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是我國藍莓產區之一,但近年來當地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農藥使用量大幅增加,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為促進廣西藍莓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結合當地藍莓種植實際,剖析藍莓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存在的種植戶農藥使用方法不當、過度依賴化學農藥、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染、農藥殘留檢測與溯源機制不健全及各地主要病蟲害存在差異等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合理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建立健全農殘檢測與溯源體系及因地制宜配置防控措施等建議。
關鍵詞 藍莓;病蟲害防治;農藥污染;綠色防控;廣西
中圖分類號:S43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3
廣西闊葉林地區土壤酸性強(pH值在4.0~5.2)、通透性好、富含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土壤特性符合藍莓生長需求。近年來,廣西大力發展藍莓產業。其中,融水縣白云鄉高蘭村的藍莓種植基地是廣西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截至2023年,基地藍莓種植面積超過86 hm2,銷售額達100萬元,有效了促進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然而,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藍莓病蟲害問題日益凸顯。廣西獨特的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導致病蟲害極易滋生蔓延。在藍莓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農藥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手段。2016年,
廣西部署實施“十三五”時期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明確提出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力爭實現負增長。這為藍莓種植中科學用藥、減量用藥指明了方向。2020年,廣西農業農村廳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2020年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了藍莓綠色生產措施,強調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減少化學農藥使用。2022年,廣西農業農村廳出臺了《關于推進廣西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這無不顯示出發展高質量水果產業,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1 各地農藥污染差異分析
廣西藍莓主產區主要為桂林市、賀州市、河池市、百色市等地,各地在藍莓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1.1 桂林市
桂林市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區首位。由于種植歷史悠久,部分種植戶農藥使用習慣難以改變,過量用藥現象較為普遍。同時,桂林市旅游資源豐富,大量農家樂、采摘園分布在藍莓種植區周邊,農藥使用不當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更加凸顯,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1.2 賀州市
近年來賀州市藍莓產業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快速增加。賀州市部分藍莓園區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農藥污染對石漠化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問題的影響更為顯著。
1.3 河池市
河池市特色水果資源豐富,藍莓、柑橘等多種水果并存,園區管理復雜,病蟲害防治難度較大。部分種植戶為追求經濟效益,在多種水果種植區交叉使用農藥,藥效成分復雜,加劇了農藥殘留超標風險。此外,河池市部分藍莓園區分布在水庫、河流上游,農藥污染對下游水質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1.4 百色市
百色市是廣西后發展的藍莓種植區域,種植戶規模普遍較小,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小規模種植戶環保意識不足,隨意丟棄農藥包裝廢棄物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百色市部分藍莓園區分布在偏遠山區,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不健全,回收成本較高,農藥污染隱患不容忽視。
2 農藥使用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戶農藥使用方法不當
廣西藍莓種植戶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當之處。部分種植戶缺乏專業知識,未能準確識別病蟲害類型,導致藥劑選用不當。施藥時機把握不準,未能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及時用藥,錯過最佳防治時機。配藥比例不科學,常出現過量或不足現象,既浪費農藥,又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此外,施藥方式不規范,如未采用定向噴霧等精準施藥技術,造成藥液大量流失。
2.2 過度依賴化學農藥
部分藍莓種植戶過度依賴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忽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化學農藥的單一使用導致病菌、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強,防治難度加大,迫使種植戶不斷增加化學農藥使用量,農藥殘留超標風險居高不下。
2.3 農藥包裝廢棄物污染
藍莓種植過程中,農藥包裝廢棄物的污染不容忽視。隨意丟棄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導致農田、水源污染問題突出。農藥包裝廢棄物含有殘留農藥,隨意丟棄會使殘留的農藥進入土壤和水源,威脅農田生態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此外,大量農藥包裝廢棄物隨意丟棄,不僅影響了農田景觀,而且廢棄物不易被自然降解,危害長期存在。
2.4 農藥殘留檢測與溯源機制不健全
1)部分地區藍莓農藥殘留檢測仍存在檢測覆蓋面小、頻次低等問題。個別地區僅抽檢少量樣品,難以全面反映區域內藍莓農藥殘留情況。同時,檢測數據的及時性和代表性不足,未能及時發現和消除農殘超標風險隱患。2)藍莓溯源體系建設整體滯后,可追溯藍莓占比不高。廣西有機、綠色藍莓種植基地已基本建立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記錄等信息化管理制度,但基地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多采用手工臺賬記錄,信息收集滯后,難以實現產品全程可追溯。中小型種植戶生產記錄不完整,個別種植戶不按規定進行生產記錄,導致藍莓“從農田到餐桌”追溯鏈條不完整。
2.5 各地主要病蟲害存在差異
受海拔與氣候條件影響,廣西各地土壤等自然條件存在差異,導致藍莓病蟲害種類、發生規律存在差異。廣西藍莓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炭疽病、灰霉病、薊馬、蚜蟲等,但其在不同地區的發生程度不盡相同[2]。其中,桂林市4—6月易發生炭疽病,5—7月是薊馬危害高發期;賀州市3—5月是灰霉病多發期,4—6月是蚜蟲危害高峰期;欽州市5—7月極易發生葉斑病,7—9月是薊馬危害高發期;百色市5—7月是炭疽病的高發期,8—10月易發生蚜蟲危害。
3 對策
為保障藍莓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廣西急需加強藍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探索農藥減量使用路徑。
3.1 加強科學用藥指導
1)加強技術支撐。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發放宣傳冊等形式,提高種植戶對農藥污染危害的認識,使其自覺遵守農藥使用規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力量,選派懂技術的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藍莓種植基地指導種植戶科學使用農藥[3]。相關部門應聯合制定藍莓種植用藥指南,明確規定藍莓種植允許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品種、施藥劑量和安全間隔期等關鍵要素,并向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種植戶開展廣泛宣傳。
2)提供個性化防控指導。農業農村部門可根據種植戶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個性化防控指導。例如,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種植戶,可通過現場指導教授其科學的化學防控技術;對于經濟條件有限的種植戶,可優先推廣成本較低的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3.2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1)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大藍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因地制宜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的綠色防控模式,提升藍莓種植系統抗逆性,從源頭上減輕病蟲害發生程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在藍莓主產區建立一批綠色防控示范基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加快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優化藍莓病蟲害防治用藥結構。加大對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的補貼力度,降低種植戶農藥使用成本。在藍莓基地設立綠色防控技術服務點,免費為種植戶提供生物農藥及其技術指導。
3.3 合理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
為解決農藥包裝廢棄物隨意丟棄污染環境的問題,提出3點建議。
1)健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絡。合理布局回收網點,根據藍莓種植區分布和種植規模,科學規劃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點布局,方便種植戶投放。創新回收模式,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農藥包裝廢棄物“定時定點”“貨幣激勵”“以舊換新”等多元回收模式,調動種植戶的參與積極性。
2)規范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理。集中無害化處理,建設一批區域性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配備焚燒、填埋等無害化處理設施,實現農藥包裝廢棄物的集中處置和污染控制。促進資源化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藥包裝廢棄物開展清洗、粉碎等預處理,探索塑料等可回收物的資源化利用路徑,最大限度減少污染排放和處置成本。加強處置過程管控,嚴格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等環節的管理規范和操作規程。
3)強化農藥包裝廢棄物監管。明確監管責任,各有關部門形成分工明確、協同高效的監管合力。加大執法力度,將農藥包裝廢棄物納入農業面源污染監管范疇,制定完善相關法規標準,依法查處違規丟棄、填埋農藥包裝廢棄物等環境違法行為。嚴格農藥經營管理,在農藥經營許可、備案等環節嚴把關,督促指導農資經營者切實履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義務,將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納入經營者信用評價體系[4]。
3.4 建立健全農殘檢測與溯源體系
為解決藍莓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強化藍莓農殘檢測和溯源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廣西應做好以下3項工作。
1)健全藍莓農殘檢測體系。根據藍莓主產區分布和產銷情況,合理規劃農殘檢測機構布局。制定完善藍莓農殘檢測標準規程,強化檢測人員培訓和比對試驗。在做好定期監督抽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園區自檢+政府監測+第三方檢測”等多元化檢測模式。鼓勵藍莓種植園區建立自有檢測室,開展日常自檢自控。
2)推行藍莓質量安全追溯。建立藍莓種植電子檔案,依托農業大數據平臺,建立藍莓種植電子檔案,記錄品種、農用物資投入、病蟲害防控等關鍵信息。在藍莓包裝環節印制追溯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即可獲取藍莓生產、檢測等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3)強化藍莓農殘超標查處。嚴格田間檢查抽樣,加大藍莓生產環節的定期和不定期農殘抽檢力度,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用藥行為。從嚴市場準入把關,將藍莓農殘檢測作為市場準入的必要條件,從源頭切斷不合格藍莓流通渠道。嚴厲查處違法行為,加大對農藥殘留超標藍莓的查處懲戒力度。
3.5 因地制宜配置防控措施
廣西可根據不同區域藍莓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因地制宜配置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構建藍莓病蟲害綜合防控體系,減少化學農藥依賴。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根據區域氣候條件和園區生態環境優化防控體系。根據不同區域的溫度、濕度、降水等氣候特點,合理配置防控措施。例如,在濕度較大、易發生病害的區域,可加強農業防治措施,合理控水保墑,降低園區濕度;在溫度適宜、蟲害多發的區域,可強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及時捕殺害蟲,阻斷蟲源;在光照不足的地區,可合理布局園區,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害發生風險。
2)根據種植品種特性制訂防控方案。不同藍莓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差異較大,根據品種特性定制防控方案。例如,對于易感枝枯病的品種,可加強冬季清園,徹底清除病枝;對于易發生藍莓潛葉蛾的品種,可適當加大頻振式殺蟲燈的布設密度[5]。
3)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制訂防控時間。廣西不同區域藍莓病蟲害發生存在時間差異,可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規律制訂防控時間,開展精準防控。例如,在北部地區,藍莓炭疽病多在5—6月發生,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藥劑,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結語
為實現藍莓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廣西必須正視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問題,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科學防控,著力破解化學農藥過度難題。這需要政府、企業、種植戶等多方協同發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升農藥污染防治水平,推動廣西藍莓產業實現更高質量、更加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在保障藍莓優質高產的同時,實現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實現病蟲害防治和農藥減量使用的雙贏,為廣西藍莓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程恒怡,梁川,陳暉,等.廣西市售173份東盟國家進口水果及其制品中農藥殘留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18):3313-3315.
[2] 楊宸,周宇.藍莓種植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果業信息,2024,41(8):75-76.
[3] 于強波,蘇丹,張力飛,等.藍莓日光溫室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9):49-50.
[4] 佚名.廣西農藥登記管理培訓班在桂林舉辦[J].廣西植保,2019,32(4):35.
[5] 尹豐平.廣西農藥行業生產現狀及未來發展建議[J].廣西植保,2023,36(2):23-29.
(責任編輯:劉寧寧)
基金項目:百色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百科20222031)。
作者簡介:韋再行(1992—),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E-mail:12464185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