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時考個好分數,能決定你大學生活的很多方面。但會擁有怎樣的室友,很可能只能看運氣。畢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哪怕你和室友其實說不上幾句話,他們和你共處的時間,也可能比你大學里最好的朋友要多。可以說,室友是個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體驗。
初入大學校園時,你大概也憧憬過與室友們同甘共苦,一起度過難忘的4 年青春。然而現實是,想要有個好室友很難,丟掉幻想,才是對室友的正確打開方式。
別的不說,睡個好覺就很不容易。總會有一些這樣的時刻:其他室友都在激情發言的臥談會上,你是唯一沒有太多發言欲望的人,或者你沒能搶在打鼾震天響的室友之前睡著。有調查數據顯示,有多達70% 的大學生經歷過睡眠不足的問題,而室內噪聲是其中的罪魁禍首。其中,室友的談話聲(77.42%) 和“ 睡覺相關的聲音”(67.74%),成了最常見的噪聲來源。
“光污染”在宿舍里也十分常見。即使你對面床的室友已經很注意不去發出聲音,他們電腦屏幕發出的亮光也足以讓你輾轉反側。更別提有些愛打游戲的室友還會“挑燈夜戰”。當你爬上床準備睡覺的時候,他們可能剛準備“開黑”一局,一次性給你視聽雙重“暴擊”。
光是這樣的“物理攻擊”倒也還好,大不了睡覺時戴上耳塞和眼罩。最防不勝防的是,一不留神,你可能會加入他們。
早在2007 年就有一項研究表明,在隨機分配的大學宿舍里,如果有室友在大一開學時把游戲帶去宿舍玩,會導致學生平均每天減少大約半小時的學習時間。游戲段位的上升,代價可能會是成績的下降。在這項研究中,那些“染上”游戲的宿舍,GPA 要低0.2 左右。
除了游戲,酗酒也是在宿舍里“傳染性”極強的一項活動。如果你有一個愛喝酒的室友,你成為一個“酒蒙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這同樣會對成績產生影響。
無論是一起打游戲還是喝酒,都至少說明室友之間還能夠打成一片,但實際的室友關系卻可能沒有那么融洽。有統計表明,有40% 的大一新生一周至少和室友鬧一次矛盾,有超半數本科生經常和室友起沖突。“怎么避免和室友吵架”和“怎么吵贏室友”,成了兩門不會出現在課表上的大學“必修課”。
好消息是,哪怕一開始室友就暴露了上述種種雷點,讓你苦不堪言,一個與你合拍的室友也是可以慢慢“培養”的。
這倒不是說你們的日常喜好會變得一致。有研究指出,室友之間的近距離相處,不太會讓你和另一個人在食物、音樂等方面的偏好趨同。但在另一些方面,你們受彼此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口音了,研究發現,大學室友的不同口音,可能會在短短3 個月里就發生融合。開學時只有一個東北人的宿舍,到了學期末可能就有4 個“東北人”了。
當然,相較于外在特點的相似,室友之間相處是否融洽,還是得看更深層次是否契合。
心理學家羅伯特·卡爾森的“互補性原則”理論認為,存在互動關系的伙伴之間,行為風格往往存在互補性。而且在關系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雙方還會改變行為風格,以增加互補性。你和室友在相處與磨合的過程中,行為模式或許會越來越匹配。原先互相刺痛對方的棱角,也許慢慢會被磨成卡在一起的齒輪。
這一過程需要時間。一項研究發現,室友在兩周之內可能還發展不出“互補性”,但15 周之后,室友的行為風格可能會變得顯著互補。而15 周剛好就是大半個學期。
能夠在大學避開“坑貨室友”,并且找到與室友相處的舒適區,還只能算是開出了“R”(指游戲中的“稀有”)和“SR”(指游戲中的“超稀有”)。大學里真正的“SSR”(指游戲中的“特級超稀有”),還得說是擁有一個能“帶飛”大家的“學霸”室友。
不過,能不能“用好”“學霸”室友,其實也得看你的情況是不是符合“限定條件”。
首先得看專業。研究發現,相較于社科和人文學科這類“軟科學”專業的學生,就讀于工程、數學和自然科學專業等“硬科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這件事上會有更明顯的“室友效應”。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個文科生,“學霸”室友的光芒再閃耀,可能也沒法照亮你的績點。作者給出的解釋是,因為數學和理工科就業的勞動回報率更高(也就是收入更高),學生們更能夠從優秀室友身上獲得鼓舞,從而更有動力去學習。學得更賣力了,成績自然也會有所提升。
只有一個“學霸”室友可能也不夠。201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收集了來自中國西南某大學近3千名學生的數據,結果發現,只有一位成績在前25% 的室友,可能還不足以對成績產生多大影響,但如果宿舍里有兩條或以上的“大腿”,GPA 就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學習成績的“室友效應”確實存在,而且相處的時間越長,這種效應也就越明顯。更關鍵的是,只有當室友之間成績差異較小時,學生自身的成績才會和室友的平均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聯。也就是說,要想室友“帶你飛”,你自己也得先努力“撲騰”追在身后。
無論室友是把你帶到溝里去的“坑貨”,還是能“帶你飛”的“學霸”,終究你還是得學會如何正確去“使用”他們。畢竟,在大多數高校現行的宿舍分配模式下,大學室友不能先“走驗貨寶”,也基本沒有“七天無理由退換”的可能。能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當然很好,但如果真的不合適,當幾年“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其實也沒有那么糟糕。
(摘自“浪潮工作室”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姜敏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