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服發行商打破原有發行慣例,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日新月異,媒體形式、電影宣發手段和觀眾期望,都在迅速變化。
歐洲電影近年正經歷一場藝術與商業的雙重試煉。一方面,《秘密會議》(Conclave)、《埃米利亞·佩雷斯》(Emilia Perez)和《某種物質》(The Substance)等佳作頻獲好評,在藝術電影領域大放異彩;另一方面,影片票房表現遠未跟上觀眾對作品的贊譽,商業成績黯然失色。
藝術層面,歐洲電影無疑是今年的大贏家,佳作頻出——雅克·奧迪亞德(Jacques Audiard)執導的音樂劇《埃米利亞·佩雷斯》,愛德華·伯杰(Edward Berger)執導的驚悚片《秘密會議》,科拉莉·法爾熱(Coralie Fargeat)執導的恐怖片《某種物質》,史蒂夫·麥奎恩(Steve McQueen)執導的二戰劇情片《閃電戰》(Blitz),蒂姆·費爾鮑姆(Tim Fehlbaum)執導的歷史驚悚片《9月5日》(September 5),以及巴勃羅·阿爾莫多瓦(Pablo Almodovar)執導的劇情片《隔壁房間》(The Room Next Door),這些歐洲電影在今年年底的頒獎季角逐中占據重要地位,都是頗具競爭力的獎項候選片。
然而,這些作品在商業層面的表現卻大相徑庭。近日,歐洲視聽觀察研究機構(EAO)發布年度報告,顯示歐洲電影的全球票房表現并不樂觀。據EAO統計,2023年歐洲電影僅占全球票房收入的6%,而美國電影占比56%,中國電影占比26%。得益于動漫產業在全球的普及,日本位居第四,其電影占全球票房收入的5%。(編者注:EAO報告統計基數為影院觀影人數,而非總票房收入,以便更好地反映匯率波動和不同國家票價的差異。)
2023年進入影院觀看歐洲電影的全球觀影人次為2.39億,較2022年略有增長(2.7%),但仍比2014年至2019年新冠疫情前年均3.67億的觀影人次,降低約35%。
與此同時,歐洲電影曾經的兩大海外市場——美國和中國的觀影人次也在急劇下降。
EAO的報告顯示,2015年,歐洲電影在美國的觀影人次超過3300萬,以奧利維爾·梅加頓執導的動作片《颶風營救3》(約980萬人次)和保羅·金執導的喜劇片《帕丁頓熊》(約810萬人次)等歐洲電影為代表。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降至480萬。在中國市場,歐洲電影的熱度于2017年達到頂峰,當時有近3500萬中國影迷購票觀看歐洲電影。其中,呂克·貝松執導的科幻片《星際特工:千星之城》(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吸引1130萬觀影人次;《帕丁頓熊2》(Paddington 2)贏得630萬觀影人次,位居第二。然而,2023年歐洲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大不如前,僅售出約130萬張電影票。
大片匱乏是歐洲電影市場急劇收縮的原因之一(編者注:EAO定義的歐洲大片指售票超過100萬張的影片)。EAO在一份報告中稱,“歐洲大片瀕臨滅絕,與新冠疫情前相比,售票總數超過100萬的電影總量下降43%。與此同時,歐洲電影的產量卻并未下降。”
EAO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共有3349部歐洲電影上映,同比增長7.8%。歐洲電影實際上占據全球上映影片總數一半以上(52%)。這主要得益于歐洲各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措施支持。
歐洲電影學院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沃特·克諾爾(Matthijs Wouter Knol)認為,歐洲電影市場面臨十字路口。歐洲各國電影發行結構松散——電影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上映時間不同,且由不同發行商以不同市場策略發行,這已不再適應無國界的數字化時代,“我們必須說服發行商打破原有發行慣例,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日新月異,媒體形式、電影宣發手段和觀眾期望,都在迅速變化。”
克諾爾還強調,最近兩年,一些跨歐洲合作發行的獨立電影,像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Ostlund)執導的《悲傷三角》(The Triangle of Sadness),全球觀影人次約300萬;還有茹斯汀·特里葉(Justine Triet)執導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墜落的審判》(Anatomy of a Fall),全球觀影人次為240萬。這些成功案例證明,跨境合作是未來發展趨勢。他說:“看看歐洲電影呈現的內容,看看這些電影的片名、制作團隊,以及這些電影探討的故事和主題,你會發現,我們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具原創性,也最具吸引力的電影作品。但如果想讓更多觀眾看到歐洲電影,我們就不能繼續沿用當下發行方式,不能再耗費一整年時間,在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用不同語言來推廣同一部電影。這個行業已經不再這樣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