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好綠色金融,將對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綠色金融”作為建設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中國“雙碳”戰略實施已近4年、碳市場開市滿3年,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千行百業的艱苦努力,需要百萬億元量級的資金投入,但政府資金“杯水車薪”,綠色金融肩負重任;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加速了碳金融、轉型金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細分方向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綠色金融的內涵和深度。
石油石化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行業,也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其綠色低碳轉型,對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運用好綠色金融,對行業發展大有裨益。
綠色金融發展迅猛
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測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60年我國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將達139萬億元,年均為3.5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彌補。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綠色融資租賃、綠色信托、綠色保險不斷發展,碳金融、轉型金融、ESG等加速推進”的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
以綠色貸款為例,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的綠色貸款余額超30萬億元,約占所有貸款余額的13%,居全球首位。2021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針對銀行向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等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相關企業發放的符合條件的貸款,利率與同期限檔次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大致持平。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至2024年7月,碳減排支持工具已累計引導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1.1萬億元,覆蓋6000多家市場主體,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近2億噸。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將碳減排支持工具的實施年限延長至2027年底。這將為綠色產業提供更長期、更穩定的資金支持。
碳金融以碳交易為基礎。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開市以來,已經完成了兩個履約周期(2019—2020年、2021—2022年),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 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 249.19億元。碳價方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披露數據顯示,從2021年7月16日開市首日的48元/噸到2023年的收盤價79.42元/噸,上漲65.46%;2024年7月16日,碳價報收87.57元/噸,相比三年前的開盤價上漲了82.43%。
我國正在積極推進轉型金融、ESG等體系搭建工作。轉型金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由國際經合組織(OECD)于2019年提出,主要面向高排放或難以減排領域的低碳轉型。國際ESG發展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ESG信息披露、評級及投資體系。2024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分別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文件《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對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做出了強制要求,并明確了ESG披露議題。
近年來,“三桶油”均發布了實現“雙碳”目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如中國石油,公開表示力爭在2025年左右實現“碳達峰”,2035年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實現“近零”排放。明晰的時間表下,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壓力巨大,如何運用綠色金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油氣減排面臨雙重壓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是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石油石化行業的減排應建立在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基礎上。油氣行業既是能源生產者,又是能源消費者。油氣開采是甲烷排放的重點領域;煉油、石化屬于高能耗、高排放“兩高”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4%。在此情況下,我國石油石化行業減排面臨著國內外市場的雙重壓力。
國際方面,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歐美發達國家利用低排放優勢,強力構筑“碳足跡”“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在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的同時遏制打壓中國產品出口,并將降碳壓力層層傳導至石油石化行業。國內方面,“雙碳”戰略的深入實施、碳市場的逐步深化,對石油石化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諸多挑戰接踵而至。
其一,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特性和排放時空一致性特征,在石油石化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石油煉制、石油化工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石油開采及儲運、石油煉制及化工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因此,石油石化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二氧化碳、甲烷與VOCs等污染物的協同管控。
其二,減排資金需求量大。石油石化行業面臨著“能效提升、能源替代”兩大任務、“技術突破和技術應用”的雙重挑戰。源頭減碳方面,主要有“減油增化”、綠電使用、綠氫等綠色原料替代等手段;過程降碳方面,主要有能效提升、數智技術賦能、綠色工藝技術應用等手段;末端管碳方面,主要有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及余熱回收利用等手段。石油石化行業碳排放相對集中,是CCUS應用的絕佳場景,但規模化應用還需突破、經濟性仍需提升。近年來,CCUS與EOR(強化采油)技術的聯合,既實現了固碳減排,又提升了油氣開發利用水平,成為一項熱門而有前景的研究課題。
因此,在石油石化行業,不論是減碳、零碳還是負碳技術發展,不論是2025年碳減排、2030年碳達峰還是2060年碳中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據彭博社估計,2050年前,新的清潔產能和為降低排放而進行的改造將使石化行業額外花費7590億美元。
用好綠色金融
石油石化行業既是碳密集型行業也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綠色金融具有引導資金流向節能減排項目、降低企業融資壓力和成本、盤活企業碳資產等功能,可以將石油石化行業的碳“包袱”變為碳資產、碳資產變為減排資金。
石油石化企業在進行設備更新、清潔生產、低碳技術研發及推廣等投資時,可向銀行申請利率更優惠的綠色貸款。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對于綠色貸款的利率一般在正常貸款利率的70%~95%之間,也存在根據企業資質和項目情況有進一步優惠的可能。龍頭企業因其產業規模大、信用評級高,更容易獲得銀行的“青睞”。一些石化大市則面向中小微企業推出了綠色信貸產品,如2024年5月江西省九江市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九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綠色煉化貸”。
綠色債券作為一種直接融資手段,溢價明顯。據測算,2022年同評級綠色債券和普通債券的信用利差達到-29BP的水平,主體信用評級AAA 綠色債券具有-31BP的綠色溢價。但綠色債券對企業信用評級要求較高,以AAA級為主,國企是主要發行主體。如中國石化于2021年4月首次發行的權益出資型碳中和債,發行規模11億元,發行期限3年,募集資金用于公司光伏、風電、地熱等等70余項新能源項目,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36.28萬噸、二氧化硫93.35噸、氮氧化物98.07噸、煙塵18.68噸。
擁抱碳金融
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采取的是“先從地方試點起步、后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與自愿減排交易同步發展”的思路,形成了地方與全國市場并行、強制與自愿市場互通的格局。
從強制減排市場看,目前全國碳市場只納入了電力行業的2000多家企業,石油石化企業的部分自備電廠被納入控排范圍,石化等重點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也在同步開展,且行業擴圍在即。與此同時,眾多石油石化企業參與了地方試點碳市場建設及交易。如中國石油參與出資成立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旗下三家公司納入了《2023年度天津市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名錄》。中國石化印發《中國石化碳交易管理辦法》,組建了專職碳交易團隊,統籌控排企業配額盈缺情況,科學制定碳交易計劃,2023年碳交易量818.5萬噸。
從自愿減排市場看,生態環境部相繼發布了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煤礦低濃度瓦斯和風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等兩批6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石油石化行業在甲烷減排、CCUS等領域,則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可提前開展自愿減排項目儲備工作。
搶抓轉型金融和ESG“新風口”
在深度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關注焦點的背景下,轉型金融、ESG投資正逐漸成為金融市場的熱點話題和充滿想象力的發展方向。
轉型金融聚焦高排放或難以減排領域,目前國際上仍處于探索階段,我國也未形成統一規范、可執行的轉型金融標準。但我國湖州、重慶、上海等多地已出臺了轉型金融目錄,石油石化行業均被列為重點支持行業。如《重慶市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3年版)》收錄了“減少甲烷逃逸排放”“CCUS應用”“石化行業節能降碳”等項目,通過“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系統持續向金融機構推送優質轉型金融支持項目。
ESG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評價標準和投資理念,直接影響著企業的股價表現和融資成本,上市公司的“第二份財報”“第四張報表”地位逐漸形成。以“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業的ESG探索較早,中國海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分別于2005年、2006年、2008年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在2021年后陸續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石油石化行業因行業的天然屬性和國內外的標準差異,國際ESG評級并不高。為此,企業應做好可持續信息披露的國際表達,推行ESG披露與ESG行動并進,避免重披露、輕實踐的“一邊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