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和前提,事關民生和社會安定。為給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和其他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提供參考,總結了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現狀,針對存在的人員隊伍建設不合理、儀器設備配備不足且穩定性差、檢測能力薄弱等問題,并結合雙流區檢測機構能力提升的實際需求,提出加強檢測隊伍建設,做好技能培訓;更新儀器設備,做好維護保養;更新檢測方法,做好擴項工作等建議。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
中圖分類號:F224;F316.1;S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3
雙流區地處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核心區域,轄區面積466 km2,農業農村區域166 km2,現有耕地1.07萬hm2。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迅猛發展,雙流區累計建成7 080 hm2高標準農田、2個萬畝糧食園區,全區“三品一標”認證35個,有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業經營主體共有941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44家、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家庭農場679家。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農業強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重要環節,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和農業強國的重要技術支撐,對維護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提升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于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標準化、綠色生產化,深入踐行“三品一標”的發展要求,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滿足人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近年來,雙流區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通過規范檢測方法、提升人員能力等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檢驗檢測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但還存在著檢測能力薄弱、人員不穩定、大型儀器配備不足等情況,只有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提高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水平,切實服務好雙流全區的農業生產,提升該區農產品的競爭力。
1 現狀
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成立于2013年,2016年首次通過“雙認證”,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China Agricultural Testing Laboratories,CATL)和檢驗機構資質認定(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CMA),2019年、2022年通過“雙認證”復評審。2021年,為改善雙流區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環境、提升工作效率,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變更了檢測場所,新建了面積約為500 m2的檢驗檢測實驗室,配備了2臺氣相色譜儀、3臺液相色譜儀及數臺前處理儀器設備,主要負責對雙流全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生產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進行檢驗檢測,品種以該區生產和消費的品種為主。
2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開展情況
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要承擔省、市、區三級下達的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的任務,還負責對雙流區種植戶委托的樣品進行檢測,具備種植業產品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物的檢測能力。檢測參數為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百菌清、六六六、敵敵畏、樂果、氧樂果、馬拉硫磷、聯苯菊酯、吡蟲啉、多菌靈等共計52個。自2016年取得“雙認證”,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完成了農藥殘留的定量檢測9 000余批次,有效監測參數6 138 200余個,極大地保障了雙流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雙流區農產品監管提供了依據。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會根據檢測結果定期通報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情況,并聯合相關部門分析不合格農產品產生的原因并對農戶的種植用藥和病蟲害管理提出指導意見。
3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
檢測過程一般分為4個步驟:1)采用對角線法、棋盤法、“S”形法和梅花點法在田間地頭抽樣,并確保抽取的樣品具有代表性[1];2)采用四分法對樣品進行縮分,并將其搗碎制成勻漿樣品;3)采用振蕩提取、勻漿提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方法將樣品中殘留物提取出來并對其凈化處理;4)采用氣相色譜技術和液相色譜技術對殘留物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參考標準有《蔬菜和水果中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多殘留的測定》(NY/T 761—200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90種有機磷類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GB 23200.116—2019)、《蔬菜、水果中吡蟲啉殘留量的測定》(NY/T 1275—2007)及《蔬菜水果中多菌靈等4種苯并咪唑類農藥殘留量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NY/T 1680—2009)等。
氣相色譜技術是一種以惰性氣體為流動相、以色譜柱內壁材料為固定相,對混合物進行分離并定性定量的分析技術。樣品經進樣口高溫氣化由流動相攜帶通過固定相,由于各組分與固定相間的作用力不同,分離速率也就不一樣,從而實現了各組分的成功分離。通過與目標化合物的標準物質進行比對,以保留時間對樣品進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積對其進行定量分析。該方法適用于沸點較低、熱穩定性好的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2]。當前,氣相色譜法是雙流區農藥殘留檢測的主要方法,覆蓋了中心48個檢測參數。液相色譜技術是一種以液體為流動相的色譜分析技術,其根據不同組分在兩相體系中的溶解、分配和吸附等化學作用的差異,當兩相做相對運動時,不同組分在兩相中受到上述各作用力的影響從而實現相互分離[3]。液相色譜中流動相不僅能夠運載樣品分子,還具有選擇性分離的作用。該方法不受樣品揮發度和熱穩定性的限制,適用于分析沸點較高、熱穩定性差的大分子化合物[4]。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采用該方法檢測滅幼脲、除蟲脲、多菌靈和吡蟲啉。
4 存在的問題
雙流區作為成都市人口第一大區,且農產品種類豐富,保證雙流區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迫在眉睫。近年來,雙流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系統也得到不斷完善,體系運行、抽樣、樣品前處理、上機檢測、數據處理、報告出具等逐步規范化,檢測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但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還存在一些問題未能有效解決。
4.1 人員隊伍建設不合理
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檢測隊伍穩定性不高,檢測人員多數為臨時聘用的人員,且待遇差,難以留住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檢測過程復雜、步驟多、耗時長,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F有聘用人員大多為非本專業人員,上崗培訓也不夠系統專業,因此一些檢測人員既缺乏實操經驗也缺乏理論知識。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現有檢測人員7人,具有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學歷3人,??茖W歷3人,無具備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中級技術職稱及同等能力4人,初級技術職稱2人。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而現有檢測隊伍的整體理論知識不夠充足、人員不夠專業,檢測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數據異?;騼x器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檢測人員難以獨立解決,導致檢測工作效率降低[5]。此外,實驗中難以避免不規范操作的出現,導致農產品檢測數據不夠精確,難以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問題[6]。
4.2 儀器設備配備不足且穩定性差
開展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是為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準確可靠的檢測數據可為種植戶提供用藥參考、為監管部門提供監管依據,防止不合格的農產品流入市場,保障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7]。目前,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配備用于農殘檢測的大型儀器只有氣相色譜儀和液相色譜儀,而這兩種儀器都存在定性不準確的問題,檢測結果可能出現假陽性,且能檢測的項目較少。現在可使用的農藥種類越來越多,農產品上就會有新型殘留物出現,未及時配備新的儀器設備就會導致很多新的項目無法開展。檢測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也未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導致儀器在使用中易出現問題,儀器的維修又是非常耗時的,就會導致整體的工作效率降低。
4.3 檢測能力薄弱
現階段,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只具備農殘檢測能力且參數覆蓋范圍小,是成都市區(縣)級檢測機構中認證參數最少的,且從初次認證以來就未進行擴項。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更多高效低殘留的新型農藥,測定這些新型農藥方面還存在不足。檢測技術不能與時俱進、更新慢,檢測方法單一,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仍采用的是較早時期的傳統方法色譜法,采用檢測標準為NY/T 761—2008、NY/T 1680-2009、NY/T 1275—2007、GB 23200.116—2019等,且檢測參數仍停留在初次認證的水平,無法對新型農藥殘留物進行測定,不能與現代農業生產相適應。
5 對策
針對目前雙流區在農產品檢驗檢測方面存在的人員隊伍建設不合理、儀器設備配備不足且穩定性差、檢測能力薄弱等問題,結合縣級質檢機構檢測能力提升的要求,根據雙流的實際需求提出如下建議。
5.1 加強檢測隊伍建設,做好技能培訓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工作,為提高檢測水平,雙流區必須建設一支專業化的檢測隊伍。1)擇優錄取農業檢測相關專業大學生或者調用其他科室相關專業工作人員,引進1~2名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入檢測隊伍,彌補現階段專業人才的不足。2)向上爭取資金,提高臨時聘用人員的福利待遇,降低檢測人員流動性。3)加強人員培訓管理,保證經費投入。新進人員需要參加培訓且必須通過內部的能力考核才能授權其獨立從事檢測活動,并要對其做好監督管理工作;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對人員進行定期系統的培訓,在法律法規、檢驗方法、儀器使用、數據處理、報告出具、實驗室質量控制及體系建設等各方面進行培訓,并以考核的方式對培訓進行有效性評價,全面提升人員職業素質和檢測技能[8];定期對被授權人員的持續能力進行評價,以保證檢測隊伍檢測能力具有持續性。4)建立人員激勵機制,激發檢測人員的潛能,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對于在大型檢測技能競賽中獲獎的或被上級機構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的正式人員,可與其年終考核評優評先掛鉤;對于臨時聘用人員,可與其工資調整掛鉤。確保檢測人員的穩定性和專業性是檢測機構行穩致遠的關鍵。
5.2 更新儀器設備,做好維護保養
為開展新的檢測項目和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雙流區需要引進更加先進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實現以“檢測設備的更新”推動“服務質量的升級”。預計2024年完成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和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方法適用的多功能樣品制備工作站的配備與使用,這2臺儀器設備將能極大地提高樣品的處理效率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能覆蓋更多的檢測項目。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力爭在2025年完成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的配備與使用。為了確保新的儀器設備能夠盡快順利投入使用,要安排對檢驗檢測崗位人員開展設備的使用、維護和保養等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定期組織培訓、現場指導、實際操作演示等多種方式,確保檢測人員能熟練操作新儀器設備,并能對簡單的問題進行處理。對于大型精密儀器設備,應安排專業技能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人員負責,定期做好基礎的維護保養,并購買廠家提供的維修、維護及保養的套餐,確保儀器穩定高效運行[9]。
5.3 更新檢測方法,做好擴項工作
配套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和QuEChERS方法適用的多功能樣品制備工作站,結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氣相色譜 質譜聯用法》(GB 23200.113—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質譜聯用法》(GB 23200.121—2021)等檢測標準,更新檢測技術和方法,做好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的“雙認證”擴項工作,擴大檢測覆蓋項目和參數、提高結果的準確性,提升整體檢測能力。
現階段,色譜-質譜聯用技術被廣泛地被應用到農產品檢測中,將色譜的高效分離能力和質譜的準確定性能力結合起來,能同時對樣品中的殘留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避免了色譜法可能出現的假陽性。該技術常用的方法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氣質聯用法適用于分析小分子、易揮發、熱穩定、能氣化的化合物[10];液質聯用法適宜分析大分子(蛋白、多肽多聚物等)、不揮發、熱不穩定、極性的化合物[11-12]。QuEChERS方法作為GB 23200.113—2018和GB 23200.121—2021等標準的前處理方法,具有快速、簡單、廉價、高效、可靠、安全的特點,近年來在農產品檢測上應用較多。基于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的優勢,結合高效的QuEChERS方法,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檢測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
6 結語
運用當前科技手段,對檢測技術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做好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可以降低農產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率,保證農產品市場穩定和有序發展,為消費者把關好“舌尖上的安全”。針對雙流區人員隊伍建設不合理、設備配套不足和檢測能力薄弱等問題,可采取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技術培訓指導、配備新型儀器設備等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更新檢測方法,做好“雙認證”擴項工作,提升成都市雙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整體檢測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蔬菜抽樣技術規范:NY/T 2103—2011[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2] 劉玉龍,路峰,王烽凡.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9(21):90-92.
[3] 趙勝延,張秉慧,宋艷真,等.簡論高效液相色譜峰異?,F象[J].中獸醫學雜志,2020(8):93.
[4] 佘賢德.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J].吉林農業,2017(20):86.
[5] 葉學敏.新型QuEChERS方法在果蔬農殘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20.
[6] 張小允,許世衛.新發展階段提升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2(9):155-162.
[7] 郝榮寶,王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現狀及發展分析[J].食品安全導刊,2023(13):18-20.
[8] 張春燕,湯有芹,楊榮輝,等.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服務能力[J].云南農業,2024(5):16-17.
[9] 王鑫,馮驍驕,樊志鵬.鄉村振興戰略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探討[J].農產品加工,2022(16):93-95.
[10] 鄭曉莉.基于1H NMR對山西大學龍舟隊員尿液和血清代謝組學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11] 沙麟.農產品高通量農藥殘留檢測方法的優化建立及其應用[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23.
[12] 謝英新,王豐.HPLC-MS聯用技術在藥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2007,20(5):44-46.
(責任編輯:張春雨)
作者簡介:鄧凌云(1991—),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E-mail:4605198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