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歲時,已經頗具商業頭腦的沃倫·巴菲特就開始嘗試做些小買賣來鍛煉自己。他賣過口香糖、二手高爾夫球以及爆米花等,都沒有掙到多少錢。后來,有人給他介紹了一份送報的工作。巴菲特覺得這個工作太過“小兒科”,沒有一點技術含量。轉念一想,自己又不喜歡當球童、端盤子之類的廉價工作,于是勉強答應下來。
當時,巴菲特擁有一條送《華盛頓郵報》的路線,以及兩條《時代先鋒報》的路線。這兩家報紙的負責人都對巴菲特表示,除了送報外,如果還能促成征訂,他將會得到一筆不錯的獎金。這幾條線路上聚集了許多大企業,巴菲特便興致勃勃地上門推銷手頭的報紙。
一開始,他的運氣不錯,一些剛好需要訂報的公司當場和他達成了口頭協議。然而,當他們看到巴菲特同時推銷《華盛頓郵報》及《時代先鋒報》時,又紛紛放棄了和他合作的打算,并且流露出厭煩的表情。
巴菲特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明明已經到手的生意,為何對方在看到這兩種報紙后,便不愿合作了呢?回到家里,巴菲特開始仔細讀這兩種報紙。他發現,這是兩家立場一左一右的報紙,《華盛頓郵報》支持總統羅斯福,而《時代先鋒報》卻反對他。看到這里,巴菲特恍然大悟。
第二天再出去送報時,巴菲特首先和對方大談時政新聞,東拉西扯之間摸準了對方的政治立場。然后,對于那些支持羅斯福的人,他推薦對方訂閱《華盛頓郵報》,而那些反對羅斯福的人,當然推薦他們訂閱《時代先鋒報》。
這一小小的改變立竿見影,僅一天時間,兩報加起來,巴菲特便征訂出去100多份。時間不長,他便成為這一帶最有名的訂報員,許多客戶都愿意和這位喜歡動腦子的年輕人打交道,也都樂意在巴菲特手中訂報。
巴菲特此后的成功世人皆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他的運作下,股價一路飆升,他因此獲得了“股神”的封號,其中的門道從訂報這件小事可略窺一二——成功人士并非天生比別人聰明,也并非他們得到了貴人相助,而在于他們善于思考,主動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待問題,主動了解他們不同的需求,對癥下藥,做出改變,才能打開局面。
編輯 高塬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