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10月至1948年5月,毛澤東的二兒子毛岸青(化名楊永壽),從蘇聯回國后到黑龍江省克山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毛岸青克服語言不通、生活艱苦、環境復雜等諸多困難,深入群眾、虛心學習、努力工作、敢于擔當,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為克山、為黑龍江乃至東北的土改作出了貢獻。
1945年8月,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被黨組織送到蘇聯的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毛岸青先后回國。1945年底,毛岸英先行回到延安,毛岸青繼續留蘇聯學習。1947年8月,經毛澤東同意,毛岸青化名楊永壽,坐火車經滿洲里到達當時的東北局所在地哈爾濱,住中央婦委書記兼東北局婦委書記蔡暢家中。在這里,李富春和蔡暢給他介紹了中國革命進展情況,支持他參加哈爾濱青年團組織的一些活動,并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十多年來毛岸青在蘇聯均學、用俄語,李富春打算先送他進中學學一段時間漢語,再留東北局做俄語翻譯工作。不久,毛岸青從蔡暢口中聽說黑龍江省委要在克山縣搞土地改革試點,便覺得這是個學習和鍛煉的好機會,于是堅決要求到克山縣參加土改工作,決心在農村階級斗爭的風浪里提高自己的工作和斗爭水平,同時也能跟身邊的同志學習漢語。
1947年10月2日,毛岸青與同志們坐了一天火車,從哈爾濱來到當時的黑龍江省省會北安,參加了黑龍江省委擴大會議,會后便隨克山縣的領導來到克山,又參加了為期兩天的縣委擴大會議。會議主要是貫徹東北局和省委關于克服和糾正右傾思想,進一步發動群眾斗惡霸,解決前一段的土改“夾生飯”問題,在此基礎上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深入進行土地改革。但是,縣委擴大會議后宣布的下基層土改隊員名單中并沒有毛岸青,因為縣委書記考慮到毛岸青是南方人,又剛從蘇聯回來,適應不了那里的寒冷氣候和農村的艱苦生活,要將他留在縣土改辦公室,搞搞資料,跟縣長了解一下面上的土改情況就行了。毛岸青堅決不同意。他說:“我是來學習鍛煉的,就應該到斗爭最激烈、生活最艱苦的地方去!”他雖因語言不熟練,話說得慢,但語氣很堅決。領導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深入最基層的克山縣古北區參加土改。
值得說明的是,當時除黑龍江省委書記王鶴壽外,其余所有領導和群眾全然不知道楊永壽就是毛澤東的二兒子毛岸青。但土改隊的領導仍考慮到這里貧雇農生活太苦、條件特別差,楊永壽是在南方和蘇聯長大的,不僅是烈士的后代,又是留學的知識分子,得找個條件較好的人家讓他住下。但毛岸青一定要與大家一樣,住到最困難的窮人家去。于是,他來到一戶人家,住進了這家在東北特有的南北走向低矮簡易的泥草房,又叫馬架子。門上糊著的紙已破了,用一塊破麻袋片擋著。炕席不知用了多少年,已不成樣子,有的地方露出了窟窿。
放下行李后,毛岸青和幾個工作隊員就去訪貧問苦。訪問的第一家人住的是兩間有些歪了的土房。墻根被豬拱得掉了泥片,露出了里面的草垡子,里屋炕上躺著的病懨懨的女主人,頭發亂糟糟的,病得大口喘氣。有兩個小孩坐在炕上與媽媽圍著一條臟乎乎的被子。男主人本不到30歲,看上去卻像40多歲的人。這戶人家大概正是北大荒民間流傳的幾大愁之一的“破房漏鍋,炕上躺著病老婆”的典型人家。他們與這家人交談了一陣子,馬不停蹄地又去走訪另一戶人家。經一連幾天的深入走訪,他們了解到不少情況。有因壞人把持鄉村政權、減租減息未能落實而重債壓身、家徒四壁的;有家中女人被惡棍侮辱而無力反抗,不思耕種,喝醉酒、罵老婆、摔東西,家里弄得一團糟的。他們走訪了受剝削、受壓迫、受欺凌的各類貧苦人家,并向他們深入了解鄉村政權和鄉村減租土改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做徹底的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的宣傳發動工作。

在房東家,毛岸青白天辛苦走訪,晚上學中文,或通過學中文研讀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本著作。這兩本著作是東北局為了搞好土地改革而印發的,是來克山時李富春送給他的。他邊學邊做筆記,重要的地方還做上標記。他想著要努力遵循父親的教導,分清敵我,緊緊依靠貧雇農,斗垮地主惡霸,讓貧苦農民真正當家作主。
房東家家境困難、條件差,毛岸青他們晚上常常在睡夢中被跳蚤咬醒。他們經常幫房東打掃衛生、挑水、干家務,有時還幫困難農戶漚制糞肥等。除幫助改善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外,他們還拿自己的津貼設法請醫生給房東治病。而當房東看到他們深夜工作,肚子餓,煨幾個土豆給他們吃時,他們卻強調不能違反工作隊的紀律。盛情難卻后,毛岸青把吃土豆和用房東燈油的事一起向領導報告,同時建議給缺糧的貧困戶解決一些口糧。領導同意了,明確由區政府解決燈油和口糧問題。
毛岸青出生在湖南,從小就吃大米,在蘇聯則吃的是面包、奶酪、牛排、土豆、西紅柿等??稍谶@里根本看不見大米,更不要說面包了。一到秋季,家家腌制酸菜、窖藏土豆,漫長的冬天除了酸菜、土豆沒有別的菜吃,特別是苞米面窩窩頭實在令人難以習慣。但毛岸青硬是迫使自己慢慢習慣了下來。
在走訪幾戶最困難的農戶家時,毛岸青他們發現,這些人家中只有男人,沒看見有女人。后來了解到這里有一種地方病,被稱為“克山病”。這種病暴發時病人突然口吐黃水,很快就死了。老百姓不明原因,就稱之為“黃水病”。女人死亡率最高。有的婦女正在做飯,突然就覺著頭暈頭痛,口吐黃水,一會兒倒在地上就沒氣了。當年日本人曾研究過,也沒查出原因,便以地域命名為“克山病”。毛岸青參加土改的這個地方發病最嚴重,令他十分不安。他想,這地方的老百姓真苦,解放了,日子慢慢會好過一些,可這種地方病不解決,還會讓他們掙扎在死亡線上。想到這里,他睡不著,起來點上麻油燈,提筆寫信,向蔡暢反映這里的地方病情況。信里順帶敘述了他在這里工作的情況:接觸了貧苦農民,參加了革命斗爭,收獲很大。寫完后,他又拿給同事看,征求意見。然后,他趁返回區里時,托人將信帶給了在東北局的蔡暢。
毛岸青反映的地方病情況,引起東北局的重視。蔡暢親自下來實地了解情況并到毛岸青工作地看望他。她滿意而親切地對毛岸青說:“你的信我收到了,你能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我心里真高興?!蓖聜円昌R聲夸贊楊永壽。蔡暢十分喜悅地說:“行,永壽,你沒給你爸媽丟臉!”縣、區領導陪同蔡暢到幾戶情況較嚴重的人家察看,蔡暢看得很仔細,指示:這里的地方病確實很嚴重,要想法搞好預防,首先把衛生條件加以改善,增加點營養,盡量降低發病率。她準備回哈爾濱東北局前先到省里研究、商量。過了五六天,為防止和減少“克山病”的發病,縣政府按照省里的要求,部署開展冬季衛生運動。區里很快行動,要求各戶修建簡易廁所,清理街道和院內牲口、家禽的糞便及垃圾,把灶炕搞暢通;還要求普遍開豆腐坊,各家各戶每天按人口打豆漿、喝豆漿,增強身體抵抗力;給特別困難戶籌集棉衣、棉被等。在這些工作中,毛岸青和他的同事們總是奮勇當先,想辦法、出主意,并搶著干重活臟活。經過大家齊心協力,“克山病”防治有了初步成效。

正在緊張忙碌之時,毛岸青被調到黑龍江省土地改革試點區古北區參加土改試點工作。這里正在開展反右傾、挖窮根、斗惡霸、砍大樹、挖浮財運動。古北區傳達了省委的精神和克山縣委的具體安排,強調作為土改運動的試點,一定要放手發動群眾,搶先一步,起示范作用。參加會議的區村干部、農會干部和參加試點的土改工作隊員們都激動不已,準備大干一場。
從1947年12月25日起(一說從12月5日起),一場著名的土改“四十天運動”,在克山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毛岸青工作認真、細心。他不人云亦云,常常透過紛繁復雜的事件探尋其規律或發現其破綻,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乃至真知灼見。如在破獲一起內外勾結、破壞土改的反革命案件時,毛岸青就發揮了特別的作用。同時,他也發現了在土改中出現的一些“左”的偏差并力主糾正。如規定對地主、富農要一戶一戶地清算,對其貴重的衣物、被褥一律要登記上交,對其糧食要就地封存。毛岸青覺得這樣不妥,建議封存糧食時應給地主、富農家里按人口留下口糧,地富家日常用的衣物、被褥等生活必需品最好不要動。但他的建議引來了一片反對聲。他們批評毛岸青是右傾,并說這是嚴肅的階級立場問題。毛岸青爭辯道,斗地主、挖浮財是對的,但在堅持斗爭的同時,也要教育和改造他們,在生活上要給出路,也要講革命的人道主義。地主老財只要擁護新政權,老老實實接受改造,我們就要給出路。他還說,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不是殺富濟貧,不是打家劫舍,不能胡來。一些人不予理睬,一些人振振有詞。毛岸青與他們據理爭辯道:我還是堅持我的意見。
這時正是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召開、強調糾正前段土地改革中出現的“左”傾錯誤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欽佩毛岸青的政治眼光和政策水平。但他畢竟是化名來參加土改的,更主要是來學習和鍛煉的,所以他的建議乃至爭辯并未產生多大作用。然而比起有些地方吃大戶、吊打地主乃至挖浮財而打死人、逼死人等情況來說,毛岸青所在地還是做得更穩妥一些,沒有發生打死人和打傷人的情況。后來分配浮財時,毛岸青提出的將貧苦農民分成四等,按等級分配浮財的辦法,得到了采納。
毛岸青的這種辦法,即按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指導思想,按階級分析觀點指導浮財分配,按等級分配地主、富農的浮財。這四等是:無地、無主要耕種工具,全靠打長工、打短工勉強度日的,即農村無產階級(雇農),為第一等;無地,雖有部分耕種工具,但靠租種土地所得無幾,大部分靠打短工或其他方式來補給的,即貧農中的第一部分,為第二等;無地,有較充足的耕種工具和一定數量的資金,但租種土地僅夠一半需用,其余仍需出賣勞動力才能生活的,即貧農中的第二部分,為第三等;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充足的耕種工具及部分資金,自己可解決大部分所用,但還要租種部分土地來補充,有時還要靠借貸來維持生計,即半自耕農(下中農),為第四等。
毛岸青還提出,按這種定等標準來定等,至于具體哪個人屬于哪一等,則完全交由貧雇農和下中農自己來評定。他認為這樣既能評得合理,同時也是自我教育和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大家都感到毛岸青的政策理論水平較高,很有獨到見解。后來這一浮財分配辦法得到了上級的肯定,還被總結經驗,以簡報的形式向克山縣全縣推廣。《東北日報》還專門發表了一篇肯定克山縣貧雇農進行定等分浮財的報道,毛岸青看到后很是欣慰。
當面對挖浮財過程中的過左行動時,毛岸青總感到不安。他想給父親寫一封信反映,但不知父親在哪里,越級給東北局反映也不妥。經過激烈思想斗爭,他決定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心給黑龍江省委反映情況,談談認識。信中提出土改中打死打傷人的現象必須制止;定高的成分要再核定;分了中農浮財的應歸還并向挨斗的中農道歉;正在搞的“掃堂子”運動(即認為上次不徹底還要再次挖浮財的)應立即停止。省委予以回復,指示克山縣委要全面糾“左”,并對毛岸青向省委寫信反映真實情況表示感謝。
于是,克山縣委對各區強調,糾正土改中的“左”傾要認真細致,有多少錯誤就要糾正多少,不打埋伏,對錯斗和錯挖浮財的,要道歉和退賠。區村干部和工作隊要深入貧雇農炕頭和地里,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要抓緊備耕,把地種好,保證貧苦農民分地后的第一年有個好收成。
土地改革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下一步就要像打仗一樣搞好春耕生產,帶領分地的窮苦農民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松娇h委要求宣傳貫徹好省委文件精神,解決部分群眾對政策不托底、怕土地暴動和怕窮富拉平的模糊認識,穩定群眾情緒,提高生產積極性,想各種辦法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土改工作隊的負責同志著重指出,糾正土改中“左”的錯誤,受到東北局和省委的好評,楊永壽同志是立了大功的。古北區張慶村農民在分到土地后,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苗頭和不良傾向,也是楊永壽同志首先發現的。這說明楊永壽同志善于學習,政策水平高,觀察事物仔細,思考問題全面,我們縣區干部和土改工作隊都要學習這種精神。領導的表揚使毛岸青心感不安,他覺得自己還需繼續努力。
回到古北區,在討論如何解決農民中缺勞力、耕畜、種子、農具問題時,毛岸青又講了他所在屯有三家聯合打場的事例,并就此提出生產互助的問題。他說,可以動員黨員、干部、積極分子帶頭,幾戶聯合起來搞互助,就是幾家的勞力、耕畜、種子、農具放在一起使用。但戶數不要太多,勞力、耕畜、種子、農具夠用就行。大家對此很感興趣,熱烈討論,又提出了一些完善辦法。最后一致認為,互助是個好形式,但要自愿,不要強迫,怎樣互助交由群眾自己商定。黨員、干部必須帶頭搞互助,還要主動吃虧,才能帶動群眾。
討論會后,毛岸青想著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宣傳工作。他一字一句試著作了兩首打油詩。其中一首是歌頌土地改革的:
窮人翻了身,不能把地扔。
翻身扔了地,地主笑嘻嘻。
合伙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合伙侍弄好,再翻一個身。
另一首像是歌頌互助組的:
合伙種地人不困,
懶漢干活也有勁。
一人鏟地一條線,
人多鏟地一大片。
人多力量就是大,
干啥事情都不怕。
大家擰成一股繩,
天王老子沒咱能。
第二天,毛岸青在村干部和黨員、積極分子會議上,說自己創作了兩首“順口溜”,并把這兩首“順口溜”向大伙念了一遍。大家覺得很不錯,簡明易懂,有鼓動性。有人認為不要叫“順口溜”,可叫“土改民謠”或“互助民謠”,并議定組織兒童團員到各屯朗誦宣傳。
兒童團活動起來后,工作隊和村干部也抓緊工作,摸清底數。如究竟有多少戶缺勞力、缺耕畜、缺種子、缺農具;各類情況如何,最困難的有幾戶,困難戶與哪些戶能合得來;干部、黨員在哪些方面能帶頭互助;等等。大家都鉚足一股勁:共產黨領導我們翻了身,我們窮哥們要團結起來,把共產黨分給的地種好!
毛岸青不時鼓勵那些信心不足或平時不愿吃苦的人,說:“出點力、吃點苦,只要肯干,什么都會有的?!迸紶枺矊]找到對象的人說:“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了,只要把日子過好,還愁說不上媳婦!”毛岸青絕不只是口頭上說,還帶頭干。他看見村子里有在外面倒糞的、送糞的、整理農具繩套的、選種子的,就跑去幫忙,并順便了解情況;甚至幫助種谷子,或學著扶犁趕套,跟著做難度較大的農活。
在這期間,毛岸青還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到克山縣中學給師生作了一場關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報告。他演講了4個問題:1.蘇聯的學校教育;2.工廠的建設和規模;3.蘇聯的集體農莊;4.蘇聯的衛國戰爭。他特別介紹了在蘇聯的集體農莊里,土地公有,機械化耕種,全村人都在集體農莊里勞動。師生們被毛岸青的演講所吸引,大家都向往著蘇聯美好的社會主義前景。他的報告贏得了師生們熱烈的掌聲。

毛岸青久居蘇聯,習慣了講俄語,但這次報告他還是努力用漢語普通話講,開始覺得有點不自然,講開后,越說越流暢。一不留神,他突然又講了一段俄語,全場人目瞪口呆。等他反應過來后,不好意思地戛然而止。人們反而為他這段十分流利的俄語所折服,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轉眼到了1948年5月下旬,上級通知,要求土改工作隊員都要寫收獲和體會。毛岸青感觸很多,覺得經歷了7個多月的土改運動,不僅了解了解放區農村的狀況,還參與到火熱的土改斗爭中去,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一課對自己太重要了。
又過了兩天,楊永壽要走了,人們紛紛趕來送行,大家依依不舍。黑龍江省委書記王鶴壽滿心歡喜地與他握手道別,夸獎他說:“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但直到毛岸青乘坐的火車漸漸遠去時,人們才從王書記那里得知,楊永壽就是毛岸青,是毛主席的二兒子!人們十分驚奇,更因未早得知其真實身份而十分遺憾。
毛岸青遵照父親毛澤東的意愿,到條件十分艱苦的黑龍江省克山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并積極組織翻身農民種好分到的土地,為鞏固紅色政權,作出了殊為可貴的貢獻。為了緬懷毛岸青為克山人民作出的貢獻,學習他的高貴品德,2008年克山縣建立了毛岸青紀念館,該館現已成為人們瞻仰學習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