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歲時,魯迅目睹英美各國用海軍侵略中國,這激起了他的青春熱血,抱著建設中國海軍的愿望,他考入了南京水師學堂。次年,魯迅想到當時國家的當務之急是開發礦業,而不是建設海軍,所以就由水師學堂轉入了礦路學堂。畢業后他又想,要使中國變成強國,首先得改良人種,把中國變為強種人,于是到日本學醫,因為日本的維新就是從發展醫學開始的。但兩年后,魯迅在一部幻燈片里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軍殺害,而圍觀者麻木冷漠的情景,又想,必須提倡新文學,只有從精神上使中國復活才行。于是,他又放棄學醫,轉而研究文藝,并開始嘗試寫小說。
由魯迅的學習歷程可見,魯迅的抱負始終是與中國的命運相關的。
魯迅很早就對中國的地質地理感興趣,童年時就喜歡讀帶插圖的《山海經》,這是先秦時富于神話傳說的地理書籍。他還買過《徐霞客游記》等地理類書籍。在南京讀書時,他學習過譯本《地質淺說》《求礦指南》等著作,對中國的地質礦產有了更多的了解,深知這門學科的意義,并打下了堅實的地質學基礎。
1902 年3 月,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從南京礦路學堂畢業,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位妥妥的“學霸”,并取得了魯迅學業中唯一的一本畢業證書。在學堂總辦俞明震的提攜下,魯迅以“南京礦路學堂畢業奏獎五品頂戴”的資格,官派留學日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他到日本后,積極尋求新知識。他剪辮拍照,以表反封建的決心。1903 年,浙江同鄉會連續刊載列強掠奪浙江礦產事件,魯迅于10 月在《浙江潮》雜志上發表《中國地質略論》,通過論述中國地質分布、地質發育、地下礦藏,使人們了解“中國大陸里面之情狀”“以備后日開采之計”,成為中國第一篇系統介紹本國礦產的科學論文。魯迅指出:“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撿;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呼吁國人“奮袂而起”,表現了魯迅極大的愛國情懷。
1906 年,魯迅與顧瑯合著的《中國礦產志》由上海普及書局出版發行。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記述我國礦產資源的專著。序言中稱此書“羅列全國礦產之所在,注之以圖,陳之以說,我國民深悉國產之所有,以為后日開采之計,不致家藏貨寶為他人所攘奪,用心至深,積慮至切”。此書雖為合著,但體現了魯迅對地質科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豐碩的成果。
(若子摘自2024 年10 月12 日《北京青年報》,知止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