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作為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工程全面通水10年來,從戰略上、全局上優化了我國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表示,“10年來,工程年調水量從20多億立方米持續攀升至10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已經成為北京、天津等北方許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線”。而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涵養區湖北省竹溪縣,近年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總目標,全面提高水環境質量,為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做出了切實貢獻。
竹溪位于鄂渝陜三省市交界處,地處秦嶺東段南、巴山山脈東段北坡,縣域森林資源覆蓋率高,生物資源和水資源富集,有大小河流197條。據竹溪縣委書記許慶一介紹,竹溪是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國家生物多樣性重要功能區,全縣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劃定為生態紅線,這就從國家戰略上明確了竹溪所承擔的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以及必須擔負的“守井人”的政治責任,也就決定了竹溪要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竹溪要崛起,必須是綠色崛起。錨定“全省山區綠色發展示范縣”總體目標,竹溪縣從優勢領域著力、從關鍵環節入手、從短板制約破題,努力讓經濟結構持續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生態環境持續向美,近年來,竹溪在“一城四地”五個功能定位上進行了有力探索。
竹溪是湖北省唯一與渝、陜毗鄰的省際“口子縣”,是通達鄂西南、渝東北和陜東南的最便捷通道,要發揮省際區域優勢,推動城鎮和產業“雙集中”發展,打造人口集聚、產業集中、資源集合的鄂渝陜毗鄰地區節點縣城,把竹溪打造成為鄂渝陜毗鄰地區教育、醫療、就業、旅游的吸附地,聚力建設省際物流集散地。竹溪林地面積達430.5萬畝,森林覆蓋率83.2%,活立木蓄積量1912萬m3,森林康養、林旅經濟得天獨厚。按照“湖北旅游、武當突破、竹溪融入”的發展思路,竹溪把文旅康養作為首位產業,建設體系化、品牌化的秦巴山區康養旅居地。竹溪有距今2700多年的關埡夯土楚長城遺址,漢民族文化“活化石”的向壩原生態民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二黃”劇種,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3個。其中,“武陵不夜城”文化傳承發展帶動消費升級,深度挖掘竹溪武陵、楚長城等歷史文化,“山二黃”“向壩民歌”等非遺文化,竹溪蒸盆等美食文化,探索品牌化、時尚化、產品化等活化路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煙火竹溪、一路有戲”溫情小縣城,建設傳統戲曲文化非遺傳承發展地。
重點建設南水北調水質
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
“最重要的,竹溪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建設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最為重要最是必要。”竹溪縣委副書記、縣長師文明告訴《經濟》雜志記者,竹溪縣境內共有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97條,境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48種,國家級保護植物84種,近10年來發現植物新種新變種共計17個,2020年竹溪被世界自然基金會授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區域”。明確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要保護和發展好雙竹林場楠木種質資源基地、十八里長峽生物多樣性資源及瀕危物種群,將竹溪打造成鄂渝陜毗鄰地區生態涵養、生物多樣性繁育核心板塊,這既對應省市功能定位,也彰顯竹溪獨特功能。
地處秦巴山脈、鄂西邊陲的竹溪縣,水資源分布呈“南多北少”格局,且竹溪地處山區,地形復雜,人口居住分散。早期由于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規劃和建設經驗不足,資金有限,存在對飲水安全工程與人口用水保證量不夠的問題。為解決農村人口迫切關注的飲水難問題,竹溪縣水利部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工作方針,創造性的提出全域規劃、分期建設、集中為主、分散為輔、聯網共通的“五項”思路,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大覆蓋“四大建設”,實現了城鄉供水“同水源、同管網、同水質、同服務”的目標,能夠確保到2030年全縣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5%以上,規模化水廠服務人口比例達80%以上,水源保證率不低于95%,規模化水廠水源保護區劃定率達100%,基本形成了城鄉供水同步發展新格局。
竹溪縣相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竹溪縣水利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明晰責任落實,明確產權界定,組建鄉鎮供水公司,規范全縣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保障農村供水工程“源頭到村頭”“村頭到戶頭”“水表至龍頭”的維護與管理良性運行機制。并統一核定水價,規范收支管理。同時,還建設智慧水利,新建集供水調度、便民服務、水質監測、應急物資倉儲于一體的供水調度便民服務中心,助推城鄉供水集中調度、巡檢、運維,提高了供水保障率、水質達標率和群眾滿意率,城鄉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得到穩步增強,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推進“文旅+生態產業”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竹溪縣委辦公室主任喻輝向記者介紹,竹溪西漢時建置“武陵縣”,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地。近年來,竹溪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始終把全域旅游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實施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要素全域升級、旅游產業全域聯動,推動全域旅游全面起勢,助力鄉村振興成勢見效。截至2024年10月,全縣旅游接待1252.36萬人次,同比增長136.9%;旅游綜合收入52.56億元,同比增長34.24%;帶動全縣5.7萬人在文旅產業鏈上就業增收,旅游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達31.56%。喻輝告訴記者,對標全國一流、聚焦行業領先,竹溪縣鮮明提出“生態立縣、旅游活縣”發展方略,堅持把文旅康養作為縣域首位產業,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文旅康養產業領導小組,聚焦“文旅+生態產業”“文旅+鄉村振興”“文旅+城市提升”,舉全縣之力實施“文旅+”“+文旅”工程,持續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科技的互融互通,加快綜合度假、生態康養、林旅經濟、運動體驗、主題研學、鄉村休閑等旅游品牌建設,開發休閑自駕游、美麗鄉村游、田園風情游、水上娛樂游、森林體驗游,構建“全景式塑造、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社會參與”的大旅游發展新格局。
喻輝有著15年的基層鄉鎮工作經驗,他告訴記者,運用經營城市理念,竹溪縣近年來以特色街區激活了文旅消費,武陵不夜城文化街區以國家級非遺“山二黃”作為文化靈魂,以“夜游”經濟作為頂層邏輯,對竹溪武陵文化、“山二黃”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山水文化等進行深度發掘、包裝、利用,推出沉浸式、行進式、交互式“山二黃”戲曲情景劇《武陵梨園情》濃情四季4個版本,截至2024年10月,累計演出120余場次,線下觀眾超過300萬人次,線上觀眾超過1000萬人次。在武陵不夜城的帶動下,“過早在東門、夜游在西關、觀光在景區、休閑在鄉村”的快旅慢游體系基本成型,全縣賓館酒店、特色民宿和燒烤攤、餐飲店、農家樂座無虛席,貢茶、貢米、熏豆干、土蜂蜜、黑豬肉等特色產品銷售火熱,發揮了文旅“帶一產、強二產、優三產”的獨特效應。
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設美麗鄉村,竹溪縣以留住鄉愁鄉韻為核心,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全區域布局、全旅游打造,根據縣城、集鎮、中心村的發展布局和生態格局,設計“一鎮一品、一村一韻、一域一貌、一戶一策”鄉村風貌提升規劃,讓鄉村留夠生態本底、留住鄉愁記憶、留下藝術品位。水坪鎮大石門村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由村集體與市場主體聯合成立竹溪縣呂小仙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實施大石門仙暇小鎮項目,森林木屋、山地飛車、玻璃水滑、高端康養等方式,豐富了旅游業態,讓“老樹發新芽”。鄂坪鄉鄉長吳健告訴記者,該鄉黃花溝村運用系統建設思維,成立“強村”公司,吸納市場主體、能人大戶、鄉賢人士參與村級運營管理,整合盤活古樹、河谷、土房、中藥材、茶園等“沉睡資產”,引導有意愿的農戶就近興辦涼皮、炸土豆、苞谷燒等傳統手工作坊,同步發展“田園經濟”“鄉愁經濟”,構建了“山上有產業,山腳有庭院,院下花成圃,溪頭可露營”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推動了田園變游園、民房變民宿、產品變商品,昔日的“空心村”成為當下的“網紅村”,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4300元。蔣家堰鎮關埡子村處于秦楚邊關,依托關埡楚長城文化資源,引進重慶籍合伙人創辦十堰羋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秦風楚韻”為主基調,開發關埡驛站、關埡校場、露營基地、卡丁車俱樂部、賽馬場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旅游節點,實現1.3公里戶外多業態項目一體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