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是人生的價值坐標系,是心靈的歸宿,更是我們追求高度的基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告訴我們,我們在實現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之后,一定會攀登更高的生命境界——追求自我的實現。
首先,從認知層面來講,要追求高的人生境界,在于看淡物質,提升精神。
歌德說“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一個境界高遠的人,要超越眼前的利益之籠,要掙脫桎梏生命多元性的枷鎖,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出生于貴族家庭的南丁格爾,并沒有被金錢和權勢所束縛,反而走進大眾,投身于醫療護理事業,為現代護理學奠定了基礎。英國思想家亞當·斯密,在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提出“人類生來就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我們要在物欲橫流時代當中學會克服欲望的紛擾,保持對大眾的同理心。
可見,認知上,如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所說:“沒有決定論,人是絕對自由的。”外在的種種限制、種種誘惑,并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意志。而后,行為上,我們的自由意志將指引我們繼續前行,不斷突破自身的界限。
具體而言,從行為層面追求高的人生境界,在于看淡結果,專注過程。
正如古人所言:“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本辰绲奶嵘⒎且货矶偷氖虑?。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氣餒,也不要因短暫的成功而驕傲。袁隆平一生以“讓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飽飯”為志向,經歷多次失敗后才成功培育出“超級稻”?!独先伺c海》中的圣地亞哥,捕魚器材簡陋,身體衰朽,然而他直面自然的偉力,在極限的困境中憑著不屈的意志抓到大魚,將大馬林魚的骨架帶回了家。我們也要以積極的行動去面對每一個挑戰。
無論是認知層面,還是行為層面,本質上都在于個人要與外在世界的某種宏大的價值體系建立緊密的關系,要把個人的目標跟崇高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必須要預設一個他者、一群他者的存在,而不是把自己置于繭房和孤島中,更不是去片面地追尋利己價值。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境界決定高度,我們要不斷提升境界,以更高遠的目標和更堅定的信念,去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
劉柏麟,男,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