湘南起義過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將宜章、耒陽、郴縣和永興、資興五縣農軍,分別編成工農革命軍第3、第4、第7師和2個獨立團,共8000余人。陳東日任中共宜章縣委委員、軍委書記、中國工農革命軍第3師副師長。在智取宜章、坪石等戰斗中,他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協助朱德偵察敵情,出謀劃策,組織農軍有力地配合主力奪取勝利。
湘南起義后,朱德率主力部隊離開宜章向湘南地區發展。陳東日協助師長胡少海率第3師留守宜章,與卷土重來的反動武裝進行頑強斗爭,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推動土地革命運動。他總結汝城斗爭的經驗教訓,特別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協助胡少海把第3師建設成為一支既有戰斗力,又能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的革命隊伍。3月下旬,國民黨軍7個師向湘南地區反撲。由于中共湘南特委執行盲動主義政策,損害了人民群眾利益,致使工農革命軍無法在當地立足。
為保存革命力量,陳東日和胡少海隨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的工農革命軍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區,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轉移。不久,他們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1928年4月,陳東日隨軍上井岡山后,任工農革命軍第4軍第11師32團黨代表。該團第2營主要是王佐舊部,綠林作風較濃厚。他深入到2營官兵中,以坦誠的襟懷和熱情的工作,教唱歌、演戲,幫助他們革除打人罵人的舊習氣,同時開展正規的軍事訓練。陳東日與袁文才、王佐率領這支部隊,以巧妙的戰術,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毛澤東非常高興,夸陳東日等建了奇功。
1929年2月,陳東日隨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到達東固與紅2、4團勝利會師。毛澤東令毛澤覃和曾任32團黨代表的陳東日等一批紅4軍傷病員在東固養傷。他們在養傷的同時,又幫助指導東固區委和紅2、4團的工作。3月,按照紅4軍在井岡山寧岡龍江書院舉辦紅軍教導隊的方式方法,以東固干部訓練班學員為基礎,在東固螺坑辦起了紅2團教導隊,又稱東固教導隊。陳東日擔任隊長,有學員100多人,每天三操兩課,學軍事、學文化、學政治。東固區委的干部訓練班和紅2團教導隊實際上成為中共江西省委在贛西南革命武裝力量的訓練基地,為贛西南地區輸送了一大批具有領導能力的優秀分子。
6月,按照贛西南特委的指示,紅2、4團統一在東固整訓,并組建了紅2、4團教導隊,由李介思任隊長,肖龍章任支部書記,陳東日擔任政治部主任。那時候參加教導隊學習的學員都叫學兵,既要學習又要打仗。內蒙古軍區原副司令員劉華香少將還清楚地記得,他是在哥哥的幫助下偷偷地由富田到東固報名參加紅軍的,因讀了五年私塾有點文化,一報到就被分配到紅2、4團教導隊當學兵,六個月后畢業就被分配到紅6軍第2旅政治部當宣傳隊員,兩個月后被提拔為宣傳隊隊長。1930年7月,他被調到紅3軍第2縱隊第6支隊機炮隊任指導員,走上了紅軍指揮員的崗位。
1929年9月,紅2、4團教導隊由東固螺坑遷到富田陂下,開始稱紅軍學校。
1930年2月,在“二七”會議上,根據紅軍發展的需求,決定建一所規模較大的紅軍學校。當時,陳東日向毛澤東提出要求回紅4軍工作,毛澤東說:“贛西南現在是我們的家,你就在家里辦好這所紅軍學校吧。”于是,陳東日再一次留了下來。這所學校正式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是毛澤東,陳東日任教育長。教育長下設軍事主任和政治主任兩種教官,教官大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的。2月20日,毛澤東到陂下敦仁堂紅校給學員上課。學員有100多人,成立了步槍、迫擊炮、特種三個軍事大隊。大隊下設中隊、分隊、小隊,黨內組織為校委會,直接受贛西南特委領導。校委會下設支部,支部下設小組。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兩門:一門是政治課,一門是軍事課。當時紅校還配有槍200多支,除上課外,學員還要參加戰斗以作實際的實習。
6月,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由富田陂下遷陂頭永慕堂,改稱為贛西南紅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簡稱紅三分校。朱德任校長,毛澤東任政委,陳其涵任教育長,陳東日為學生總隊長。這時已有學員600多人,設有5個軍事大隊、1個政治大隊,開設了軍事、政治、醫學3個專業。紅4軍離開贛西南后,李文林繼任校長,金萬邦繼任校委書記,之后由陳東日任校長兼校委書記。不久,紅三分校遷吉安青原山陽明書院舊址。10月,紅軍攻下吉安后,遷到城內五中,撤離吉安時又遷到永陽。1931年7月,紅三分校解散,學員編入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其間,紅4軍前委也給贛西南特委來信,要求紅三分校與龍巖的紅軍隨營學校合并成為一所更大規模的紅軍學校。與此同時,在湘贛革命根據地(永新禾川)還辦起了一所紅軍第四分校,其前身為湘贛紅軍學校和河西紅軍教導隊。
1930年5月,陳東日任紅20軍政委。不久,他又回到紅軍學校,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主持軍校工作。在戰斗頻繁、環境險惡、教官欠缺的條件下,他抓緊訓練工作,并親自執教,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領導骨干。辦校之余,他還兼任中共贛西南臨時行委常委,擔負行委的實際領導工作。在極其復雜的“肅反”斗爭中,他承受巨大的壓力,以清醒的政治頭腦,盡力教育不明真相的群眾和戰士,維護黨和軍隊的團結,防止敵人破壞。
在教育培養過程中,陳東日要求學員學政治、學文化、學軍事,堅持三者并重的原則。在政治教育方面,講授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紅軍、土地革命、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共產主義與共產黨工人、蘇維埃政權,之后又增加了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等課程。在文化普及方面,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工農同志教育訓練,辦識字班或指定人向他們講解黨的決議和策略,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在軍事訓練方面,講授的課程主要有步兵、典工、射擊、野戰、簡易陣法、戰術原則等。學員們還要進行紅藍雙方對抗性的攻防戰斗演習,來檢驗教學成果。對每一科目,陳東日都要求教員認真備課,嚴格要求,保證教學質量,重視素質培養。
學校在進行繁重的教學的同時,還參加了攻打吉安的戰斗。據《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第一冊記載:在紅軍九打吉安的過程中,陳東日率紅軍學校的學員和地方紅軍部隊一起,分別參加了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戰斗,而且表現得非常英勇。通過這些日常訓練、革命戰爭和實際工作的鍛煉,學員的政治覺悟、軍事本領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更為全面、系統的培養和提高。
紅軍學校初創時規模比較小,條件也十分簡陋。據一些老紅軍回憶,當時紅軍學校設在破舊的祠堂里,連坐的凳子、吃飯的桌子、睡覺的床鋪都沒有,更別提黑板、教具和教材了。正是這樣一所因陋就簡、千錘百煉的學校,在陳東日等人的領導下,為中國革命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紅軍學校為我軍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領導干部和軍事人才。據統計,紅軍學校培養了300多位共和國將軍和成千上萬名校級軍官和其他干部。同時,東固紅軍學校以及它的前身紅2團教導隊,開創了我黨我軍自主創辦軍事教育訓練,培養領導干部和軍事人才的先河。它還為蘇區發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和戰爭動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指揮員,一位紅軍學校的創始人,卻于1931年4月在湘贛蘇區被誣為“AB團”,蒙冤遭錯殺,犧牲時年僅29歲。1945年,由毛澤東提議,中共七大為他平反昭雪,追認其為革命烈士。蕭克將軍多次評價陳東日:“陳東日軍政素質好,老成持重,水平高,辦法多,本是可以成為一個帥才的。”
1982年,蕭克在回憶與陳東日和高靜山在井岡山的那段革命經歷時,心情特別激動,眼里滿是淚花。他豎起大拇指說:“他們都是難得的帥才,我不如他們有才。我很是懷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