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甘菊雖有一定的觀賞、藥用價值,但其危害性較大,可攀附纏繞在其他植物上,影響植物生長甚至導致其死亡,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微甘菊的生長速度非常快,繁殖能力極強,生命周期短,防治難度較大,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防治微甘菊成為行業工作者需要研究思考的關鍵問題。基于此,以廣東省清遠市防治實踐為例,從檢測預警、嚴格檢疫、人工防治、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對微甘菊的防治技術措施進行介紹。
關鍵詞 微甘菊;危害;檢疫;防治技術;廣東省清遠市
中圖分類號:S45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1.025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屬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別名小花蔓澤蘭,主要生長在森林、廢棄地、水源地帶、交通沿線等位置,對生態系統、經濟發展影響甚大,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是我國外來入侵有害植物之一和林業檢疫重要對象。清遠市總面積1.92萬km2,為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該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分布于北江兩岸的南部地區。清遠市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為微甘菊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清遠市林區從南向北逐年發生微甘菊為害,當地林業部門近年來加大了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防治力度,初步遏制了微甘菊的蔓延趨勢。2022—2024年,清遠市林區微甘菊防治面積分別為0.070萬hm2、0.030萬hm2、0.025萬hm2。微甘菊主要為害人工用材林、經濟林、風景林,在水源保護林及水庫周圍等生態敏感區也局部發生。因此,積極做好清遠市微甘菊的檢疫與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生物學特性
微甘菊屬菊科假澤蘭屬,為多生草質藤本植物,其葉片對生,形狀為三角形,有的呈卵形,葉片邊緣為鋸齒狀;莖呈圓柱狀,較細長,分枝較多,多匍匐生長,莖上有大量的短毛,顏色多為白色,嫩莖呈綠色圓柱形,老莖呈淡褐色,莖節生根速度較快,可實現無性繁殖;微甘菊的花數量非常多,但花序較小,每序花包含4朵小花,散發出微弱的香味,花朵多呈白色或者微黃色;微甘菊的種子較細小瘦弱,非常輕,長度約1.7 mm,顏色為黑色,種子的表層有一些凸起的粒狀物,基部有冠毛[1]。
微甘菊種群較多,染色體類型也有明顯的差異,有的種群是二倍體,有的則是四倍體。微甘菊從出現花蕾至盛花大約需要5 d,開花之后5 d內授粉,經過7 d左右的時間種子即可成熟,隨后種子繼續散布開始新一輪傳播。微甘菊幼苗初期生長速度并不快,生長28 d左右幼苗高度僅有11 cm;但是隨著苗齡的增加其生長發育速度明顯加快,莖節生長出大量的根系伸入土壤吸取水分和養分,平均1個節每天可生長20 cm。由此可見,微甘菊的生長和蔓延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其也被稱為“一分鐘一英里的雜草”。微甘菊種子萌發生長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在25~30 ℃的環境下,微甘菊種子的萌發率高達83.3%,但在15 ℃的環境下,其萌芽率僅有42.3%。適宜光照可加速種子萌發,若光照不足或者長期處于黑暗條件下,微甘菊種子的萌芽率明顯下降,甚至有的會不萌發。微甘菊的種子成熟之后,在自然環境下可儲存1~9周,且依然具備較高的萌芽率;超過該時間段,則萌芽率逐漸下降。
2" 主要危害
微甘菊原產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是世界十大有害雜草之一,在我國被列為16種外來入侵有害植物之一和22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微甘菊的傳播、生存、繁殖、蔓延及競爭能力均非常強,因而被稱為“植物殺手”。微甘菊生長時,如果遇到樹木,會將其纏繞;如果在地面生長,則會逐漸將地面全部覆蓋,可見其他具備非常強的生長繁殖、傳播蔓延能力。微甘菊的種子很輕,可通過風雨、人類活動及動物活動等實現遠距離甚至超遠距離的傳播,或者可隨交通工具傳播,進而占據大面積的林地,將林木纏繞絞殺,抑制林間植物的生長。當微甘菊攀援其他植物后,會重壓于植株冠層頂部,影響其正常光合作用,最終導致其枯萎死亡[2]。現階段,微甘菊在清遠市有擴散蔓延的趨勢,對清遠市區域內的果園、農田、天然林及綠化帶等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廢棄的農田、管理粗放的果園及林地和溝渠岸邊,微甘菊的數量更多,嚴重影響清遠市生態系統安全,破壞生物多樣性及國土生態安全性。因此,做好微甘菊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3" 發生規律
微甘菊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在濕地、沼澤地,還是在旱地、果園、池塘、水庫、水田田埂、草坪、林緣及河道周邊,均可發現其身影。在清遠市,微甘菊的萌芽時間為每年的3—4月,幼苗期生長較緩慢,但進入5—8月后,其生長速度明顯加快,莖節、節間長出大量根系,接觸土壤之后即可形成新的植株。清遠市微甘菊的現蕾期為9月,此時生長速度逐漸放緩,進入10月后開花,此時莖停止生長。微甘菊的盛花期為當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此時以結籽為主;2月后種子成熟,花枝逐漸枯萎[3]。
4" 防治難點
微甘菊產種量極高,每平方米能夠產種15萬~20萬顆。不僅如此,微甘菊莖上的節點具備較強的生根能力,因此能夠進行無性繁殖。此外,微甘菊的繁殖速度極快,尤其是成熟的微甘菊,1個節點只需要1 d的時間就能夠生長20 cm,極大地增加了微甘菊的防治難度。
5" 防治技術
清遠市相關部門應當提高防治意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微甘菊為害情況、發生規律等,制訂科學可行的防治技術措施與方案。同時,樹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綜合采取檢測預警、嚴格檢疫、人工防治、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微甘菊防治效果,有效減少微甘菊對清遠市生態環境的影響。
5.1" 監測預警
營養生長期是防治微甘菊的關鍵期,此時進行防治效果最好。因此,清遠市相關部門要認真做好監測預警工作,借助無人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一系列先進的技術設備,對微甘菊擴散的關鍵節點和重要區域實施持續化、不間斷的監測,進而掌握微甘菊的發生及擴散動態,繪制高精度的微甘菊為害、擴散分布圖,及時開展預警工作,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避免微甘菊擴散,實現對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
5.2" 嚴格檢疫
為避免發生嚴重的微甘菊為害,做好檢疫工作非常重要。1)加強產地檢疫。清遠市相關部門在進行產地檢疫時,重點做好對海拔50~200 m地區的山谷、河溪兩側濕潤地帶、公路、鐵路沿線的人工林地、天然次生林地、林緣、林中裸地的探查檢疫工作,一旦發現有疫情,應當及時設置標準地展開進一步調查。調查時,每個林地隨機設置10個調查點,調查林地的喬木、灌木及其他植被被微甘菊覆蓋的程度,合理劃分危害程度等級標準,覆蓋度20%及以下的為輕度,覆蓋度21%~60%的為中度,覆蓋度61%~90%的為重度,覆蓋度91%~100%的為極度。2)嚴格調運檢疫。在調運檢疫環節,應當認真檢查調運的植物中是否有微甘菊的種子或藤莖附著。尤其是在微甘菊種子成熟開始傳播的季節,要嚴格檢疫可能攜帶種子、藤莖的載體,必要時可在放大10~15倍體視解剖鏡下進行檢驗。確定有微甘菊時,應當及時銷毀處理,避免造成微甘菊的傳播擴散[4]。
5.3"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在微甘菊防治中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針對微甘菊,應根據其生育期、發生面積等,靈活應用人工防治技術進行防治。1)零散發生區,微甘菊大多單獨生長,此時建議在微甘菊藤蔓較短時通過人工方式將其鏟除或拔掉,務必要做到連根拔起,不留后患,需要持續防治3~4次,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2)針對微甘菊成片發生區,建議在微甘菊營養生長期使用刀、枝剪等設備將攀附生長的微甘菊藤蔓從離地0.5 m處割掉,然后將地上部分的藤蔓清理干凈,再將根部挖出,帶出林地進行粉碎燒毀處理。需要注意的是,清遠市在進行人工防治微甘菊時務必合理選擇時間,以在每年的4—10月為宜,此時是微甘菊的營養生長期,人工防治效果最為理想。微甘菊根莖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因此人工防治時務必將其徹底鏟除,連續清理3次以上,防止其繼續生長為害。根莖拔出后禁止隨意堆放,避免其繼續繁殖為害。
5.4" 化學防治
化學技術防治微甘菊,以噴施化學農藥為主,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的優勢,但極易造成環境污染,而且長期單一用藥極易出現耐藥性現象,影響后續藥物防治效果。因此,要合理選擇化學除草劑,并嚴格按照說明書及實際為害情況,控制好藥劑用量配比,確保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應優先選用廣譜、綠色、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并選擇在晴天、無風、無雨時噴藥,避開中午高溫時間段和大風大雨天氣,避免藥劑轉移產生藥害,同時避免影響噴藥效果。在農田、河溝等位置噴藥時,要盡可能避免對水體造成污染。噴藥后應當設置警示牌,防止出現人畜中毒的情況。針對玉米田內的微甘菊,建議在幼苗期交替噴施硝磺草酮、氟草煙等除草劑;針對大豆田內的微甘菊,建議交替噴施滅草松、撲草凈等除草劑;針對果園內的微甘菊,建議交替噴施草甘膦、氟草煙等除草劑;針對林地內的微甘菊,建議交替噴施草甘膦、草甘·三氯吡等除草劑;針對荒地、路邊的微甘菊,也可交替噴施草甘·三氯吡、草甘膦等除草劑。上述藥劑均要交替使用,防止微甘菊產生耐藥性。通常每間隔7 d噴藥1次,連用2~3次。噴藥時要對準微甘菊的莖葉,提高防治效果。可使用機動噴霧器、電動噴霧器、高壓噴霧器等工具,有條件的可使用植保無人機,提高噴藥作業效率[5]。
5.5" 生物防治
應用生物技術防治微甘菊具有安全、綠色、無污染、無農藥殘留等諸多優勢,應重視對其的推廣應用。目前,清遠市常用的技術措施為培育替代植物。在選擇替代植物時,要確保其能夠適應熱帶、亞熱帶生長環境,而且苗期生長速度要快、植株冠層要大、匍匐性要強,可選擇蕺菜、楓茅、臺灣銀線蘭、麻竹、魔芋及蓖麻等。上述替代植物應先在苗床上育苗,達到壯苗標準后移栽至大田中即可。利用替代植物進行防治時,應掌握要點。例如,替代控制旱地微甘菊時,建議選擇蕺菜,栽植時采用條栽法,株行距在40 cm左右;替代控制果園內的微甘菊時,建議與臺灣銀線蘭進行套種;替代控制荒地上的微甘菊時,建議種植麻竹等經濟林木,與荒地自然植被混種,株行距為160 cm左右。
種植替代植株后,應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施肥方面,建議每667 m2施基肥20 kg,肥料距替代植物根系5 cm左右,不可太近防止燒苗。等到蕺菜等替代植物的長度達到100 cm時,及時做好打芽去頂工作,以增加其分枝和分蘗數。需要注意的是,等水冬瓜等替代植物的長度達到200 cm時,要及時剪除地面120 cm以下的枝葉[6]。
5.6" 其他注意事項
防治微甘菊時,應當選擇最適宜的時間。例如,清遠市以在4—10月防治為宜,要求在10月必須防治1次,禁止在結果期防治,否則會導致微甘菊傳播為害。防治微甘菊時要做到鏟草除根,降低其復發的可能性;微甘菊的根莖鏟除之后,應當及時集中運走,然后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有殘枝遺留繼續繁殖傳播。對鏟除過微甘菊的區域要繼續做好監測工作,若發現有微甘菊幼苗長出,應第一時間連根拔除,永絕后患。化學防治微甘菊效果雖好,但易造成污染和耐藥性,因此務必規范、科學、正確操作。
6" 結語
微甘菊繁殖能力強、擴散范圍廣,對灌木、喬木等多種植物生長影響很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植株死亡。清遠市有關部門應充分意識到微甘菊的巨大危害性,提高防控意識,根據微甘菊的生長規律、傳播特點、生物特征,加大檢疫力度,科學落實防控工作,制訂健全完善的防控技術方案,掌握防控技術要點,堅決遏制微甘菊擴散蔓延的勢頭,減輕微甘菊的危害及影響,努力完成微甘菊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任務,守護綠水青山,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參考文獻:
[1]" 尹曉青,黃碧芬,王磊,等.保山市薇甘菊發生現狀及防控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3):84-86.
[2]" 李志勇,吳柳君.薇甘菊的發生現狀及防治措施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3):100-102.
[3]" 黃志華.林業有害生物薇甘菊防治技術及實施要點[J].中國林副特產,2022(6):50-51.
[4]" 李國瑞,李宏德,惠安萍.鎮康縣薇甘菊發生現狀及防控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2(4):217-219.
[5]" 宋雪,王輝,孫延軍,等.5種化學除草劑對薇甘菊防治效果及對其他植物的影響[J].植物保護,2021,47(4):269-275.
[6]" 莫建斌.薇甘菊的發生現狀及防治措施[J].江西農業,2020(12):93-94.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