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小學美術是一門藝術性學科,對學生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作為美術教師,應當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點,結合美術學科的教學優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遷移能力。這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知識、經驗以及技能進行充分應用的關鍵能力之一,對學生學好美術及其他學科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解決和遷移能力的關系
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美術教學對于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十分重要,決定著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也決定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問題解決和遷移能力息息相關。問題解決是學生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所面臨的一些挑戰和難題,需要學生動腦筋、尋找問題突破口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遷移能力則是指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技能以及思維方式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解決在學習時的問題,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美術技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還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就問題解決與遷移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關系,其已成為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以及創作挑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訓練活動能夠使學生自主創新,運用過往所學知識、經驗不斷思考和嘗試。當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找到所遇問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時,便能形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應用,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美術技能,增強學生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優秀的品質以及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美術是一門藝術性學科,美術作品的創作需要學生結合多方面的能力進行表達,如審美能力、自然觀察、藝術表達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與遷移將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教師為學生設計主題創作活動時,學生便可根據主題選擇所喜歡的表達方式,如繪畫、剪紙等,同時,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又會注重光與影的結合、物體的近大遠小、點、線、面的搭配等技巧的應用。如此一來,便能有效培養學生遷移能力,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策略
注重學科融合,實現知識遷移。美術是一門藝術性學科,美術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有利于實現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運用多元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形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應用,從而增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對于教師而言,在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時,要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當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斷發展學生遷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本文以蘇少版教材為例,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5課“畫感覺”時,本課時的主要內容與“想象”“繪畫”有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畫感覺”的概念;能運用顏料和繪畫的方式表達所產生的感覺以及情緒;能發現和感受身邊存在的事物,并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感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一種抽象又主觀的感受。在本堂課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以及遷移能力,教師便可學習本課時的教學特點,將音樂與美術結合、語文與美術結合,讓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實現知識的舉一反三,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課伊始,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幅季節圖畫,讓學生認真觀察,說出看到這幅畫的感覺。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感覺這是寒冷的冬天,非常冷。”有的學生也許會說:“這幅畫面真美呀,皚皚白雪,銀裝素裹。”在此之后,教師便可讓學生閉上眼睛,為學生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閉眼聆聽,感受音樂中的內容,而后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由于每一位學生的感覺不一樣,所以在聽到音樂之后所畫的作品也截然不同。有的學生會畫“藍天白云下的和諧風景圖”,有的學生會畫“公園里的小男孩在快樂地玩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可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節奏、旋律,進一步感受音樂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深度問題。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美術教學,教師應當將教學問題作為引導的內容,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遷移能力。
比如在學習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蔬菜”時,本堂課的教學活動有多種形式,其中,“組織學生到田間菜地去親眼觀察、寫生”是重要的實踐活動,在寫生的過程中,教師便可結合過往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回憶過往所學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繪畫。比如“同學們,植物的顏色多種多樣,你知道眼前的植物中有哪些對比色嗎?”“我們站在同一個地方畫植物時,要遵循哪一繪畫規律呢?”“有的同學由于站位原因,看不到某些植物后面的東西,那么在風景透視關系中,這種方法叫什么?”“你們在畫植物和應用線條時,該如何處理線條的疏密度呢?畫植物的線條又該如何表現呢?”設計這一系列有深度,且具有引導性的問題,能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回憶過往所學的“透視知識”“事物的近大遠小”“遮擋”等,并在寫生的過程中運用這些知識完成繪畫。
鼓勵自主創新,發展遷移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自主創新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創新中促進知識的遷移,實現遷移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蘇少版二年級下冊第1課“三原色 三間色”時,教師講解完本課時的知識后,便可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創作主題,如“五彩繽紛”,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會先對主題進行解讀,了解“五彩繽紛”的含義,并根據本章節所學的內容——三原色和三間色進行思考,將個人的想法創作于紙上。有的學生會通過對色彩的協調搭配,將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組成風車的四個“風扇”,以此應對“五彩繽紛”的主題。有的學生則會在“點、線、面”的基礎上,用三原色顏料在白紙上作畫,畫出盒子里五彩繽紛的糖果。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想象,并圍繞主題自主創新,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繪制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遷移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問題。
總的來說,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基于人本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就問題解決拓展美術教學內容,如實現跨學科教學、開展問題教學、為學生營造自主創作的環境等,讓學生在學習時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創作問題,從而發展學生遷移能力,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專家點評
遷移思維不僅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新情境以解決實際問題,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本文作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點,結合美術學科的教學優勢,積極創新美術教學形式、開展特色活動,以行動助力學生發展遷移能力、提高問題解決能力。