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川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其林業生態建設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提高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水平,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分析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林業資源過度開發、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及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控制林業資源開發強度、加強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等對策。
關鍵詞 林業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1
四川省位于長江上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四川省的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1]。而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對于四川省保持水土、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林業資源過度開發、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
1 四川省林業資源概況
四川省地處長江上游,橫跨秦巴山地、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境內林業資源十分豐富[2]。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川省有林地面積接近2 000萬hm2,其中天然林面積1 337.55萬hm2,蓄積16.07億m3;人工林面積502.22萬hm2,蓄積2.54億m3。四川省林區橫跨長江上游、黃河上游和金沙江干熱河谷區,地帶性植被類型多樣,從東部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西部的高山寒漠植被,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自然植被型組。加之獨特的地形地貌條件,造就了四川省復雜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3]。四川省還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川西亞高山櫟類植物和長期保護較好的天然櫟類植物,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地位突出[4]。
近年來,四川省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大規模的造林綠化行動,2015—2020年四川省完成造林超93.33萬hm2。同時,四川省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累計保護天然林面積超453.33萬hm2。在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中,四川省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建立“林長制”等保護與管理體制,四川省不斷加強林業資源管護,嚴厲打擊亂砍濫伐等破壞林業資源的行為[5]。四川省在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林業資源過度開發、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不完善等。
2 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林業資源過度開發
四川省林業資源豐富,但對其開發過度,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受到了一定影響。1)在經濟發展的驅動下,四川省部分地區開展商業性采伐,毀林開墾、陡坡造田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劇。例如,在涼山州、攀枝花市等南部林區,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現了一定面積的毀林開墾、陡坡造田現象,導致局部地區森林覆蓋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劇。2)在林木采伐過程中,采伐強度大、周期短、方式粗放,且伴生樵采、挖筍、掘根等破壞性行為,導致林分破壞嚴重,林下更新不良、林分結構單一,極大削弱了森林的生態功能。例如,甘孜州、阿壩州等川西林區,商業采伐、過度放牧、樵采等活動對林業資源造成了一定破壞。3)近年來四川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交通、能源、旅游等建設對林地的占用日益增多,一些工程項目選址不當、監管不力、生態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也加劇了局部地區林業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的態勢,削弱了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2 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
四川省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各類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特有物種,在全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四川省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日益嚴峻。1)氣候變化導致部分物種適宜生存的環境發生改變,尤其是高山物種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瀕危狀況不容樂觀。2)外來物種入侵對四川省本土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一些外來入侵物種快速擴張,擠占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破壞區域生態平衡。以涼山州、攀枝花市等南部林區為例,加拿大一枝黃花、紫莖澤蘭、飛機草等外來入侵種正呈蔓延之勢,對本土物種生存空間和資源形成擠占,局部地區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3)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工業生產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也顯著改變了區域生態環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影響。4)不合理、不規范的林業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如亂捕濫獵、非法采集、超載放牧等,也會威脅林區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生存、繁衍。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導致四川省部分地區林業生態系統退化,物種多樣性指數下降,種群數量減少,亟待采取有力措施遏制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趨勢。
2.3 管理體制不完善
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已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特別是通過建立省、市、縣、鄉和村五級“林長制”,進一步壓實了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為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但同時應認識到,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四川省林業生態管理體制有待創新與完善。1)林業管理職責分散,條塊分割嚴重。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和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都對林業生態建設擁有一定的管理權限,但缺乏統一協調和頂層設計,導致多頭管理、職責交叉、管理效率低下,難以形成保護合力。2)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資金投入不足。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但目前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仍主要依賴有限的財政撥款,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而政府專項轉移支付往往年度化、項目化,缺乏長效穩定的投入機制,難以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3)基層林業管理能力不足,工作機制亟待理順。基層林業站在編制、人員、經費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管護裝備簡陋,護林防火、林政執法、檢疫檢驗、有害生物防治、林情監測等職能發揮不充分。
3 四川省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的對策
3.1 控制林業資源開發強度
為有效解決四川省林業資源過度開發問題,四川省政府和有關單位必須嚴格控制林業資源開發強度。1)針對毀林開墾、陡坡造田等問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牽頭會同有關單位,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應引導農戶實施耕地輪作休耕、退耕還林等措施,增加林地面積。同時,執法部門應加強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毀林開墾行為,對破壞行為“零容忍”。2)針對采伐強度大、周期短等問題,林業主管部門應加快構建科學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業規劃設計單位應編制區域性林業發展規劃,科學合理確定年度采伐限額,嚴格控制皆伐面積和采伐強度,適度延長采伐周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林業經營者應在采伐作業中大力推廣擇伐、撫育間伐等生態友好型作業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干擾、破壞。此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林木采伐許可審批程序,嚴把采伐許可關。3)針對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林地占用日益增多的問題,發改委、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在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用地審批等環節嚴格把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制定嚴格的林地征占用標準,提高林地征占用門檻,優化項目選址,盡量避讓生態敏感區。對于確需占用林地的重大項目,林業主管部門應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切實加強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將生態影響降至最低;在旅游開發、能源開發等領域,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嚴禁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核心區進行開發建設活動。
3.2 加強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
為有效應對四川省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必須攜手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強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1)針對氣候變化對林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林業主管部門應會同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等部門,加強林業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重點關注區域內氣候變化敏感物種,開展物種瀕危狀態評估和動態監測預警,制定氣候變化適應對策。各級政府和保護地管理機構應創新保護措施,加強生態廊道和避難所建設,完善極端天氣林業生物多樣性應急保護預案。2)針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林業主管部門應加強檢疫檢驗,嚴防外來有害生物傳入。對已入侵的外來物種,應及時開展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訂并實施專門防控方案,采取人工清除、替代控制、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止外來物種在林區進一步擴散。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林區,保護地管理機構應持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清理清繳行動,鞏固防控成果。3)針對環境污染對林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領域監管,加大執法力度,防止危險化學品、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改善林區生態環境質量。4)針對過度開發利用對林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林業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懲罰非法獵捕、非法采集、非法放生等行為;完善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強化重點保護物種搶救性保護;科學評估林業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情況,合理確定年度捕捉、采挖限額,嚴格資源開發利用許可審批,加強馴養繁殖、人工培育等行業監管,促進林業資源科學、合理、可持續利用。
3.3 完善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
為破解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不完善的難題,相關部門必須著力優化管理機制,構建高效協同的長效機制。1)針對林業管理職責分散、條塊分割的問題,四川省政府應建立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協調機制,明確四川省發改委、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及農業農村等部門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職責分工,建立部門間溝通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在林業生態建設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要政策制定實施等方面,應建立部門會商、聯席會議等制度,加強統籌銜接。2)針對林業生態建設投入渠道單一、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在加大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財政、金融主管部門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和運營。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林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林權抵押貸款、林業保險等服務,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金融支撐。同時,有關部門應健全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林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為社會資本投入創造良好環境。3)針對基層林業管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各級政府應把基層林業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化林業站改革,強化基層林業管理機構在林業資源管理、林政執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面的職責,充實基層力量;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善基層裝備條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強化基層林業管理人員教育培訓,提升其依法行政、科學管理水平。
4 結語
四川省林業生態建設面臨林業資源過度開發、林業生物多樣性減少、林業生態建設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有效應對這些問題,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需要通力協作,采取控制開發強度、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管理機制等措施。未來,四川省在林業生態建設中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科技支撐,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同時,應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將林業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戰略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建設美麗四川、美麗中國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肖永茂,龍勤.基于DEA模型的四川林業生態效率測度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3):69-71.
[2] 鄧紹輝.生態屏障與四川林業發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7(6):1-7.
[3] 郎平,張文,賴長鴻,等.四川林業碳匯造林發展潛力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7,38(3):111-114.
[4] 堯斯丹.決戰“十三五”四川林業脫貧攻堅[J].當代縣域經濟,2016(6):36-40.
[5] 吳登高.淺析四川生態林業建設[J].科技視界,2014(1):398.
(責任編輯:張春雨)
作者簡介:陳慶洲(1981—),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資源調查、規劃設計。E-mail:449732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