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黑花生具有營養豐富、生長適應性強、抗旱性強、抗病能力強、發展優勢多及種植效益好等特點,具有極大的種植優勢。為給黑花生栽培和經濟效益提升提供參考,結合重慶市豐都縣地理情況,從品種選擇、選地整地、種子處理、田間管理等方面總結黑花生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并提出當地黑花生產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黑花生;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重慶市豐都縣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0
花生是重慶市第二大油料作物,也是重要的特色出口農產品,具有高產、優質、高效、用地兼養地、抗逆能力強、加工增值等綜合經濟優勢,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豐都縣自2011年開始種植黑花生以來,常年播種面積200 hm2左右,產量750 t,產值1 200萬元,種植地主要分布在青龍鄉、雙龍鎮等。黑花生內含鈣、鉀、銅、鋅、鐵、硒及錳等元素,以及8種維生素及19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等,特別是硒含量比普通花生高101%,是含硒非常豐富的保健食品,因而深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因具有高產早熟、口感細膩、適口性好、適于鮮食、經濟效益較高等優點,黑花生市場行情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2021—2022年產地收購價格為12~16元·kg-1,市場價格為18~20元·kg-1,比當地的普通花生高10~15元·kg-1。在其他作物經濟效益進一步下降的情況下,黑花生的比較效益優勢更加明顯,因此,農戶種植意愿相當高。
因黑花生產出效益較高,連續重茬種植現象較為普遍,易引起嚴重病蟲害,導致經濟產量直線下降;如果單靠每年從四川省、山東省等地引進黑花生新品種進行試種推廣,易造成黑花生病蟲害無法預測、產量無法保證等問題,從而不能保證黑花生產業的持續發展。針對此,介紹黑花生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探究重慶市豐都縣黑花生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要點,以期為豐都縣花生種植效益的提高提供參考。
1 種前準備
1.1 選地
根據黑花生的生長特點,選擇土壤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好、土層松軟、無大型土塊和碎石塊等的地塊,避免選擇低洼積水、極酸極堿、土壤黏重的地塊。土壤類型最好選擇砂土、砂壤土或者壤土。合適的土壤有利于黑花生的出苗和平穩生長。
1.2 整地
在花生播種前應均勻翻耕土地,在前茬作物收獲后翻耕土壤深度在25~30 cm,播種前再翻耕土壤10~15 cm,翻耕時清理地里的雜草、雜根、碎石塊并平整土面。若條件允許,可種植一年后換地種植,也可連作兩年后換地種植。
1.3 起壟作畦
按壟面寬60 cm、壟高10 cm、壟溝深20~25 cm的規格起壟,相鄰壟間距80 cm,廂面保持平整。播種前深耕耙透,耙實耙平,保證地平土碎,無土塊、無雜物。起壟時順壟溝作畦施肥,每667 m2施用腐熟有機肥2 000~2 500 kg、氯化鉀12.5~15.0 kg、尿素10 kg和磷肥10~20 kg作為基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使用,氮、磷、鉀平衡施入。播種前15 d,每667 m2用90%草甘膦700 g兌水噴施進行封閉除草;每667 m2用5 kg辛硫磷藥劑拌細糠播前撒施,防治地下害蟲和鳥獸為害。
1.4 選種
根據豐都縣的氣候特點,適合種植的黑花生品種主要有黑豐1號、海花黑、黑玉珍等,均為種皮色澤純黑、品質較好、產量較高的品種。
播種前需要通過曬種打破種子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病菌。處理方法為將帶殼種子攤鋪,注意不宜過厚,提前晾曬1~2 d,每隔1~2 h翻動1次。播前帶殼曬種比不曬種發芽率提高5%左右。應隨剝隨播,避免過早剝殼使種子吸水受潮、被病菌感染或受到機械損傷。剝殼后,選擇顆粒飽滿、種皮顏色亮、發芽率高、發芽勢強的種粒,挑出破損粒、小粒、秕粒、霉變粒、蟲蝕粒及病斑粒。
1.5 拌種
播種前用智能聰環二肽+艾克頓+鉬肥拌種,每袋(25 g)可拌50 kg種子,播種時均勻拌種,待種子表面晾干后進行播種。藥劑拌種起到增強花生抗病蟲害能力及促根壯苗的作用。
2 種植技術
2.1 播種
豐都縣青龍鄉(海拔500 m左右)黑花生播種時間在3月底至4月中旬,其他地區根據實際海拔和溫度選擇合適時間播種,通常田間土壤表面溫度在12 ℃以上、土壤最大持水量在70%以上時適宜播種。在丘陵山區不宜實施機械化作業的地塊采用人工播種方式。壟面上行距30 cm,窩距25 cm,每壟播種2行,窩播,每窩播種2~3粒,播種密度為8 500~9 000窩,播種量為每667 m2帶殼花生種子15~20 kg。播后蓋細土3 cm左右。根據植株蔓生能力、高度和生育期情況,可適當調整播種密度。種植模式可采用凈作或在幼林地、幼果地、玉米田間作的方式。播種后應在起畦后趁墑進行覆膜,膜寬1 m。
2.2 輪作換茬
連作使土壤中病蟲害累積,同時打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養分平衡,加重植物發病。為保障高產,黑花生不宜重茬、迎茬種植,連作2年后最好進行輪作換茬。可選擇前茬為玉米、稻谷和高粱等的地塊,忌選擇甜菜、向日葵和豆科作物茬口。
3 田間管理技術
3.1 清棵蹲苗
覆蓋地膜10~15 d后會陸續出苗,待幼苗露出1~2片真葉時,人工破膜出苗,膜孔直徑5 cm左右,破膜后用手輕挑幼苗子葉或莖枝將其引出膜外,然后封土在幼苗周圍并將地膜壓緊壓實。開孔放苗不宜過晚,尤其是晴天光照強烈時,防止膜內高溫燒苗,避免久捂燒苗。在黑花生齊苗時要進行清棵,清除幼苗周圍的雜草,把未長出膜的分枝用手挑出,并對花生出苗情況進行檢查,將播種后未出苗的窩穴清點出來,若發現有缺苗的情況,需要及時補苗。將種子在40 ℃溫水中浸泡1.0~3.5 h,然后撈出放入催芽草窩,噴25~30 ℃溫水保持催芽草窩濕潤,一般在18~20 h后黑花生種子出現“粉嘴”時立即補種到缺苗位置;也可以提前在黑花生種植田間地頭播種預備苗,待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移栽補缺。清棵補苗后需要再次封好膜口。
3.2 控高
在地膜花生下針至結莢期要注意控旺,特別是高溫高濕天氣,黑花生最易旺長,影響果實產量。為預防此類情況,在生產過程中應在花生下針后期至結莢前期每667 m2使用40 g左右的烯效唑兌水30 kg,葉面噴灑1~2次。
3.3 病蟲害防治
黑花生較普通花生具有抗性強、病蟲害少的特點,但在生產過程中還是需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1]。豐都縣黑花生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病蟲害有立枯病、銹病、莖腐病、根腐病、蚜蟲及地下害蟲等。通常,根據對黑花生病蟲害的監測情況,使用植保無人機或自走式打藥機進行防治。
3.3.1 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為害黑花生種子和幼苗,種子染病后會腐爛無法出土,幼苗染病后在莖基部先出現褐色凹陷的斑點,若不及時防治,則會逐步擴展,最終導致幼苗直立枯死[2]。幼苗發現上述癥狀后,需要立即每667 m2使用3%惡霉靈30 mL、0.1%三十烷醇4 mL和氨基酸水溶肥60 mL,兌水45 kg噴霧,以降低立枯病危害。
3.3.2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發生在植株根部,染病初期植株側根減少,主根上有褐色凹陷病斑,較正常植株矮;染病中期,無側根,葉片黃而枯萎;染病后期,根部腐爛且有黃色霉層,地上部枯萎死亡[3]。在生長期葉片變黃時,要及時檢查根部,發現根腐病可每667 m2用根腐靈50 g兌水15 kg噴灑3~5次,或使用移栽靈1支+根寶1支兌水30 kg,灌根或對著根部噴施。
3.3.3 蚜蟲
蚜蟲主要為害黑花生葉片、花萼管與果針。苗期,蚜蟲會鉆入黑花生幼嫩枝芽心葉背面為害,使枝葉遍布蟲孔,最終完全蛀空;花期,蚜蟲會聚集在黑花生花萼管、果針位置,致使葉片卷曲、植株矮小,開花下針受抑制,甚至整個植株變黑枯死[4]。發現蚜蟲點片發生時,每667 m2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6~10 g,或44%多蟲清乳油30~60 mL加水30 kg噴灑。
3.3.4 地下害蟲
地下害蟲會啃食黑花生幼苗、根莖、幼果,造成缺果、爛果等,嚴重影響果實品質。6月中旬為地下害蟲嚴重為害時期,可每667 m2用10%速滅地蟲2 kg,摻細土l0 kg撒施在花生根部周圍防治螬蠐螬、金針蟲等。
3.4 提高飽果率和防早衰
在黑花生花針期或結莢期每667 m2用40~50 kg烯效唑藥液噴施葉面,花針期噴施烯效唑可以增加單株結果數,結莢期噴施烯效唑可以提高飽果率,增產率在10%以上。
防早衰可在收獲前35~40 d,每667 m2用50 g尿素+50 g磷酸二氫鉀,兌水50 kg,每7~10 d噴施植株葉面一次,噴1~2次即可。通過防早衰處理可延長莖葉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時間和強度,增強根系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促進干物質積累,從而增加產量[5]。
3.5 適時收獲
在黑花生地上部分綠葉明顯減少、中部黃葉增多、下部葉片脫落、莢果停止生長且果殼網紋清晰時,根據情況選用人工刨收或機械收獲等方式進行收獲。田間地膜使用可降解地膜,無須回收,可實現綠色種植。
3.6 清洗和烘干
黑花生收獲后,可使用花生清洗機對果實進行流水沖洗,沖洗后在地上攤曬4 h后,借助烘烤房24 h進行烘干;無烘干機械的可自然晾曬,注意在晾曬過程中避免雨水淋濕或果實堆漚而造成黃曲霉毒素污染,保障黑花生的品質。
4 黑花生產業發展策略
4.1 制訂模式
制訂適宜豐都縣的黑花生生產模式,如合作社+農戶訂單種植→耕地(2~3年連作的實行耕地輪作一季或進行土壤修復)→播種施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覆地膜→田間管理→聯合收獲→統一收購→返利分紅→統一清洗烘干→篩選分級→統一加工包裝→統一線上線下銷售等全程模式,著力推廣黑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后期根據黑花生的種植表現和市場需求情況,及時引進、試驗、推廣新品種,更新高產優質種植模式,為實現黑花生產業持續壯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4.2 建立基地
以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主,向當地和周邊鄉鎮輻射示范帶動,逐步建立黑花生高產優質種植技術示范基地,示范引領散戶訂單種植,逐步有計劃性地壯大產業。同時,依托示范基地平臺,開展黑花生種植技術指導、田間管理、機械收獲、加工包裝等系列培訓,定期組織學習交流,不斷更新種植戶知識結構,有效解決生產問題;加大對黑花生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產業集聚,實現黑花生加工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從而助推黑花生產業轉型升級。
5 結語
黑花生是優質的營養保健型花生品種,生育期145 d左右。生產者應根據花生種植技術要求,結合當地區域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有序開展黑花生培育工作,以提高黑花生產量和品質、壯大產業發展和提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付雪嬌,那穎,呂忠寧,等.黑花生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10,30(6):429-430.
[2] 趙運杰,徐世躍.富硒黑花生高效栽培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8):139-141.
[3] 李月紅.花生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7):122-124.
[4] 史普想,于國慶,于洪波,等.遼寧阜新花生產區昆蟲群落結構及多樣性分析[J].花生學報,2019,48(1):40-47.
[5] 袁建中,熊文獻,余輝,等.黑粒花生“正農黑花1號”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4(4):26-27.
(責任編輯:張春雨)
基金項目:豐都縣特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縣項目。
作者簡介:付麗娜(1992—),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農作物試驗示范以及栽培技術推廣。
*為通信作者,E-mail:3608959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