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這是最普遍的心理現象之一。
例如,人們看到很多網上的傳奇人物,馬上信以為真。因為,人們的生活太平淡了,迫切需要新的刺激,那些傳奇人物讓人可以驚嘆震撼,與人交流又多了一個話題,來得太是時候了。稍微多讀點書,就發現這些新秀與古往今來真正的天才相比都平平無奇,且不說他們的成果有待嚴格驗證,還完全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
閱讀莎士比亞、高斯、趙元任、沈從文、馮·諾依曼、奧本海默、華羅庚、錢鐘書、費曼、張愛玲、金庸等人的傳記,就知道現在網上那些聲名鵲起的新星,似乎仍須努力,他們遠遠不如已經成為歷史人物的貨真價實的天才值得學習和效仿,這些新星絕大多數注定只能名噪一時,必將是曇花一現,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浩瀚悠遠的歷史,經過了冷漠無情的時光檢驗的天縱奇才,才稱得上“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
輕信是因為不夠清醒,心中沒有參照物可以去比較,更因為我們需要“網紅”來給自己增加一點刺激和話題,所以我們選擇了相信。
再比如,閱讀歷史,會發現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很多較有作為的君主,在確立太子的時候都有過各種波折或反復,當然,這些君主想要更換太子的理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說,他們內心最深處,也許是期待發現他們未來的皇位繼承人的能力不足或品行有缺的,只要這樣,他就有充分的理由繼續發號施令,而這種感覺令人迷戀。所以,這些太子的微小錯誤很快就會被發現,他們的皇儲之位也就搖搖欲墜,危乎殆哉了。
不少父母和老師內心最隱秘的地方恰恰是希望發現孩子的不足,發現孩子還需要自己指點、規訓,這樣自己才能繼續保持父輩、老師的威嚴,而這種被孩子、學生所需要和依賴的感覺是非常美好的,甚至是讓人上癮而欲罷不能的。
所以,只有直面自己的隱秘欲望,并且遏制自己的惰性和惡意,才能由“相信愿信”轉為“相信應信”,才能判斷理智,思維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