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總體規模大、項目數量多、節點要求緊的重大配電網工程項目,南昌公司改變傳統的局域性、事后性、線下性監督管理模式,創新“1135”工程項目審計預警監控管理模式,構建對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合規性監督體系。通過該預警監督的運作,將國網公司合規監督管理的要求嵌入工程全過程,實現多方聯動、上下貫通,推動合規管理要求真正落地。
【關鍵詞】投資項目;合規管理;預警監督體系
一、配網工程全過程預警監督的背景
為積極貫徹國資委、國網公司“合規管理強化年”工作要求,落實《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關于印發“合規管理強化年”實施方案的通知》(贛電法〔2022〕202號)、《配電網供電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的通知》(贛電辦〔2022〕657號)(以下簡稱“123”工程)相關工作部署,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南昌供電分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南昌供電公司”)聚焦江西省重點投資項目配電網供電提升三年攻堅行動(簡稱“123”工程)主要業務、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堅持問題導向,瞄準敏感點、出血點、發熱點,首創“123”工程合規性預警模式,以高質量的合規性監督,將事后問題轉化為事前預警,穩步推進公司“123”工程實施,助力公司打造省會示范配電網,推動南昌電網發展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二、工程全過程預警監督的主要做法
南昌公司通過“1135”建設路徑(1個體系、1種手段、3個結合、5項機制),構建工程全過程預警監督。其中,構建“預警監督管理體系”是基礎,運用“數字化審計手段”是核心,“項目預警與立行立改相結合、遠程稽核與現場檢查相結合、業務自查與監督檢查相結合”3個結合是關鍵,建立“預警、通報、督辦、整改”4項工作機制是保障。南昌公司通過完善制度建設,統籌內外部審計資源,按月定期開展“123”工程預警審計,督促相關責任部門按時限完成整改,進一步提升工程合規風險防范能力,推動合規管理深度融入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全局。
1.構建配網工程全過程監督體系
南昌公司先后制定并下發《配電網“123”工程合規性審計監督方案》(南供審〔2023〕4號)、《規范“123”工程項目預警審計管理工作方案》(南供審〔2023〕7號)、《強化合規風險防控工作實施方案》(南供合規〔2024〕2號)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通過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層次清晰的管理監督組織架構,明確相關部門監督職責,加強各層級協同運轉,為公司配網工程監督體系建設提供保障。
(1)創建柔性團隊,明確主要職責。南昌公司在已組建相對成熟的“全科醫生”專家團隊的基礎上,設立“123”工程合規性監督項目部,按照“規模小巧、成員精干、靈活機動”原則成立團隊,采取“審計人員+專家團隊”與“內部人員+支撐機構”相結合的組織模式,成員由公司合規監管、紀檢、物資等管理專業以及設計院等支撐單位相關人員組成,負責所實施審計項目的質量管理、審計報告及成果運用。
(2)強化協同監督,提升監督效能。按照“信息共享、分工負責、監督協同、落地見效”的要求,推動專業監督和業務監督協同聯動,提升各類監督協同貫通水平,建立起各專業鏈互通的配電網“123”工程進展情況通報、反饋和跟蹤督辦,按月對各部門(單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通報和整改。對未能限時整改的,根據各專業的監督管理辦法,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大監督格局。
2.數智化手段運用提前預判風險
南昌公司“大虞”數字化工作室持續開發“經營風險管理監測預警分析”平臺,以“數字化超市”為依托,綜合運用集中趨勢分析、聚類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比較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匯集營銷、生產、財務等專業數據,構建全景展示預警模型,實現數據實時監測,構建工程管理預警模型。按照“集中分析、分散核查”思路,通過搭建平臺穿透在線審計數據通道、構建數據分析模型、快速聚焦重點線索及問題。每月由“123”配電網工程牽頭部門定期報送相關工程項目最新的進展情況至預警組,預警組主要通過查詢ERP業務系統、實物資源管理系統、OMS系統等工程實施相關信息系統,利用系統數據進行分析和比對,重點核查項目的物資采購出庫、工作票執行、設計變更等事項,排查出存在風險的項目清單。項目部根據線上稽查發現的疑點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現場預警監督,現場重點核實線上監督發現存在風險的項目,提升工作質量及效率。
3.“三個相結合”實現監督全過程管理
通過采取全業務、全方位、全鏈條式參與公司“123”工程建設和實施全過程,實施項目全過程跟蹤監督,在“123”工程合規性審計工作中努力實現“監督全程管控、數字轉型升級、合規生態形成”三大目標任務。
(1)項目預警與立查立改相結合,實現監督全過程管控。圍繞國家重大政策、國網公司黨組決策、公司戰略落實作為審計監督工作的首要方向和目標,以最終解決供電卡脖子、“低電壓”等影響民生服務和供電保障的突出問題為“靶向”,將全過程審計理念融入到工程管理始終,循環跟蹤問題整改,使審計檢查、問題整改與工程建設同步進行,及時糾偏,滾動調整,動態更新問題清單,狠抓立行立改,形成“定期體檢、項目預警、立查立改”的審計管理閉環。
(2)線上稽核與線下驗收相結合,“雙循環”助力數智轉型。以全數據分析替代常規的局部抽查審計,以數字化在線上、線下核實相結合,聯動排查與整改,將線下核實結果反復修正線上數據,循環反復,不斷打磨模型邏輯,提高效率和精準性,提升數字化應用水平和系統數據治理水平,實現審計思路轉型。
(3)業務自查與監督檢查相結合,提升合規化生態環境。持續完善南昌公司“全科醫生”審計品牌構建的“大審計”合規生態環境,業務專家和審計骨干組成專家團隊,同時落實業務部門管理責任和審計部門監督責任,聯合作戰,實現1+1>2合規效果。
4.“五項機制”保障預警監督工作實效
(1)建立分級預警機制。國網南昌供電公司根據預警發現問題的風險等級,統計編制預警問題清單,按照問題的性質、影響面大小、后果嚴重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將問題劃定一類、二類、三類的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規定不同的整改時限要求以及考核標準,其中一類風險問題涉及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結算管理、項目管理中“紅線”問題。針對一類問題重點跟蹤督辦,并明確外部檢查若仍發現存在一類風險問題,除對相關管理單位考核外,預警監督參與部門也需承擔相應考核。通過事前的防控稽核,到事中預警分析,再延伸至切實可行的措施能夠更好地幫助配網工程管理得到提升。
(2)建立問題通報機制。按照“月通報、年總結”的原則,每月發布預警月報,每年對當年預警審計發現問題進行歸納匯總,把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會產生較大風險的問題遴選出來,對典型問題采取熔斷措施,以一個問題帶動公司全范圍內進行整改,以行文公開發布方式建起問題隔離墻,在公布后仍存在典型問題的責任部門(單位)絕不姑息。
(3)跟蹤督辦閉環管理機制。預警月報發布后,項目實施部門根據不同的問題風險類別及要求時限進行整改,在每月預警月報中發布往期預警發現問題整改進展,未按要求時限完成整改的,按照公司相關管理辦法進行績效評價。堅持將預警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納入日常監督、項目監督重點內容,以強有力的督導推動問題整改“見底清零”。
(4)“雙審”問題整改驗收機制。建立預警審計發現問題臺帳,針對預警發現的問題,與項目管理部門進行“雙審”驗收,與各業務部門一起嚴把問題整改審核關。針對共性問題,督促專業管理部門從制度、體系等源頭進行優化,建立整改長效機制,確保問題整改成效。
(5)建立預警監督的后評價機制。在每年年末,對當年預警監督的成效進行綜合評價。總結預警監督發現的問題,按照風險等級、預警類別、部門(單位)分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同時根據上級單位的復核結果,實施“定期體檢、項目預警、立查立改”的閉環管理,按照“全面覆蓋、重點突出、嚴格驗收”的要求開展,持續跟蹤預警問題的整改落實,把一類風險問題的整改作為重點定期督辦,對預警監督存在的“燈下黑”等缺陷及時糾偏,不斷完善預警監督模式。
三、配網工程全過程預警監督的效果
1.工程項目的合規性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2023年南昌公司修訂“123”工程預警審計管理方案2項,制度1項,全年共組織開展現場預警審計12次,發布審計預警月報8期,累計發現問題2159個,督促完成問題整改,公司工程外部復核審減率降幅明顯降低。以2023年第一批配網工程為例,上級單位已完成審計的綜合審減率為2.81%,并且其中61.5%的單位審減率低于3%,充分表明“123”本批次工程工程量真實,物資匹配度高,成本核算精確,預警成效明顯。
2.監督的新質生產力取得取得飛躍性進步
全面落實國網公司“如影隨形”的監督要求,使監督對象感到監督就像影子一樣時時在身邊。充分發揮“大虞”數字化工作室和柔性團隊的作用,數智化監督要全覆蓋、全流程、全天候,消除監督盲區和死角,深入挖掘智能化應用場景,提升穿透式管控能力,提高監督質效。數字化模型獲2023年華中審計競賽優秀成果獎,“經營風險管理監測預警分析”平臺入選2023年國網公司大數據應用典型成果(國家電網數字〔2024〕245號)。
3.切實壓實責任提升整體合規意識
本專項工程采取主要負責同志掛帥、分管負責同志組織、專業部門和基層單元協同參與的模式,涉及面大,覆蓋面廣,堅持上下聯動、統籌推進,明確各級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環環相扣的責任鏈,公司各專業部門(單位)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敢于刀刃向內,敢于亮劍揭短,著力開展本專業的排查治理工作。各級紀檢、審計部門、安監部門、辦公室發揮監督指導作用,以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確保目標任務落地落實,監督工作不遺漏、不走過場、不留死角。
4.建成合規管理長效機制
通過發現的問題及整改,嚴格閉環管控,切實舉一反三,把遏制增量與化解存量相結合,不斷完善業務內控制度和管理審核流程,持續加大對高風險點的監督檢查力度,深化紀檢、審計、法律等專業協同機制,及時消除風險苗頭,杜絕問題屢查屢犯,不斷提升工程項目領域合規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南昌供電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